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5 10:4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读书明智”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单元主题
核心要素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新课导入
你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成语或诗句呢?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五语上
统编
25. 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耻、矣”等3个字,会写“耻、诲”等5个字,读准多音字“识”,理解“知”“识”“厌”等字的古义。
2.能借助注释说大意,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论语》中有关读书的句子对自己的启发。(重点)
01
读准字音,读通古文,读懂大意。
02
同桌相互说说读后的感受。
初读感知
多音字
zhì
①记:博闻强~
②记号:标~
shí
①知道、了解:~趣
②认识:~字/相~
③见识;知识:有~之士/常~

“耻”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左部“耳”的最后一笔要改为提。




耻笑 不耻下问
职业 离职
书写指导
“谓”字右部的“田”写在横中线上,“月”第一笔竖撇改为竖。




所谓 称谓
肠胃 胃口
书写指导


“诵”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右部的第一笔是横钩,第二笔点不要漏写。




背诵 过目成诵
涌现 文思泉涌
书写指导
反复朗读,借助注释,和同桌互评互说句子大意。
品读《论语》,感悟古意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这六句话是古人分别谈读书的哪个方面。
课文解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 释
【知】同“智”,智慧。
翻 译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
正的智慧。
务实的学风
延伸阅读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了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不懂就要问》
结合刚才的句子,你从中读到了“智”吗?
课文解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注 释
【敏】聪敏。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翻 译
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
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谦虚的态度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延伸阅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翻 译
课文解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 释
【识】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翻 译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知识不觉得满
足,教诲他人不知道疲倦。
学与教的态度
随堂演练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A.默而识之 B.学而不厌 C.诲人不倦
1.张华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做课堂笔记,对所学的知识总是( ),掌握得很牢固。
2.小明每天除了学习老师教的内容,还总利用课余时间看许多课外书,学习其他知识,真是( )。
3.杨老师常常利用午睡时间给同学们批改作业,放学后还留下来给同学们辅导作业,是个( )的好老师。
课文解读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注 释
【非】并不是。 【好】喜好。
【敏】此处指勤勉。
翻 译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
化,靠勤奋求取知识的人。
勤勉的态度
课文解读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注 释
【如】好像。 【及】赶得上。
【恐】害怕。
翻 译
学习如同追赶什么一样,唯恐赶不上,赶上了,
又怕丢失掉。
勤奋、进取
感悟提升
孔子讲到了学习的态度问题。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学如不及”,体现的就是这种为学不知满足的紧迫感和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事实上,学习也确实是一种追赶,既有勤奋的学习劲头,也有着探寻新知的迫切心情。对于好学的人而言,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他们永远都不会觉得满足。
课文解读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注 释
【尝】曾经。 【以】用来。
翻 译
我曾经整个白天不进食,整个夜里不睡觉,把时间
用于思考,但是徒劳无功,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学与思的关系
拓展延伸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熟读成诵。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读懂古文的内容。(重点)
3.感悟朱熹主张的读书方法中“心到”的重要性,用以指导自己的读书学习。(难点)
人物简介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称为“朱子”。
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
试着给文段划分朗读节奏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反复朗读,借助注释,和同桌互评互说句子大意。
品味三到,感悟用“心”
想一想,作者强调“心到”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课文解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翻 译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短文的中心句,统领全文。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翻 译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
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
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讨论交流
作者从反面论述“心不在此”的后果,那么,心到了,读书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心在此,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度专注,深入思考
延伸阅读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训学斋规》
你能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朱熹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吗?
熟读、精思
延伸阅读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童蒙须知》
这段话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合作探究
你是如何理解读书“三到”的?“三到”之中,哪个最重要?
心 到
眼 到
口 到
用心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认真地去看。
多读,读熟。
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用心去思考,收获才会大。
讨论交流
你自己有没有读书“心不到”的时候?结合实际,说说你的体会。
和同桌再说说朱熹的训导对你有什么启发。
拓展延伸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柏学士茅屋》
关于读书的诗句
课后
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熟练背诵朱熹的读书名言,要用今天课上学到的宝贵经验指导今后自己的读书实践。相信同学们的学业都会日益精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