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4.1《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件(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4.1《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件(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4 11:2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探界者”锺扬/叶雨婷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芣苢/《诗经·周南》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
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教学目标
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
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
体会“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人物通讯教学设计
1
3
4
2
2
5
助读学案
①自主阅读三篇人物通讯。
②认真研读助读系统学案,设计思维导图。
新闻的定义、分类、文体特点
通讯的种类
人物通讯定义
人物通讯的类型
人物通讯的主角类型
一、前置先行,助读支撑:
前置作业
1、新闻的定义:
新闻也叫消息,是及时简明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重要事实的一种文体。(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它一般采用客观报道的形式,常用叙述手法,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要求,不应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新闻的分类: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消息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
通讯是指丰富具体而又翔实生动的新闻报道;
新闻特写是指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
人物访谈是指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的会话报道;
新闻评论是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论说文体。
文体特点:
(1)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w”+“1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怎么发生的”(how)。
(2)新闻的基本特点:
1)真实性(准确性)用事实说话最基本的特点
2)时效性(及时性)
3)客观性(“零度写作”)
4)简明性
5)思想性(倾向性)
新闻的特点:真实、准确。要求必须保证所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事;必须保证构成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的真实准确;必须保证事实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真实准确;必须保证事实报道中所涉及的各种资料真实准确。
(3)新闻的结构:
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结尾
5)背景
6)电头
◆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背景和结尾有时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是新闻报道的经典结构,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通常使用概括式导语,然后按照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排列段落。导语概括了新闻事实的要点或者交代了最核心、最重要的新闻要素,消息的主体部分从第二段开始每个段落按照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提供次要的新闻事实或者对导语中的新闻事实进行详细说明。在倒金字塔结构中,消息的每个段落都包含新闻信息,且都具有新闻价值,但每后面个段落的重要程度都要低于前面的段落。可以用图示1表示如下:
倒金字塔结构遵循重要事实置前的原则,将完整的新闻分析为以上的图示1。
新闻的正文部分按照倒金字塔结构组合,如图示2。
图示3是这种结构最简洁最直接的表示方式,导语中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然后按照重要程度递减的原则,依次排列下面段落,直到新闻信息传递完成。
2、通讯的种类?
按资料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总结、归纳与表述)、
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3、人物通讯的定义?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人物通讯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生命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就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通讯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要有浓郁的感彩。
4、人物通讯的主角类型?
①英雄人物(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②杰出人物(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③特色人物(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④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5、人物通讯的类型?
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二、梳理文本,发现问题:
按照学生自主意愿将其分成三组,分别以三篇通讯为研究对象,梳理文本,发现问题。自己制作个人问题卡片。然后同组交流,疑难问题汇总制作成小组问题卡片,投影进行班级研讨。
卡片一:《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1
提示:①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⑥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卡片二:《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使用小标题的好处?
提示:《喜看稻菽千重浪》用四个小标题把内容分成四个部分,分别从四个方面揭示出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精神品质,刻画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光辉形象。
小标题使通讯结构清晰,脉络分明,重点突出。
2
卡片三:《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中,哪部分选材最具特色?请加以分析。
提示:“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一节通过写事迹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主要是围绕三不稻和玉米稻这两个情节来体现的。
这一节写作在选材上有两大特点:选材具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其次,选材精,不庞杂;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一节具体写了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主要凸现袁隆平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和高尚无私的品质。)
3
卡片四:《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提示:全文围绕袁隆平的精神品质来展开叙事,共分为4个方面,分别从注重实践、敢于创新、坚持实事求是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着眼,线索清楚,衔接自然。
运用了直接引用,间接描述,综合评价,议论抒情等手法。
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是袁隆平水稻研究在不同阶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4
卡片五:三篇文章大量采用细节描写,通过比较阅读《英雄潇洒走苍穹》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意义?
提示:细节描写主要是为了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形象。《英雄潇洒走苍穹》用了较为详尽的笔墨全面报道英雄杨利伟在潇洒走苍穹之前如何备战,在遨游太空之时如何战胜困难的事迹,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他放弃了自己的许多爱好,将航天事业和工作放在了首位,突出杨利伟作为新时代偶像的精神品质和风貌。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丰满人物形象、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5
“神舟”五号飞船起飞九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杨利伟立刻处于失重状态。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全身感觉很难受。他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空间运动病”,给执行任务带来可怕的后果。于是,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着失重带来的不适,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几分钟后,他的状态恢复了正常。
?
?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历,杨利伟回忆时用了三句话:“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
杨利伟平时看了不少俄罗斯和美国有关“空间运动病”的资料,早就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自我锻炼。一天,妻子回家时发现杨利伟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进行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每次做转移训练时,他做的时间最长,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一位对航天员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曾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移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三、合作探究,突围难点:
四、自证自信,引发共振:
1.提供议论文写作素材,了解优秀人物,掌握优质论据,透视时代精神,助力高考。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不断引导考生关注自身、关注社会,在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社会中,思考我国社会发展中现存的一些现象,展现我国文化自信。那么人生经历相对欠缺、缺少社会关注的考生难以写出深刻见解,也就容易拉开得分差距。今年全国一卷的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就为考生敲醒了警钟。
2.找寻精神血统,塑造独立人格。
书里有许多大人物,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家。在那么多人物中间,要找你们自己的亲人,找精神上的血统。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一样的,血统也不一样。在你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书中的大人物里,找亲属,找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统。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为有源头活水来”。
——木心《文学回忆录》
五、学以致用,助力写作:
任务一: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求: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1
参考:“北大自主招生出新招”或“北大自主招生招数新且多”(答案关键词:北大、自主招生、新办法。若只答“招数多”得2分)
五、学以致用,助力写作:
任务二:拟写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同样是时代楷模,请结合另两篇通讯,尝试为张秉贵和钟扬撰写颁奖词。
2
五、学以致用,助力写作:
任务三:写一篇人物通讯。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选取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
,写一篇人物通讯。选取一个典型事件,运用细节描写,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可从下列2018年时代楷模中选择)
3
概述型
描述型
评述型
情节、细节型
对比型
人物通讯开头写法
故事型
生平型
悬念型
肖像型
散文型
直接
引语型
?一、概述型,就是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
   
《“工人教授”窦铁成》
29年,工工整整地记下60多本工作笔记,洋洋洒洒100多万字,见证着一个人的毅力有多强。
29年,解决技术难题50多项,排除送电故障300多次,负责安装的45个铁路变配电所全部一次验收通过,见证了一个人的技术有多高。
29年,培养徒弟300多人,培养电力工技师40多人,见证着一个人的作用有多大!
29年,一个从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众人眼中的“工人教授”,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工高级技师窦铁成,用他朴素的人生经历,演绎了当代工人的不凡历程!
二、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描述型。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
  眼前这位苗族汉子矮小、苍老,40岁的人看过去有50开外,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游离而紧张,一副无助的样子,只是当他与那匹驮着邮包的枣红马交流时,才透出一种会心的安宁。
三、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评述型。
《“五毒书记”和他的官场逻辑》
 
自命为“荆楚一帅才”的张二江,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他会以“五毒书记”的外号扬名天下。2002年1月29日,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省委召开的典型案例通报电视电话会议上痛斥张“吹、卖(官)、嫖、赌、贪”五毒俱全,从此“五毒书记”
之称不胫而走,成了2002年反腐的标志性词语之一。
四、用重要的情节、细节开头,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那一刻,我只想保护火炬”》
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到巴黎站,上海姑娘金晶在等待火炬交接时,受到了藏独分子的干扰,关键时刻,她不顾一切地保护着奥运火炬:“那一刻,我只想到要保护好火炬!”
五、对比型。
《知荣明耻去浊取清
——疏捞工刘玉梅的平凡追求》
 刚当上疏捞工那阵,刘玉梅觉得丢人,干活时总是压低草帽遮住脸;如今,在下水道、窨井、化粪池中,她带领伙伴们清理污秽,疏通城市“经脉”,大方而自豪。
六、讲故事型。
《申纪兰的市场观》
鸡刚叫过三遍,申纪兰就起床了。她穿上藏青西服,裹上那条嫣紫色围巾。像往常一样,用一把锁虚挂在家门上——这是向找她的人传递一种信息:她出门了。
 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脚下踩着白茫茫的积雪,留下这位76岁老人的脚印。村党总支书记张高明对老申说,今天是12月8日,是焦化厂点火的日子,你要多说几
句鼓励的话。申纪兰一边答应一边思索着讲话内容:技术不过关,一次次停业整顿,企业会诊,应该抹去客套话,借此机会敲敲警钟。来开会的都是合股人,一切都
是市场化运作。亲兄弟,明算账,犯不上谁谢谁。她想强调的是责、权、利,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七、生平型。
《警察任长霞》
  任长霞5岁时就喜欢拈枪弄棒,精神头大得很。
  开始读书,任长霞喜欢读福尔摩斯探案集之类的书籍,有空就抱着啃。当时的警服上白下蓝,任长霞喜欢,大街上一看到穿这类衣服的,就盯着看。
  高中毕业,任长霞要报考警校。可她1.58米的个头,根本达不到警校女生1.60的最低录取线。这姑娘有主意,她穿上高跟鞋,再穿上能盖上鞋跟的长筒裤,昂首挺胸去体验,量身高时使劲往上拔着,恨不得把头发丝都乍起来……
 她如愿变成了警察任长霞。
八、悬念型
《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孙志刚,男,今年27岁,刚从大学毕业两年。
  2003年3月17日晚10点,他像往常一样出门去上网。在其后的3天中,他经历了此前不曾去过的3个地方:广州黄村街派出所、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和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这3天,在这3个地方,孙志刚究竟遭遇了什么,他现在已经不能告诉我们了。3月20日,孙志刚死于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广州市脑科医院的江村住院部)。
他的尸体现在尚未火化,仍然保存在殡仪馆内。
九、肖像型
《俞可平:大音不希声》
 8岁的俞可平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不是著名政治学者的睿智,而是看起来远低于年龄的面庞。“好年轻。”一些人描述第一次见到俞时都这么说。
 
这种印象在十多年前甚至更让人吃惊一些。1990年代初,在中央编译局做副研究员的俞可平去北大找一位师弟。事后有人转告此人,“刚才有个高中生来找你”。
十、散文型
《送巴金》
  满墙的中国结,飘逸的红灯笼……一切还是那么鲜亮,那么耀眼。然而,这一刻:2005年10月17日19点零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问红尘,何久存?无也,无也!
十一、直接引语型
  《好人杨丽
——记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杨丽(上)》
“杨主席,我这次来,就说三句话:第一,您不能老;第二,您不能病;第三,您不能退休,因为,我们工人需要您!”
  在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人,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只为亲口对杨丽说这么一句话。
  干了33年工会工作的杨丽,顿时泪流满面。
通过本课三篇人物通讯的学习,你对于劳动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分组进行专题研究,并形成专题小论文,不少于800字。
六、专题研究,乘桴悟道:
1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2
3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传承
创造性劳动的案例研究
【小论文范例】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谢梦菲
2019年01月31日08:11
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发展,更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发展方向、指导教育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我们党历来重视教育工作,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制定教育方针并不断丰富发展。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在1978年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重申了这一方针:“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面对21世纪的挑战和新世纪素质教育新要求,党和国家在坚持教育与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同时,把“美育”纳入教育方针。1999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学生健康的重要性,重申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的总体要求之中,把劳动教育的地位和意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纵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虽然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是我国教育的大政方针,但是旗帜鲜明地将劳与德、智、体、美相并列,纳入教育方针,作为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尚属首次。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就是物质生产,就是劳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里所讲的“物质生活”,就是人类劳动,这种物质生产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劳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第十三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指出:“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劳动结合教育是改造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非常重视劳动的革命性作用,他强调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这表明,马克思充分认识到把劳动融入教育中所能起到的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革命性、推动性作用,这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劳动融入教育提供了深刻启迪。
重视劳动价值、树立鲜明的劳动价值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发表过一系列关于劳动价值的观点。劳动成就伟业——“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实现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实施以劳育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继承和发展。
劳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第十三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指出:“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劳动结合教育是改造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非常重视劳动的革命性作用,他强调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这表明,马克思充分认识到把劳动融入教育中所能起到的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革命性、推动性作用,这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劳动融入教育提供了深刻启迪。
重视劳动价值、树立鲜明的劳动价值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发表过一系列关于劳动价值的观点。劳动成就伟业——“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实现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实施以劳育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继承和发展。
生活的负荷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也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荷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却没有意义。
——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