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答题,注重过程,把握最后的时光!军长为你加油!军长为你喝彩!
瑞昌二中2012届高三生物考前冲刺误点分析之
“生物与环境” 编制:军长
一、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不了解
例1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汁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D。①④ C.②③ D.②④
[错因分析] 未掌握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基本过程和注意事项而错选。
[参考答案] B。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要随机取样,不能选取比较集中的地点,样方一般是正方形,记数时要取各样方数量的平均值。
二、不清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态因素
例2 下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甲、丙、乙
[错因分析] 易错选D,原因是没有掌握清楚生态因素的内涵。生态因素不仅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生物因素,分析生态因素对种群生存率变化的影响时要注意分析全面。
[参考答案] A。叶蜂产卵于叶上,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易被其他生物捕食,存活率最低,为曲线甲;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因食物的多少受到其他生态因素的制约,但贮存的食物对幼虫的存活有利,所以开始时泥蜂的存活率也较低,但之后要比叶蜂高,故为曲线乙;蜜蜂亲自采集花蜜喂养幼虫,存活率最高,为曲线丙。
三、不能准确的理解“S”型曲线的生物学含义
例3 请回答下列问题:下图是根据实验室中人工饲养黑腹果蝇的数据统计绘制而成的曲线图。人工饲养是在一定大小的培养瓶中、喂以一定量的酵母菌的条件下进行的。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草履虫、酵母菌所做的实验与上述结果相似,表明种群在一定空间、一定资源条件下的增长类型,一般都是 。
(2)曲线的纵坐标 (填写能或不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这个过程中种群的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 。
(3)在一定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近线,生态学上称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是 。一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填能够或不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4)试根据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对珍稀动物的保护、草原的合理放牧分别提出你的建议。
[错因分析] 对“S”型曲线产生的原因及其描述的生物学含义,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理解和认识不足,故很难准确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
[参考答案] (1)“S”型增长; (2)能;在开始逐渐增大,在I(/2时种群的增长率达到最大,然后逐渐降低,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 (3)在这一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这一种群的最大数量(密度)。(即这一环境所能养活的种群的最大数量);能够; (4)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的生存环境,使环境容纳量有所提高,其种群数量会自然增长。草原的放牧量应该控制在接近环境容纳量为宜,如果过多放牧影响牛羊的生长以及草原的恢复,如果破坏了环境,还会造成环境容纳量的降低。
各生物种群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内斗争加剧,一般都呈“S”型增长;为种群密度即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内的种群数量,所以曲线的纵坐标可以表示种群密度的大小;每一特定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K值,环境容纳量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可以因“超载”而下降,也可以因整体环境的改善而有所增加。所以有效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是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增大其环境容纳量,而草原的放牧量应该控制在接近环境容纳量为宜,过度放牧会使草原退化甚至沙化,反而降低牲畜的承载量,不能可持续发展。
四、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认识不够
例4 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鱼类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
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错因分析] 易误选A、B,错认为是鱼类是自由游动的,没有分层现象。错误原因在于对群落中种群之间的关系及群落的结构分析不到位而造成的。
[参考答案] C。池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植物的垂直分层而导致以不同植物为食的鱼类也出现分层,如四大家鱼中以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鳙鱼分布在水的上层,以沉水植物为食的草鱼分布在水的中层,而肉食性的青鱼则分布在水的下层;当然池塘植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因从岸边到中心分布不同类群植物,必然导致池塘中的动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因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五、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理解有误
例5 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错因分析] 不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遇到的问题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对食物链的分析错误容易误选A;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理解错误易误选B;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实质不理解易错选D。
[参考答案] C。此食物网共有六条食物链,而丁占有二、三、四共三个不同的营养级。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输入总量,是生产者的同化总量,B项概念理解有误;C项正确地反应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项大量外来物种会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其稳定性降低。
六、对生态学原理不理解
例6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错因分析] 因不理解生态学原理,导致不能应用相关的生态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不理解生态农业的实质易错选。
[参考答案] C。结合图示分析,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作物的籽实、家畜、蚯蚓等可以供人们食用或利用,充分实现了物质的再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所以A、B和D选项符合题意。虽然在有些生态系统中,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但在本题中,对于人类来说,生态系统无论物质还是能量,均实现了多级利用,提高能量转化率,减少环境污染,符合生态学原理。其基本模式是:“原料→产品→原料→产品”,即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使物质和能量在逐级流动中不断增值。
七、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理解不全面
例7 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错因分析] 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往往理解成了抵抗力稳定性,导致处理问题时以偏概全而错选A。对“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本质不理解而错选C。
[参考答案] B。对于A,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食物链越少,结构就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弱。对于B,一般来说,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就弱,恢复力稳定性就强(即两者呈负相关)。对于C,突变是不定向的,题目中的“发生耐旱突变”与它相矛盾。对于D,生物总是同时受多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但各生态因素的作用又有差异,决定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是水。
八、有关能量流动原理的错误理解
例8 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A.200g B.250g C.500g D.1000g
[错因分析] 供给猫头鹰能量的食物链虽然有两条,但兔、鼠都是第二营养级,猫头鹰所处的营养级都是第三营养级。因为不能正确分析食物网,合并处理两条食物链而错解。
[参考答案] C。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传递效率最大时消耗的植物最少,猫头鹰是第三营养级,由植物到猫头鹰经过两次传递,所以至少消耗植物的量为20×25=500g。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