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册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册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4 09:01:13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有学者认为:从斯大林时期起,历届苏朕领导人不顾生产力水平,只凭人为的生产关系变革向共产主义过渡。这种超前的“穷过渡”的社会主义模式必然难以维持长久。材料认为斯大林模式(??

A.?由于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而存在弊端
B.?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自然形成的
C.?通过排斥资本主义以变革生产关系
D.?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
2.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A.?勃列日涅夫时期???????????????B.?赫鲁晓夫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
3.以下与“莫斯科落日一苏联解体”这一时期的历史相符的文献是(??

A.?《布列斯特和约》??????????????????????????????????????????????B.?《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条约》
4.当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进入以集成电路为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发展的新阶段时,苏联仍将增加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企业对革新的畏惧就像魔鬼怕见正神那样。”这反映了苏联(
???)
A.?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
B.?在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C.?重工业比重大,经济发展不均衡
D.?经济发展战略落伍于世界潮流
5.“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先河。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
A.?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实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C.?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D.?主张“多党政治”
6.1991年7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私有化法》,根据这部法律,到1992年底,苏联有将近一半的工业企业将脱离国家控制。由此可知,该法律(
???)
A.?使苏联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B.?促进苏联尝试推行了国家资本主义
C.?不利于苏联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D.?表明苏联全盘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
7.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8.有学者认为,由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回老路,戈尔巴乔夫上任时,苏联共产党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了,这样的病人需要慢慢调养,结合良药治疗,才能获得新生。这表明,该学者认为(
???)
A.?改革的重点应转向政治体制????????????????????????????????B.?应继续坚持斯大林模式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于激进????????????????????????????????D.?应坚持赫鲁晓夫的改革路线
9.1955年,苏共通过的《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中规定:减少给农庄、农场的计划指标,生产计划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摆脱了国家控制
B.?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C.?农产品流通机制得到改善
D.?苏联已注意到集体农庄的弊端
10.《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B.?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D.?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下表为苏联1950-1963年的经济数据。由此可知,苏联(???

A.?经济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B.?扩大企业自主权取得明显成效
C.?彻底打破经济体制的束缚????????????????????????????????????D.?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
2.1978年,苏联向西方出口石油增加了5%,但其外汇收入却增加了2.5倍,达到了140亿美元。苏联用于购买国外技术和粮食的财政硬通货中60%以上是石油收入。这一现象
(???

A.??
体现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显著成效???????????????????????B.?助长了苏联低效僵化体制的发展
C.?说明苏联的工业正快速健康发展?????????????????????????D.?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3.据统计,1965~1982年,苏联用于核武器、航天等领域的科研经费增长了2.6倍,科研经费总额的
75%用于军事技术研究。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A.?逐渐垄断了国际空间技术????????????????????????????????????B.?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好转
C.?科技研发服务于争霸需要????????????????????????????????????D.?在冷战对峙中占据优势
4.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苏联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了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A.?是对斯大林体制原封不动的维护?????????????????????????B.?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C.?根本上破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正确地指出了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5.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曾长期禁止或限制私人携带各类消费品出境,但对进口奢侈品(香烟、酒、化妆品)进行补贴。这种现象表明苏联(
??)
A.?政府曾试图鼓励发展轻工业????????????????????????????????B.?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C.?强调意识形态影响对外贸易????????????????????????????????D.?经济发展速度日益缓慢
6.“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D.?五年计划的实行
7.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8.关于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B.?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C.?南斯拉夫爆发了激烈的内战????????????????????????????????D.?东欧各国都通过和平的方式发生了剧变
9.1951~1955年,苏联的粮食年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年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的年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奶类年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业的案约化经营成效显著
C.?领导阶层的关注
D.?斯大林五年计划实施的结果
10.为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11.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而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华民族发展以崭新的前景。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
B.?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策略
D.?改革步伐要尽快适应国际形势发展
12.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13.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14.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从第二世界沦为第三世界,以致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191个增加到210个左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由约163个增加到近180个,其中人口增加了4亿多。这说明(??
)
A.?社会制度剧变导致东欧衰落????????????????????????????????B.?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新崛起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D.?苏联解体导致东欧国家分裂
15.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
A.?建立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B.?在太空竞赛、军备竞赛中胜过美国
C.?错过经济改革最佳时机???????????????????????????????????????D.?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表2为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从中可以判断出(??

表2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89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国民收入
4.3
3.2
1.0
劳动生产率
3.3
3.1
?
A.?苏联经济发展陷入了滞胀的困境?????????????????????????B.?多市场少政府是苏联经济发展的出路
C.?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2.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说明(???

A.?经济危机阻碍了苏联对外贸易?????????????????????????????B.?斯大林模式弊端逐渐暴露
C.?西方国家对苏联封锁逐渐加强?????????????????????????????D.?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3.1989年11月,东德政府发言人因口误将政府放宽私人出境限制的命令,说成“柏林墙”立即开放。此命令一出,民众如潮水一股涌向“柏林墙”,并高呼“开放边界,打开大门”的口号。边防军不知所措,顷刻间,人潮就推倒了“柏林墙”。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柏林墙倒塌源于东德努力????????????????????????????????????B.?两德统一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C.?意识形态的斗争趋于缓和????????????????????????????????????D.?“冷战”结束改写了世界格局
4.据统计,1965~1982年,苏联用于核武器、航天等领域的科研经费增长了2.6倍,科研经费总额的
75%用于军事技术研究。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A.?逐渐垄断了国际空间技术????????????????????????????????????B.?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好转
C.?科技研发服务于争霸需要????????????????????????????????????D.?在冷战对峙中占据优势
5.第五个五年计划规定,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至少要提高35%,集体农民的收入至少增加40%;到1955年计划完成时,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收入了增加了39%,集体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加了50%。这实际反映出(??

A.?五年计划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B.?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初见成效
C.?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基本实现
D.?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民收入
6.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7.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由此可知此时期苏联(
??)
时间(年)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产量(万吨)
8520
8560
10370
12500
10260
13470
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显著???????????????????????????????????????B.?粮食产量保持连续增长
C.?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D.?农业落后状况得以扭转
8.1953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32公斤。低于1913年的540公斤。城市中,副食供应不足,多数消费品质量低劣。这反映了(?
)
A.?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C.?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9.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从第二世界沦为第三世界,以致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191个增加到210个左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由163个增加到180个,其中人口增加了4亿多、这说明(
??)
A.?社会制度剧变导致东欧衰落
B.?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新崛起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
D.?苏联解体导致东欧国家分裂
10.1949年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1990年,巴黎统筹委员会大幅度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禁运项目由成立初的400个减少到120个。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冷战对峙格局的终结??????B.?欧共体版图的扩张??????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材料三:对斯大林体制,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其必要性。
——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卷》、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中《民国日报》的评论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退却年代”和“剥夺年代”的内涵。
(3)对材料三中关于“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
(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
(

1


3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有学者认为:从斯大林时期起,历届苏朕领导人不顾生产力水平,只凭人为的生产关系变革向共产主义过渡。这种超前的“穷过渡”的社会主义模式必然难以维持长久。材料认为斯大林模式(??

A.?由于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而存在弊端
B.?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自然形成的
C.?通过排斥资本主义以变革生产关系
D.?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
【答案】
A
2.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A.?勃列日涅夫时期???????????????B.?赫鲁晓夫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
【答案】
A
3.以下与“莫斯科落日一苏联解体”这一时期的历史相符的文献是(??

A.?《布列斯特和约》??????????????????????????????????????????????B.?《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条约》
【答案】
C
4.当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进入以集成电路为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发展的新阶段时,苏联仍将增加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企业对革新的畏惧就像魔鬼怕见正神那样。”这反映了苏联(
???)
A.?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
B.?在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C.?重工业比重大,经济发展不均衡
D.?经济发展战略落伍于世界潮流
【答案】
D
5.“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先河。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
A.?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实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C.?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D.?主张“多党政治”
【答案】
A
6.1991年7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私有化法》,根据这部法律,到1992年底,苏联有将近一半的工业企业将脱离国家控制。由此可知,该法律(
???)
A.?使苏联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B.?促进苏联尝试推行了国家资本主义
C.?不利于苏联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D.?表明苏联全盘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
【答案】
C
7.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答案】
B
8.有学者认为,由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回老路,戈尔巴乔夫上任时,苏联共产党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了,这样的病人需要慢慢调养,结合良药治疗,才能获得新生。这表明,该学者认为(
???)
A.?改革的重点应转向政治体制????????????????????????????????B.?应继续坚持斯大林模式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于激进????????????????????????????????D.?应坚持赫鲁晓夫的改革路线
【答案】
C
9.1955年,苏共通过的《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中规定:减少给农庄、农场的计划指标,生产计划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摆脱了国家控制
B.?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C.?农产品流通机制得到改善
D.?苏联已注意到集体农庄的弊端
【答案】
D
10.《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B.?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D.?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答案】
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下表为苏联1950-1963年的经济数据。由此可知,苏联(???

A.?经济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B.?扩大企业自主权取得明显成效
C.?彻底打破经济体制的束缚????????????????????????????????????D.?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
【答案】
A
2.1978年,苏联向西方出口石油增加了5%,但其外汇收入却增加了2.5倍,达到了140亿美元。苏联用于购买国外技术和粮食的财政硬通货中60%以上是石油收入。这一现象
(???

A.??
体现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显著成效???????????????????????B.?助长了苏联低效僵化体制的发展
C.?说明苏联的工业正快速健康发展?????????????????????????D.?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答案】
B
3.据统计,1965~1982年,苏联用于核武器、航天等领域的科研经费增长了2.6倍,科研经费总额的
75%用于军事技术研究。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A.?逐渐垄断了国际空间技术????????????????????????????????????B.?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好转
C.?科技研发服务于争霸需要????????????????????????????????????D.?在冷战对峙中占据优势
【答案】
C
4.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苏联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了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A.?是对斯大林体制原封不动的维护?????????????????????????B.?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C.?根本上破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正确地指出了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答案】
D
5.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曾长期禁止或限制私人携带各类消费品出境,但对进口奢侈品(香烟、酒、化妆品)进行补贴。这种现象表明苏联(
??)
A.?政府曾试图鼓励发展轻工业????????????????????????????????B.?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C.?强调意识形态影响对外贸易????????????????????????????????D.?经济发展速度日益缓慢
【答案】
B
6.“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D.?五年计划的实行
【答案】
D
7.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答案】
D
8.关于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B.?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C.?南斯拉夫爆发了激烈的内战????????????????????????????????D.?东欧各国都通过和平的方式发生了剧变
【答案】
D
9.1951~1955年,苏联的粮食年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年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的年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奶类年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业的案约化经营成效显著
C.?领导阶层的关注
D.?斯大林五年计划实施的结果
【答案】
C
10.为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答案】
D
11.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而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华民族发展以崭新的前景。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
B.?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策略
D.?改革步伐要尽快适应国际形势发展
【答案】
A
12.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答案】
C
13.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14.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从第二世界沦为第三世界,以致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191个增加到210个左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由约163个增加到近180个,其中人口增加了4亿多。这说明(??
)
A.?社会制度剧变导致东欧衰落????????????????????????????????B.?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新崛起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D.?苏联解体导致东欧国家分裂
【答案】
A
15.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
A.?建立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B.?在太空竞赛、军备竞赛中胜过美国
C.?错过经济改革最佳时机???????????????????????????????????????D.?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
【答案】
C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表2为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从中可以判断出(??

表2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89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国民收入
4.3
3.2
1.0
劳动生产率
3.3
3.1
?
A.?苏联经济发展陷入了滞胀的困境?????????????????????????B.?多市场少政府是苏联经济发展的出路
C.?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答案】
D
2.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说明(???

A.?经济危机阻碍了苏联对外贸易?????????????????????????????B.?斯大林模式弊端逐渐暴露
C.?西方国家对苏联封锁逐渐加强?????????????????????????????D.?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答案】
D
3.1989年11月,东德政府发言人因口误将政府放宽私人出境限制的命令,说成“柏林墙”立即开放。此命令一出,民众如潮水一股涌向“柏林墙”,并高呼“开放边界,打开大门”的口号。边防军不知所措,顷刻间,人潮就推倒了“柏林墙”。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柏林墙倒塌源于东德努力????????????????????????????????????B.?两德统一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C.?意识形态的斗争趋于缓和????????????????????????????????????D.?“冷战”结束改写了世界格局
【答案】
B
4.据统计,1965~1982年,苏联用于核武器、航天等领域的科研经费增长了2.6倍,科研经费总额的
75%用于军事技术研究。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A.?逐渐垄断了国际空间技术????????????????????????????????????B.?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好转
C.?科技研发服务于争霸需要????????????????????????????????????D.?在冷战对峙中占据优势
【答案】
C
5.第五个五年计划规定,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至少要提高35%,集体农民的收入至少增加40%;到1955年计划完成时,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收入了增加了39%,集体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加了50%。这实际反映出(??

A.?五年计划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B.?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初见成效
C.?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基本实现
D.?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民收入
【答案】
B
6.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答案】
B
7.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由此可知此时期苏联(
??)
时间(年)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产量(万吨)
8520
8560
10370
12500
10260
13470
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显著???????????????????????????????????????B.?粮食产量保持连续增长
C.?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D.?农业落后状况得以扭转
【答案】
C
8.1953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32公斤。低于1913年的540公斤。城市中,副食供应不足,多数消费品质量低劣。这反映了(?
)
A.?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C.?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答案】
B
9.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从第二世界沦为第三世界,以致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191个增加到210个左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由163个增加到180个,其中人口增加了4亿多、这说明(
??)
A.?社会制度剧变导致东欧衰落
B.?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新崛起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
D.?苏联解体导致东欧国家分裂
【答案】
A
10.1949年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1990年,巴黎统筹委员会大幅度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禁运项目由成立初的400个减少到120个。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冷战对峙格局的终结??????B.?欧共体版图的扩张??????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答案】
C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材料三:对斯大林体制,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其必要性。
——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卷》、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中《民国日报》的评论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退却年代”和“剥夺年代”的内涵。
(3)对材料三中关于“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相似之处: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不同: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
(2)“退却年代”: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国内外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
“剥夺年代”:斯大林模式中,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
(3)赞成观点①。
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赞成观点②。
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
赞成观点③。
理由: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实行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回答其中一个观点即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答案】
(1)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改革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2)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结果相同,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相同,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不同点:赫鲁晓夫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的重点在工业领域。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
(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
【答案】
(1)改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度价值:找到了一条便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启示: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表现: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发展失去动力。
(

-
1
-


8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