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闻一多
教学目标: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2.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3.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课文导入:
大家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的哪里见过红烛呀?
红烛是一个喜庆的象征,一般都用在电视剧中夫妇的洞房花烛夜,还有大家生日时点燃的蜡烛等等。
标题是一个喜庆的象征,可是我们再看下面的序——“蜡炬成灰泪始干”,大家都学过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吧,这句话具体可以翻译为“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灰”和“泪”是不是有一种悲伤的感觉呢?
作者为什么要将一喜一悲两个意象安排到一起呢?所以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闻一多的这篇《红烛》!
初步感知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写作背景: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拓展: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一战后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帝国列强拒绝中国取消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的要求,并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
作者为了寻求光明,寻找救国的机会,将自己比作红烛,愿意以燃烧自己为他人照亮寻求光明的道路,这都是因为作者本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文本解读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划分诗歌结构。
红烛
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
第三部分 (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2—4)灰
(5—7)泪
第一部分(诗歌第1节)
第一节即全文中的引子,重点注意“红”字,因为“红”字是奠定了全文整体的思想基调。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节要说“可是一般颜色”?
作者将自己的心的颜色与红烛的红相比。
红是喜庆的象征,但红也是鲜血和赤诚的象征。
所以作者也正是怀着对红烛的赞叹之心,将自己比作红烛,以此奠定了接下来全文的思想感情基调,赞叹红烛的奉献生命的精神,所以可以说在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第二部分(诗歌第7—9节)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自焚和流泪两部分。
诗歌中的“为何更须烧腊成灰”,为何作者要这样说,难道诗人不知道蜡烛燃烧后会成灰吗?
从“是谁给你躯体和灵魂”这两句来看,作者运用比喻将蜡烛比做了人。
所以“为何更须烧蜡成灰,才能放光出?”
在救国的道路和理想上,是否需要通过燃烧自己的生命去实现?作者在这里是不理解的,所以作者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十二种。
例子:文中就是以“红烛”比作“人”,将“蜡烛的烛身”比作“人的躯体”,将“蜡烛的火光”比作“人的灵魂”。
第二、三节:这两节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明确: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第四节:
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如何理解“又何苦伤心流泪?”
红烛本就是为了燃烧为了奉献为了唤醒无数沉睡麻木的中国人,为何作者又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红烛心火发光之期却正是泪流开始之日呢?这不是很矛盾吗?
作者在第八节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的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残风大家联想一下风是外界吹来的,要使得烛光暗淡下去,这个残风是不是就是比作外界的邪恶势力呀?所以红烛不是因为自己要奉献而哭,是因为着急外界的邪恶势力使得它不能将光明带给更多的人!
这里说正是(红烛)泪流开始之日,将红烛拟人化。
拟人释义:修辞方式之一。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 林和靖是了解梅花的,他把自己的人格和梅花的品格联系在一起,使梅花得到拟人化的效果。”。
“残风”和“红烛”也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释义:解释为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也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迹象,特征。
例子:“残风”是外部邪恶势力,“红烛”是赤诚的象征,也是诗人爱国精神的象征。
第五至第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使用拟人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第三部分:(诗歌8—9节)
明确:红烛精神的总结。
无数革命先辈正是怀抱着同样的奉献精神,我们才拥有了现在的今天。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鉴湖女侠”秋瑾的爱国事迹
秋瑾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是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也为赢得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权利,她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郭沫若所说:“秋瑾烈士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她是一位先觉者,并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
秋瑾,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自幼聪颖过人。十几岁时,秋瑾就已经读了“四书”“五经”,还背诵了许多词曲诗文,并学会写诗填词的本事。虽为女子,但秋瑾自幼身带豪气,性格也如男儿般豪爽,爱好习武。她对于那些记载剑侠事迹的史书和传奇作品爱不释手,常被秦良玉、沈云英、梁红玉、花木兰等中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女杰事迹所感染,对文天祥、郑成功等民族英雄更是无比敬仰。她不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常以“花木兰”自誉。因此后来她自许“鉴湖女侠”“竞雄”等作为字号。
知识拓展:爱国情怀
1904年,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她积极参加留学生组织的各种爱国活动,结交了宋教仁、刘道一、冯自由等一批资产阶级革命派,还和陈撷芬一同发起建立了中国妇女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共爱会”。为反对封建思想,唤醒同胞,她还创办了《白话报》,主张民主革命,倡导男女平权。
1905年8月,秋瑾加入中国同盟会,不久即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回国后,秋瑾创办了《中国女报》,号召女界求自立,求解放。
在办报的同时,秋瑾还积极筹划反清武装起义,她亲赴诸暨、义乌、金华等地广泛联络会党,准备武装起义的力量。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军数百人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临危不惧,焚毁名册,组织同志转移,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审讯和严刑,秋瑾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拒绝敌人的一切发问。7月15日,秋瑾英勇就义。就义前,她在敌人伪造的供词上毅然写下七个大字“秋风秋雨愁煞人”。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批准将秋瑾烈士安葬在杭州西子湖畔,并手书“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
(1)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2—3)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4)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5—7)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2—7)
第三部分
红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