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4 09:29:50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有学者谓:“至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的主流民意己倾向革命、统治集团中的满汉矛盾已成不可调和之势,以及袁世凯本人的因素和西方列强的态度,袁世凯走上反清道路乃是历史的必然,并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材料中的“巨大历史作用”是指
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成立
C.清帝退位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C
2.1912年2月,荷属泗水等地华侨举行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大典,却遭到荷兰殖民当局横暴干涉,撕毁中华民国国旗,开枪打死华侨三人,千余人被捕。华侨纷纷致电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求救。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合作,与荷兰当局严正交涉,取得了事件的尽快解决,维护了华侨的人身安全。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A.力争国权开辟外交新局面
B.催生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C.外交理想与现实矛盾交织
D.为寻求支持遵守国际惯例
【答案】A
3.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规定对民国社会的不利影响是
A.形成民国的内阁制民主
B.形成双权力中枢,易导致社会动荡
C.形成议会(参议院)专权
D.造就议会和内阁对总统的双重制约
【答案】B
4.孙中山说:“盖以服从《临时约法》为服从民国之证据,余犹虑其不足信,故必令袁世凯宣誓遵守《约法》,矢志不贰,然后许其议和。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孙中山这一主张
A.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的政体
B.首开中国因人设法的先河
C.直接导致了民国社会动荡
D.有效限制了袁世凯专制独裁
【答案】A
5.下表为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比例分配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人民政协与我国的政党制度相伴而生
C.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形成
【答案】B
6.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提到,“瑞金时代组织最纯洁,但有一个缺点,形式纯洁,却孤立了自己,政权不稳定,要搬家(即经过长征搬到延安)”。他意在强调
A.法治建设的紧迫性
B.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需完善
C.经济建设的急切性
D.严重的“左”倾错误泛滥需要及时纠正
【答案】B
7.南北会谈,初步达成“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从多数取决”的协议。这时,孙中山回国并被各省代表会议举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公开质问南方:“选举总统是何用意?设国会议决君主立宪,该政府及总统是否亦即取消?”这表明,袁世凯
A.公开反对共和政体
B.极力推行君主立宪
C.凭借实力影响局势
D.抵制进行社会革命
【答案】C
8.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A.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B.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C.关注民众民主意识提升
D.统一战线工作有所收缩
【答案】C
9.据统计,民国初年有312个政治性党派,具有健全或具体政纲者不过35个,其中及“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内容的各有10多个。由此可知当时
A.民主政治制度臻于完善
B.实业与教育思想深入民心
C.多数党派缺乏政治倾向
D.社会各界投身于政治运动
【答案】C
10.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军部下令将清朝各昭患祠改建为大汉忠烈祠,汇集各省”尽忠民国死事诸烈,入祀其中,由本部派专员致赏,以后即由各执政春秋致奠。”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否定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念
B.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C.改变原有祠堂的社会功能
D.宣传五族共和的建国理念
【答案】B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最能说明
A.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民众觉悟程度不高,不明白共和真谛
C.清政府已经不得民心
D.推翻帝制已成为民众的心声
【答案】B
2.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这表明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不得人心
B.美法支持民主共和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答案】D
3.在一次重大的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据此判断,这次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4.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1911年10月16日),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的颁布意味着满清帝制最终结束
C.它与《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答案】C
5.“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者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6.有学者指出,在1916—1928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北京政府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础上进行工作。虽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缔造者打算把主要权力给予内阁,但它含混不清,足以助长总统、总理和议会之间的不断争执。该学者认为
A.临时约法一直发挥宪法作用
B.临时约法影响北京政府运作
C.北京政府严格执行临时约法
D.北京政府致力于推行三权分立
【答案】B
7.孙中山说:“中华民国何以成?以有同盟会。”毛泽东说:“清朝早被推翻了,什么人推的?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的”。二人叙述的共通点是
A.同盟会领导发动了武昌首义
B.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
C.同盟会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D.辛亥革命完成了革命的任务
【答案】C
8.“这一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该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9.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精髓,能体现这一内容的是
A.中华民国主权在于国民全体
B.实行总统制
C.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D.实行责任内阁制
【答案】D
10.中国的民主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人民能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的协商,体现了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政治形式,形成了区域利益与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机制,意味着主权在民与精英参政内在统一的运作方式。材料论述了我国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优势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符合国情
D.享受民主权利主体的广泛性
【答案】B
11.据统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有无产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工农业劳动模范,武装部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这表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得到全体人民支持
B.建立在全国普选基础上
C.参加代表来源广泛
D.奠定民主政治建设基础
【答案】C
12.1912年初,法国驻华官员拉伯第指出:一旦共和建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共和的缔造者们一定会让袁世凯靠边站,不会让他在中国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
B.革命党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C.中华民国遵循三权分立原则
D.列强在华统治方式开始变化
【答案】A
13.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停止”。随后他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这表明
A.儒家经典退出学校教育
B.教育改革提升了公民素质
C.新文化运动已初见成效
D.政治转型推动了教育改革
【答案】D
1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总统制是时代发展趋势国
B.新旧势力交修十分激烈
C.专制传统已被完全根除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法治被迫让位于人治
B.立法受到政局变化的影响
C.法治思想已趋于成熟
D.专制统治取代了共和政体
【答案】B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949

9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候补代
表及特邀代表共
662
名,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
制定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这反映出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人民政权得到巩因
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C
2.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l77
147
比例
54.48%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政协推选产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答案】D
3.有人曾形象的比喻道:“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具体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C.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4.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
府主席、副主席。(见下表)新政权的组成体现了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A.社会主义原则
B.新民主主义原则
C.多党轮流执政
D.各党派联合执政
【答案】B
5.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3月,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临时”体现了革命党
A.分权制衡精神
B.维护国家主权精神
C.民主共和精神
D.天下为公精神
【答案】C
6.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56位委员中,党外人士27人,这种安排鲜明的体现了
A.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B.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C.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D.人民民主专政的优越性
【答案】A
7.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A.新政协的召开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答案】B
8.在人类的历史上,总有一些重大事件作为历史发展的节点载人史册。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的是
A.武昌起义的爆发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C.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D.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C
9.新中国法治建设新历程始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C.中共十一届第三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D.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答案】A
10.以下史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的是
A.采以中华民国纪元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用五色旗为国旗
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答案】D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希望并且相信袁世凯能成为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新式独裁者”,因此积极挺袁。但是,历史证明袁其实也是“旧式独裁”,梁启超在《袁世凯之解剖》一文中对袁盖棺定论:“袁氏诚不失为一大人物,然只能谓之中世纪史暗黑时代东方式之怪魔的人物,而决非在十九二十世纪中有价值的人物”。
中国社会并没有为“新式独裁”提供理想的条件。所以胡适在《答丁在君先生论民主与独裁》中呼吁人民警惕“今日提倡独裁的危险”,并坚定地说道:“我可以断断地预言:中国今日若真走上独裁的政治,所得的决不会是新式的独裁,而一定是那残民以逞的旧式专制”。
——雷颐《近代中国民主与专制大论战反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论断。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胡适的观点。
【答案】
(1)论断:袁世凯仍然是封建专制主义者。
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形式上的共和国,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袁世凯复辟帝制,使民主共和难以真正实现。
(2)分析:胡适的观点是有依据的,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社会,缺乏独立和稳定的政治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且畸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传统封建君主专制和礼教根深蒂固,缺乏对西方民主政治观念的深入了解;辛亥革命后封建军阀势力强大,民主的社会基础薄弱。所以,胡适的观点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协商民主”的概念,但也存在着许多蕴含或体现协商元素的实践。朝堂议事机制就是我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们所实施的一种听政议政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为解.决事关国家或民族重大问题,以及其他统治事宜而开展商讨的一种决策机制。虽然这种机制涉及的仅仅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协商,但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除了这种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传统协商机制之外,还有诸多发生在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协商机制,主要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对话的官民对话机制、民间人士评议治国事宜的庶民议政机制、谋士说客建言献策的游说论证机制。这些机制发生与存续的政治环境多数是专制统治制度,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但是这些机制的运行也确实为广大百姓谋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摘编自杨守涛《我国古代协商传统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从追求“议会协商”开始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革新,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谘议局与资政院就是立宪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清政府试行议会、开放政权的第一步。谘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满足了新式士绅阶层参与政治的愿望,为“制度化容纳民意”提供了参考和实验平台。清政府被推翻后,承担向议会政治过渡职责的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终止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乱象丛生。社会对以武力为手段的革命空前崇拜,认为革命是“救亡图存、解决内忧外患的根本手段”,而勃兴于晚清后期的“协商政治”精神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语境中被湮没,之后又在早年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体制中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摘编自周巧生《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探究》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注意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协商融入政治生活中,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通过有效协商开展合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协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达成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共识,从此“政治协商”承载了国人对战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协商会议虽未落地生根,但这种集众家之长、和平协议国是的传统却被中共和民主党派继承下来,并在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发扬光大,直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摘编自张晓《浅议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协商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协商政治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意义。
【答案】(1)特点:统治阶级内部协商与官民协商相结合;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民主;官民协商形式多样;建立在专制统治基础之上;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百姓的利益。
(2)原因:近代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清政府内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民间政治协商机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资产阶级改良派和立宪派的推动;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意义:在国共两次合作中协商政治推动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和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形成了各党派平等协商、共商国是的传统;中国共产党通过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政治基础;有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精英政治的优势。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民主意识缺乏的现实下所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能兼顾政治变革的理想与现实,保证了新旧政治社会秩序在稳定中实现有序过渡。但随着国内外时局的演变,近代中国民主化道路却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政治民主化走上了困顿迷茫、充满曲折的艰辛历程。
——《“五四”前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困境》
材料二:“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尊重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也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辛亥革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有哪些?
(2)根据材料和所学,概述新中国初期是怎样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2)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认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历程充满曲折和艰辛;民主政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

2


3

)
(

1


1

)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有学者谓:“至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的主流民意己倾向革命、统治集团中的满汉矛盾已成不可调和之势,以及袁世凯本人的因素和西方列强的态度,袁世凯走上反清道路乃是历史的必然,并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材料中的“巨大历史作用”是指
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成立
C.清帝退位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2.1912年2月,荷属泗水等地华侨举行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大典,却遭到荷兰殖民当局横暴干涉,撕毁中华民国国旗,开枪打死华侨三人,千余人被捕。华侨纷纷致电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求救。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合作,与荷兰当局严正交涉,取得了事件的尽快解决,维护了华侨的人身安全。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A.力争国权开辟外交新局面
B.催生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C.外交理想与现实矛盾交织
D.为寻求支持遵守国际惯例
3.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规定对民国社会的不利影响是
A.形成民国的内阁制民主
B.形成双权力中枢,易导致社会动荡
C.形成议会(参议院)专权
D.造就议会和内阁对总统的双重制约
4.孙中山说:“盖以服从《临时约法》为服从民国之证据,余犹虑其不足信,故必令袁世凯宣誓遵守《约法》,矢志不贰,然后许其议和。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孙中山这一主张
A.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的政体
B.首开中国因人设法的先河
C.直接导致了民国社会动荡
D.有效限制了袁世凯专制独裁
5.下表为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比例分配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人民政协与我国的政党制度相伴而生
C.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形成
6.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提到,“瑞金时代组织最纯洁,但有一个缺点,形式纯洁,却孤立了自己,政权不稳定,要搬家(即经过长征搬到延安)”。他意在强调
A.法治建设的紧迫性
B.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需完善
C.经济建设的急切性
D.严重的“左”倾错误泛滥需要及时纠正
7.南北会谈,初步达成“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从多数取决”的协议。这时,孙中山回国并被各省代表会议举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公开质问南方:“选举总统是何用意?设国会议决君主立宪,该政府及总统是否亦即取消?”这表明,袁世凯
A.公开反对共和政体
B.极力推行君主立宪
C.凭借实力影响局势
D.抵制进行社会革命
8.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A.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B.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C.关注民众民主意识提升
D.统一战线工作有所收缩
9.据统计,民国初年有312个政治性党派,具有健全或具体政纲者不过35个,其中及“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内容的各有10多个。由此可知当时
A.民主政治制度臻于完善
B.实业与教育思想深入民心
C.多数党派缺乏政治倾向
D.社会各界投身于政治运动
10.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军部下令将清朝各昭患祠改建为大汉忠烈祠,汇集各省”尽忠民国死事诸烈,入祀其中,由本部派专员致赏,以后即由各执政春秋致奠。”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否定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念
B.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C.改变原有祠堂的社会功能
D.宣传五族共和的建国理念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最能说明
A.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民众觉悟程度不高,不明白共和真谛
C.清政府已经不得民心
D.推翻帝制已成为民众的心声
2.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这表明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不得人心
B.美法支持民主共和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3.在一次重大的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据此判断,这次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4.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1911年10月16日),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的颁布意味着满清帝制最终结束
C.它与《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5.“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者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有学者指出,在1916—1928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北京政府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础上进行工作。虽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缔造者打算把主要权力给予内阁,但它含混不清,足以助长总统、总理和议会之间的不断争执。该学者认为
A.临时约法一直发挥宪法作用
B.临时约法影响北京政府运作
C.北京政府严格执行临时约法
D.北京政府致力于推行三权分立
7.孙中山说:“中华民国何以成?以有同盟会。”毛泽东说:“清朝早被推翻了,什么人推的?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的”。二人叙述的共通点是
A.同盟会领导发动了武昌首义
B.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
C.同盟会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D.辛亥革命完成了革命的任务
8.“这一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该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精髓,能体现这一内容的是
A.中华民国主权在于国民全体
B.实行总统制
C.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D.实行责任内阁制
10.中国的民主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人民能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的协商,体现了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政治形式,形成了区域利益与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机制,意味着主权在民与精英参政内在统一的运作方式。材料论述了我国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优势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符合国情
D.享受民主权利主体的广泛性
11.据统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有无产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工农业劳动模范,武装部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这表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得到全体人民支持
B.建立在全国普选基础上
C.参加代表来源广泛
D.奠定民主政治建设基础
12.1912年初,法国驻华官员拉伯第指出:一旦共和建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共和的缔造者们一定会让袁世凯靠边站,不会让他在中国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
B.革命党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C.中华民国遵循三权分立原则
D.列强在华统治方式开始变化
13.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停止”。随后他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这表明
A.儒家经典退出学校教育
B.教育改革提升了公民素质
C.新文化运动已初见成效
D.政治转型推动了教育改革
1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总统制是时代发展趋势国
B.新旧势力交修十分激烈
C.专制传统已被完全根除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法治被迫让位于人治
B.立法受到政局变化的影响
C.法治思想已趋于成熟
D.专制统治取代了共和政体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949

9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候补代
表及特邀代表共
662
名,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
制定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这反映出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人民政权得到巩因
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l77
147
比例
54.48%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政协推选产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3.有人曾形象的比喻道:“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具体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C.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
府主席、副主席。(见下表)新政权的组成体现了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A.社会主义原则
B.新民主主义原则
C.多党轮流执政
D.各党派联合执政
5.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3月,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临时”体现了革命党
A.分权制衡精神
B.维护国家主权精神
C.民主共和精神
D.天下为公精神
6.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56位委员中,党外人士27人,这种安排鲜明的体现了
A.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B.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C.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D.人民民主专政的优越性
7.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A.新政协的召开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8.在人类的历史上,总有一些重大事件作为历史发展的节点载人史册。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的是
A.武昌起义的爆发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C.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D.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新中国法治建设新历程始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C.中共十一届第三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D.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10.以下史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的是
A.采以中华民国纪元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用五色旗为国旗
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希望并且相信袁世凯能成为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新式独裁者”,因此积极挺袁。但是,历史证明袁其实也是“旧式独裁”,梁启超在《袁世凯之解剖》一文中对袁盖棺定论:“袁氏诚不失为一大人物,然只能谓之中世纪史暗黑时代东方式之怪魔的人物,而决非在十九二十世纪中有价值的人物”。
中国社会并没有为“新式独裁”提供理想的条件。所以胡适在《答丁在君先生论民主与独裁》中呼吁人民警惕“今日提倡独裁的危险”,并坚定地说道:“我可以断断地预言:中国今日若真走上独裁的政治,所得的决不会是新式的独裁,而一定是那残民以逞的旧式专制”。
——雷颐《近代中国民主与专制大论战反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论断。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胡适的观点。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协商民主”的概念,但也存在着许多蕴含或体现协商元素的实践。朝堂议事机制就是我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们所实施的一种听政议政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为解.决事关国家或民族重大问题,以及其他统治事宜而开展商讨的一种决策机制。虽然这种机制涉及的仅仅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协商,但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除了这种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传统协商机制之外,还有诸多发生在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协商机制,主要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对话的官民对话机制、民间人士评议治国事宜的庶民议政机制、谋士说客建言献策的游说论证机制。这些机制发生与存续的政治环境多数是专制统治制度,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但是这些机制的运行也确实为广大百姓谋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摘编自杨守涛《我国古代协商传统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从追求“议会协商”开始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革新,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谘议局与资政院就是立宪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清政府试行议会、开放政权的第一步。谘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满足了新式士绅阶层参与政治的愿望,为“制度化容纳民意”提供了参考和实验平台。清政府被推翻后,承担向议会政治过渡职责的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终止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乱象丛生。社会对以武力为手段的革命空前崇拜,认为革命是“救亡图存、解决内忧外患的根本手段”,而勃兴于晚清后期的“协商政治”精神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语境中被湮没,之后又在早年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体制中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摘编自周巧生《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探究》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注意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协商融入政治生活中,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通过有效协商开展合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协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达成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共识,从此“政治协商”承载了国人对战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协商会议虽未落地生根,但这种集众家之长、和平协议国是的传统却被中共和民主党派继承下来,并在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发扬光大,直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摘编自张晓《浅议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协商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协商政治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意义。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民主意识缺乏的现实下所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能兼顾政治变革的理想与现实,保证了新旧政治社会秩序在稳定中实现有序过渡。但随着国内外时局的演变,近代中国民主化道路却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政治民主化走上了困顿迷茫、充满曲折的艰辛历程。
——《“五四”前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困境》
材料二:“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尊重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也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辛亥革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有哪些?
(2)根据材料和所学,概述新中国初期是怎样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

2


3

)
(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