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4 08:0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芣苢
关于《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③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伴读]
③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
《诗经》六义
体例
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
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表现手法(根据朱熹《诗集传》)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重章叠句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芣 苢
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
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这首诗作,就是当时的农人在田野间采摘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
题目解说
附文白对译
芣 苢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这一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
附文白对译
芣 苢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芣 苢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章法各异,古韵悠长——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任务导引
《诗经》是我国文化的源头,诗歌结构形式重章复沓,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音乐美感。而苏诗则为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整。在学习时要注意对这两首不同体裁诗歌结构进行赏析。
任务设计
《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案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任务探究二 多种手法,异彩纷呈——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任务导引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各种表现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学习本课两首诗歌时要注意赏析不同的表现手法。
任务设计
《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诗经手法,要从“赋比兴”的角度思考。
答案 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思考2:《芣苢》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明确: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②赋的手法。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3.(拓展延伸)
(1)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 ①兴 ②比 ③赋 ④比 ⑤兴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
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 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
2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材料二
田 上
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材料三
范成大的诗中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陶渊明的诗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崔道融的诗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
这三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体裁有绝句有律诗,属于近体诗。
解析 “有绝句有律诗”错误,陶渊明的诗不是律诗,应该属于“古体诗”。
答案 D
1.下列对以上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这三首诗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范诗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陶诗通过描写自己劳动的情景,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抒写了作者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崔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