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4 09:26:49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传说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历史,“烽火戏诸侯”中诸侯被戏弄是哪一制度作用的结果(??

A.?任人唯亲的制度???????????????????????????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答案】
C
2.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
A.?王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答案】
A
3.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局面。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
)
A.?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B.?分封制???????????????C.?实行禅让制??????????????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答案】
D
4.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B.?分封爵位???????????????????????????C.?规定义务???????????????????????????D.?规定贡献
【答案】
A
5.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下列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它以专制取代民主是历史的倒退
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D.?王位可以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答案】
B
6.史料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说明,西周的分封对象主要是(
??)
A.?姬姓王族??????????????????????????B.?周天子姻亲??????????????????????????C.?战争功臣??????????????????????????D.?先帝后裔
【答案】
A
7.古代中国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标志着(
??)
A.?分封制的初步形成????????B.?宗法制发展的鼎盛????????C.?王位世袭制的确立????????D.?政治体制的严重倒退
【答案】
C
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统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周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
B.?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C.?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D.?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答案】
A
9.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
D
10.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答案】
C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分封制度的强化?????????????B.?井田制度的瓦解?????????????C.?铁犁牛耕的出现?????????????D.?土地兼并的加剧
【答案】
C
2.明朝内阁学士备顾问,最初多半是靠着与皇帝面对面的交谈来实现。随着皇帝日益深居简出,大臣跟皇帝的接触越来越少,内阁学士的顾问之责只能通过书面意见呈现。这种交流方式逐步制度化,内阁开始代皇帝批答奏章,即“票拟”。这反映了(
??)
A.?明朝制度章程严密规范?????????B.?君主专制强化?????????C.?内阁成为正式行政机构?????????D.?政治日益黑暗
【答案】
B
3.西周统治者告诉鲁、卫之君,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就是说推行政令时,要照顾殷人的习俗,在疆理土地时,则要依照周的法制。这一举措(
??)
A.?粉碎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B.?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有效维护贵族间的政治联系????????????????????????????????D.?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答案】
D
4.《周礼·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有严格规定。如城墙高度,天子王城高“九雉”(一雉等于一丈),诸侯国都城高“七雉”,卿大夫都城高“五雉”;对道路的规定如下:天子王城路宽“九轨”(一轨等于八尺),诸侯国都路宽“七轨”,卿大夫都城路宽“五轨”。这表明(
??)
A.?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力???????????????????????????????????????B.?建筑制度突出礼制观念
C.?统治者重城邑规划建设???????????????????????????????????????D.?西周等级森严空前绝后
【答案】
B
5.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诗经》颂篇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昊天有成命,二后(文王、武王)受之”的记载。这类颂词(
??)
A.?说明中国古代宗教正式形成????????????????????????????????B.?旨在证明政权存在的合理性
C.?说明古代生产力发展程度高????????????????????????????????D.?保证了商周政权的内部稳定
【答案】
B
6.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念经历了从夏尊命、商尊神,再到周尊礼、敬德之价值主体转换的发展过程。这一变化(??

A.?废除了宗教迷信的束缚???????????????????????????????????????B.?适应了商周的社会变革
C.?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D.?确定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答案】
B
7.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出现这种现象是(??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宗法制的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
C
8.《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

A.?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B.?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
C.?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D.?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
【答案】
B
9.明成祖时期,诏命吏部尚书蹇义等26人分巡全国各地,安抚军民,询察利病。宣宗时,“巡抚”之名已经确立,并由临时派遣变为专门设置。这些举措的实施(
??)
A.?降低了政府统治效率???????????????????????????????????????????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扩大了中枢行政权力???????????????????????????????????????????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D
10.分封在商朝已出现,当时主要是对自然形成的方国、部族加以名义封号。周朝的分封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这说明,周朝分封制(??

A.?加强了王室对统治疆域的控制?????????????????????????????B.?确立了贵族之间严格的等级关系
C.?避免了王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D.?体现了统治集团对权力的再分配
【答案】
A
11.周祭制度是殷王室采用不同祭奠方式,轮番的、周而复始的对先公先王先妣进行祭祀的制度。据此可知,当时(??

A.?封建迷信根深蒂固??????B.?宗法制度已较为完善??????C.?祖先崇拜得以体现??????D.?儒家孝道思想受重视
【答案】
C
12.《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主要说明殷商(  )
A.?王位世袭制遭破坏??????B.?嫡长子继承制不健全???????C.?诸侯势力不断增强??????D.?分封制遇到严峻挑战
【答案】
B
13.“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的多元一体政治共同体构成了西周政治的骨架,在这个架构内,除了以周王室为核心的大国形态外,还有诸多同姓、异姓封国以及土著小邦国。从族群的角度说,这些不同族众都处于以王族为中心的宗法序列中。这说明西周政治是(  )
A.?以等级为核心的礼乐共同体????????????????????????????????B.?以分封为核心的族群共同体????
C.?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法共同体????????????????????????????????D.?以权力为核心的官僚共同体
【答案】
C
14.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德”成为了天命与人道之间的中介。由此可见,西周统治者(  )
A.?颠覆了殷商宣扬的天命观????????????????????????????????????B.?推崇儒家的德治主义
C.?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D.?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答案】
D
15.朱凤瀚曾说:“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且更扩展了势力范围,领土广袤,仅靠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材料意在指出西周(  )
A.?取代商朝的必然性??????????????????????????????????????????????B.?加速“大一统”的合理性?
C.?疆域扩大的迫切性??????????????????????????????????????????????D.?推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答案】
D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此制度下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嫡长子继承制)。这制度(
??)
A.?目的在于扩大贵族统治疆域????????????????????????????????B.?构建了奴隶主贵族间等级秩序
C.?等级秩序中赋予了崭新原则????????????????????????????????D.?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
【答案】
C
2.西周以分封作为立国的根本,天子执掌封君大权,诸侯必须听从天子的“王命”,诸侯国内的大卿也由天子任命。此外,周天子还用宗法来区分亲疏远近,用礼制来维系君臣关系,又用联姻来巩固宗主与异姓诸侯的关系。这表明西周时期(
??)
A.?执政集团权力集中?????????B.?家国一体特征凸显?????????C.?地缘政治渐趋成熟?????????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答案】
B
3.《史记》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帝禹之子启通过合法的手段继位?????????????????????????B.?《史记》比《战国策》的可信度更高
C.?可以确定"禹死后,其子启继位"??????????????????????????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暴力争夺的结果
【答案】
C
4.《明会要》记载,明太祖特设通政使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均实封奏闻,”洪武、永乐年间,“实封皆自御前开拆,故奸臣有事即露,无幸免者。”由此可见当时(
??)
A.?通过增设中央机构约束相权????????????????????????????????B.?行政改革以澄清吏治为主旨
C.?建立了完备的行政监察体制????????????????????????????????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显著强化
【答案】
D
5.表1是文献中关于周公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周公(
??)
表1
文献
记载内容
《左传》
先君周公制周礼
《礼记》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尚书大传》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A.?通过非法夺权方式建立统治????????????????????????????????B.?注重强化贵族等级秩序
C.?实现了与周边各族和谐相处????????????????????????????????D.?开创了大一统政治局面
【答案】
B
6.西周早至中期,同姓公卿逐渐增多,异姓公卿逐渐减少;西周中至末期,同姓公卿逐渐减少,异姓公卿逐渐增多。西周各时期政权建构的变化说明(??

A.?血缘纽带日益强化?????????B.?集权趋势有所加强?????????C.?统治力量逐渐下降?????????D.?多元治理模式形成
【答案】
C
7.卫国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是商朝都城朝歌所在地: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来是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地;齐国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是周公东征对象蒲姑所在地。这反映出西周的分封(??

A.?依据严格的宗法等级???????????????????????????????????????????B.?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C.?得到同姓贵族的支持???????????????????????????????????????????D.?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
B
8.《诗经·齐风·甫田》记载: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一幅“公田不治”的景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周王室的衰微????????????????B.?私田的大量开垦????????????????C.?土地转让的停滞????????????????D.?兼并战争频繁
【答案】
C
9.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答案】
D
10.中书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机构。以下对于中书省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史公司马迁曾任中书令????
②六部隶属于中书省
③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
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颜思齐(1589—1625),漳州府(今厦门)人。1612年,颜思齐等在台湾笨港登陆,以诸罗山为根据地,设置十个寮寨,进行大规模的垦荒活动。他十分注意团结少数民族,亲自拜访番社酋长,与其谈判,划地而居,教授农业生产技术。为进一步扩展垦殖规模,他招募漳泉两地贫民3000多人。随后,福建官府大量招募福建、广东等地的居民到台湾。颜思齐利用海上交通之便,开展和大陆的贸易。笨港在清初发展成为台湾第一商港。他积极进行市政建设,建成“井”字形街道,在集市中心设置的开台王府是台湾最早初具行政建制性质的汉民族社会管理机构。台湾历史上称夷州、流求等,颜思齐开台活动中迁居台湾的闽南人居多,闽南方言所称“台员”“大湾”等,逐渐演化为“台湾”。明末公文开始正式使用“台湾”的称谓。大量漳泉移民带来的闽南语言、妈祖崇拜、岁时风俗等在台湾广泛传播。1625年,颜思齐染病身亡,后人尊为“开台王”。
——摘编自何池《略论颜思齐的开台事功及其历史意义》等
(1)根据材料,概括颜思齐开台活动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思齐开台活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筑寨定居;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招募移民;发展贸易;设置机构,建设市政;传播信俗。
(2)推动了台湾的深度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台湾的社会治理;开启了“台湾”的称谓;增进了民族文化认同。
2.
材料
(张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劝上力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数年,囧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悻,严考成,霰(核实)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万历)十二年……籍没张居正家,其产不及严嵩二十分之一。株连颇多,荆川骚动。上曰:“张居正……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周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伊属张居正、张嗣修、张顺、张书俱令烟瘴地面充军。”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
(1)根据材料,指出对张居正的不同评价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
【答案】
(1)评价一: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治绩炳然。依据:首辅十年,海内肃清,四夷宾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囧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评价二:张居正罔上负恩,谋国不忠。依据: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
(2)评价者的身份;评价者的评价角度及立场;评价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评价者个人的主观思想;评价者对史料和史学方法的掌握。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乡绅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发端于明清时期。明代建国不久,各州县普遍建立学校,且"科举必由学校",到明中叶以后,士人数量大增,且入仕艰难,加上官员退休后也回到原籍居住的致仕制度,因而使得大量持有功名的士人沉滞乡村,乡绅群体不断壮大。明代政府规定不仅乡绅本人可以免除徭役,而且可以惠及家庭成员。1736年,乾隆帝的上谕中规定了乡绅群体由"富户"到"贫户"所具有的五个月到十六个月的法定"拖欠"赋税徭役的时限。至明清时期,县级以下的乡村实行自治,乡绅作为乡村唯一的知识分子(群体),为其家乡社会提供诸多公益服务。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
材料二
乡绅是英国近代农村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阶层,16世纪中叶以来,贵族和乡绅一直高居(地方)社会结构的金字塔顶端,1524年后,英国大约有4000~5000户缙绅和普通乡绅,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同期人口增长。1550年之后,乡绅持有土地占全国的40%~55%,乡绅以土地收入为主,其他收入为辅。根据当时规定,凡土地年收入在10镑以上或动产在300镑以上者可由纹章院授予佩带乡绅身份的标志——盾形纹章的权利。"在1558~1640年,英国王室共处置价值超过400万镑的地产,其中大部分由地方乡绅所购买"。地方公共事务中,乡绅充任治安法官,乡绅逐步成为一股正式的政治力量出现在英国地方社会的行政管理中。
—摘编自徐华娟《社会转型时期英国乡绅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乡绅成为乡村治理主体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转型时期乡绅阶层的特点。
【答案】
(1)原因;州县对教育的重视,土人数量大增∶回乡仕宣数量的增加;中央政府的优待政策;乡村政治权力的空缺;乡绅群体的家国情怀。影响;有利于推进乡村文化教育发展;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有利于凝聚乡村民众的力量;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基层的管控。
(2)特点.社会地位高;发展速度快;经济实力强;积极参与地方政治事务。
(

1


3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传说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历史,“烽火戏诸侯”中诸侯被戏弄是哪一制度作用的结果(??

A.?任人唯亲的制度???????????????????????????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
A.?王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3.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局面。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
)
A.?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B.?分封制???????????????C.?实行禅让制??????????????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B.?分封爵位???????????????????????????C.?规定义务???????????????????????????D.?规定贡献
5.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下列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它以专制取代民主是历史的倒退
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D.?王位可以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6.史料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说明,西周的分封对象主要是(
??)
A.?姬姓王族??????????????????????????B.?周天子姻亲??????????????????????????C.?战争功臣??????????????????????????D.?先帝后裔
7.古代中国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标志着(
??)
A.?分封制的初步形成????????B.?宗法制发展的鼎盛????????C.?王位世袭制的确立????????D.?政治体制的严重倒退
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统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周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
B.?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C.?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D.?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9.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10.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分封制度的强化?????????????B.?井田制度的瓦解?????????????C.?铁犁牛耕的出现?????????????D.?土地兼并的加剧
2.明朝内阁学士备顾问,最初多半是靠着与皇帝面对面的交谈来实现。随着皇帝日益深居简出,大臣跟皇帝的接触越来越少,内阁学士的顾问之责只能通过书面意见呈现。这种交流方式逐步制度化,内阁开始代皇帝批答奏章,即“票拟”。这反映了(
??)
A.?明朝制度章程严密规范?????????B.?君主专制强化?????????C.?内阁成为正式行政机构?????????D.?政治日益黑暗
3.西周统治者告诉鲁、卫之君,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就是说推行政令时,要照顾殷人的习俗,在疆理土地时,则要依照周的法制。这一举措(
??)
A.?粉碎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B.?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有效维护贵族间的政治联系????????????????????????????????D.?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4.《周礼·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有严格规定。如城墙高度,天子王城高“九雉”(一雉等于一丈),诸侯国都城高“七雉”,卿大夫都城高“五雉”;对道路的规定如下:天子王城路宽“九轨”(一轨等于八尺),诸侯国都路宽“七轨”,卿大夫都城路宽“五轨”。这表明(
??)
A.?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力???????????????????????????????????????B.?建筑制度突出礼制观念
C.?统治者重城邑规划建设???????????????????????????????????????D.?西周等级森严空前绝后
5.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诗经》颂篇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昊天有成命,二后(文王、武王)受之”的记载。这类颂词(
??)
A.?说明中国古代宗教正式形成????????????????????????????????B.?旨在证明政权存在的合理性
C.?说明古代生产力发展程度高????????????????????????????????D.?保证了商周政权的内部稳定
6.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念经历了从夏尊命、商尊神,再到周尊礼、敬德之价值主体转换的发展过程。这一变化(??

A.?废除了宗教迷信的束缚???????????????????????????????????????B.?适应了商周的社会变革
C.?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D.?确定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7.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出现这种现象是(??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宗法制的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8.《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

A.?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B.?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
C.?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D.?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
9.明成祖时期,诏命吏部尚书蹇义等26人分巡全国各地,安抚军民,询察利病。宣宗时,“巡抚”之名已经确立,并由临时派遣变为专门设置。这些举措的实施(
??)
A.?降低了政府统治效率???????????????????????????????????????????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扩大了中枢行政权力???????????????????????????????????????????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分封在商朝已出现,当时主要是对自然形成的方国、部族加以名义封号。周朝的分封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这说明,周朝分封制(??

A.?加强了王室对统治疆域的控制?????????????????????????????B.?确立了贵族之间严格的等级关系
C.?避免了王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D.?体现了统治集团对权力的再分配
11.周祭制度是殷王室采用不同祭奠方式,轮番的、周而复始的对先公先王先妣进行祭祀的制度。据此可知,当时(??

A.?封建迷信根深蒂固??????B.?宗法制度已较为完善??????C.?祖先崇拜得以体现??????D.?儒家孝道思想受重视
12.《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主要说明殷商(  )
A.?王位世袭制遭破坏??????B.?嫡长子继承制不健全???????C.?诸侯势力不断增强??????D.?分封制遇到严峻挑战
13.“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的多元一体政治共同体构成了西周政治的骨架,在这个架构内,除了以周王室为核心的大国形态外,还有诸多同姓、异姓封国以及土著小邦国。从族群的角度说,这些不同族众都处于以王族为中心的宗法序列中。这说明西周政治是(  )
A.?以等级为核心的礼乐共同体????????????????????????????????B.?以分封为核心的族群共同体????
C.?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法共同体????????????????????????????????D.?以权力为核心的官僚共同体
14.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德”成为了天命与人道之间的中介。由此可见,西周统治者(  )
A.?颠覆了殷商宣扬的天命观????????????????????????????????????B.?推崇儒家的德治主义
C.?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D.?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15.朱凤瀚曾说:“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且更扩展了势力范围,领土广袤,仅靠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材料意在指出西周(  )
A.?取代商朝的必然性??????????????????????????????????????????????B.?加速“大一统”的合理性?
C.?疆域扩大的迫切性??????????????????????????????????????????????D.?推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此制度下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嫡长子继承制)。这制度(
??)
A.?目的在于扩大贵族统治疆域????????????????????????????????B.?构建了奴隶主贵族间等级秩序
C.?等级秩序中赋予了崭新原则????????????????????????????????D.?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
2.西周以分封作为立国的根本,天子执掌封君大权,诸侯必须听从天子的“王命”,诸侯国内的大卿也由天子任命。此外,周天子还用宗法来区分亲疏远近,用礼制来维系君臣关系,又用联姻来巩固宗主与异姓诸侯的关系。这表明西周时期(
??)
A.?执政集团权力集中?????????B.?家国一体特征凸显?????????C.?地缘政治渐趋成熟?????????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3.《史记》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帝禹之子启通过合法的手段继位?????????????????????????B.?《史记》比《战国策》的可信度更高
C.?可以确定"禹死后,其子启继位"??????????????????????????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暴力争夺的结果
4.《明会要》记载,明太祖特设通政使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均实封奏闻,”洪武、永乐年间,“实封皆自御前开拆,故奸臣有事即露,无幸免者。”由此可见当时(
??)
A.?通过增设中央机构约束相权????????????????????????????????B.?行政改革以澄清吏治为主旨
C.?建立了完备的行政监察体制????????????????????????????????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显著强化
5.表1是文献中关于周公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周公(
??)
表1
文献
记载内容
《左传》
先君周公制周礼
《礼记》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尚书大传》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A.?通过非法夺权方式建立统治????????????????????????????????B.?注重强化贵族等级秩序
C.?实现了与周边各族和谐相处????????????????????????????????D.?开创了大一统政治局面
6.西周早至中期,同姓公卿逐渐增多,异姓公卿逐渐减少;西周中至末期,同姓公卿逐渐减少,异姓公卿逐渐增多。西周各时期政权建构的变化说明(??

A.?血缘纽带日益强化?????????B.?集权趋势有所加强?????????C.?统治力量逐渐下降?????????D.?多元治理模式形成
7.卫国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是商朝都城朝歌所在地: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来是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地;齐国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是周公东征对象蒲姑所在地。这反映出西周的分封(??

A.?依据严格的宗法等级???????????????????????????????????????????B.?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C.?得到同姓贵族的支持???????????????????????????????????????????D.?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8.《诗经·齐风·甫田》记载: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一幅“公田不治”的景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周王室的衰微????????????????B.?私田的大量开垦????????????????C.?土地转让的停滞????????????????D.?兼并战争频繁
9.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10.中书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机构。以下对于中书省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史公司马迁曾任中书令????
②六部隶属于中书省
③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
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①②③④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颜思齐(1589—1625),漳州府(今厦门)人。1612年,颜思齐等在台湾笨港登陆,以诸罗山为根据地,设置十个寮寨,进行大规模的垦荒活动。他十分注意团结少数民族,亲自拜访番社酋长,与其谈判,划地而居,教授农业生产技术。为进一步扩展垦殖规模,他招募漳泉两地贫民3000多人。随后,福建官府大量招募福建、广东等地的居民到台湾。颜思齐利用海上交通之便,开展和大陆的贸易。笨港在清初发展成为台湾第一商港。他积极进行市政建设,建成“井”字形街道,在集市中心设置的开台王府是台湾最早初具行政建制性质的汉民族社会管理机构。台湾历史上称夷州、流求等,颜思齐开台活动中迁居台湾的闽南人居多,闽南方言所称“台员”“大湾”等,逐渐演化为“台湾”。明末公文开始正式使用“台湾”的称谓。大量漳泉移民带来的闽南语言、妈祖崇拜、岁时风俗等在台湾广泛传播。1625年,颜思齐染病身亡,后人尊为“开台王”。
——摘编自何池《略论颜思齐的开台事功及其历史意义》等
(1)根据材料,概括颜思齐开台活动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思齐开台活动的历史意义。
2.
材料
(张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劝上力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数年,囧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悻,严考成,霰(核实)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万历)十二年……籍没张居正家,其产不及严嵩二十分之一。株连颇多,荆川骚动。上曰:“张居正……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周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伊属张居正、张嗣修、张顺、张书俱令烟瘴地面充军。”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
(1)根据材料,指出对张居正的不同评价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乡绅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发端于明清时期。明代建国不久,各州县普遍建立学校,且"科举必由学校",到明中叶以后,士人数量大增,且入仕艰难,加上官员退休后也回到原籍居住的致仕制度,因而使得大量持有功名的士人沉滞乡村,乡绅群体不断壮大。明代政府规定不仅乡绅本人可以免除徭役,而且可以惠及家庭成员。1736年,乾隆帝的上谕中规定了乡绅群体由"富户"到"贫户"所具有的五个月到十六个月的法定"拖欠"赋税徭役的时限。至明清时期,县级以下的乡村实行自治,乡绅作为乡村唯一的知识分子(群体),为其家乡社会提供诸多公益服务。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
材料二
乡绅是英国近代农村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阶层,16世纪中叶以来,贵族和乡绅一直高居(地方)社会结构的金字塔顶端,1524年后,英国大约有4000~5000户缙绅和普通乡绅,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同期人口增长。1550年之后,乡绅持有土地占全国的40%~55%,乡绅以土地收入为主,其他收入为辅。根据当时规定,凡土地年收入在10镑以上或动产在300镑以上者可由纹章院授予佩带乡绅身份的标志——盾形纹章的权利。"在1558~1640年,英国王室共处置价值超过400万镑的地产,其中大部分由地方乡绅所购买"。地方公共事务中,乡绅充任治安法官,乡绅逐步成为一股正式的政治力量出现在英国地方社会的行政管理中。
—摘编自徐华娟《社会转型时期英国乡绅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乡绅成为乡村治理主体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转型时期乡绅阶层的特点。
(

1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