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实数
7.二次根式(第1课时)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实数.
2.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3.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4.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已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本学期又学习了有理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实数.这些都为本课时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公式提供了知识基础.当然,毕竟是一种新的运算,学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运算的熟练程度尚有一定的差距,在本节课及后两节课的学习中,应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控制上课速度和题目的难度.
(三)教材分析
本节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认识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形式;第二课时:基于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到二次根式乘除的法则以及加减运算的法则,进而利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第三课时:进一步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技能,并关注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运用法则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能说出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会进行判断.
2.通过“做一做”活动能总结出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利用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三、评价任务
任务一:注重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逐步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任务二:关注学生经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二次根式及最简二次根式概念、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任务三:积极参于活动进行探索,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体会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环节:明确概念、巩固加深:第三环节:探究性质、应用巩固;第四环节:概念辨析与巩固;第五环节:小结与反思;第六环节:当堂检测: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算术平方根?
2.5的算术平方根怎么表示?
3. 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4.什么数才有算术平方根?
问题: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它的对角线AC的长是多少?
第二环节:明确概念、巩固加深
问题1:观察下列代数式:(其中b=24,c=25)
上述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答:都含有“”;都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
二次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形如(a≥0)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强调条件:a≥0.
问题2: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二次根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答:是否带有“”:被开方数是否是非负数:二次根式具有双重非负性.
练习与巩固:
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吗?并说明理由
设计目的:通过问题,回顾旧知,为导出新知打好基础.
评价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二次根式的概念,注重了概念的生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第三环节:探究性质、应用巩固
阅读教材P41“做一做”内容:
(1)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得到什么猜想?
= , = ;
= , = ;
= , = ;= , = ;
(2)根据上面的猜想,估计下面每组两个式子是否相等,借助计算器验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问题1:观察上面的结果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从你上面得出的结论,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问题3:其中的字母a,b有限制条件吗?
通过探究得出:(1)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 积 (各因式必须是非负数,即(a≥0,b≥0).
(2)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除以 除式的算术平方根(被除式必须是非负数,除式必须是正数),(a≥0,b>0).
例1:化简(1):(2);(3)
设计目的:最终归纳出(a≥0,b≥0),(a≥0,b>0),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设计:怎样利用公式是关键,夯实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应提醒学生注意公式中字母a≥0,b≥0(或b>0)这一条件是公式的一部分.
第四环节:概念辨析与巩固
问题:化简以后的结果,中的被开方数又有什么特征?
答:被开方数中都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
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注意:化简时,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
设计目的: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的形成做准备,通过例题,学生并不知道化简的方向,因此这里以例题的形式呈现了有关结论.
例2.化简:
解:
议一议:(1)你怎么发现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的?你怎么判断最简二次根式的?
(2)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时,你有哪些经验与体会?与同伴交流.
归纳要点: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条件
①是二次根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分母中不含根号;③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巩固与提升:
1.下列二次根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 E.
2.化简:
设计目的:含有根号的数与一个不含根号的数相乘,一般把不含根号的数写在前面,并省略去乘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体会运用性质的方法.
评价设计:以上化简过程中的规律,希望学生得出:根号里面的数有一部分移到了根号外面,具体来说是能开得尽方的因数,开方后写到了根号外面.从而明确:被开方数若有开得尽的因数,般需要进行化简.
第五环节: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主要内容:
(1)二次根式的概念:形如(a≥0)式子
(2)二次根式的性质:(a≥0,b≥0),(a≥0,b>0)
(3)最简二次根式
第六环节:当堂检测
1.下列式子中,不属于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
2.式子有意义的条件是( )
A. B. C. D.
3.下列根式一定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
4.教材P42“随堂练习”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教材P43页习题
必做题:1、3
选做题:2、4
五、板书设计
课题:二次根式(1)
一、形如(a≥0)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a≥0,≥0双重非负性
二、性质:(a≥0,b≥0),(a≥0,b>0).
三、最简二次根式:①“”中不含分母,分母中不含“”②“”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六、教学设计反思
(一)关注类比,提出重点
本节经历从具体实例到一般规律的探究过程,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实数运算律和运算法则,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二)对运算技能要求恰当定位
根据新课标精神,对学生的评价不能过分要求技巧,应关注学生对运算法则的理解,能否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算法,能否依据算理正确地进行计算,能否确认结果的合理性等等,对于较复杂的实数运算,应关注学生是否会利用性质进行运算.因此,注意对运算技能要求作恰当的定位,特别是在开始运算的第一课时,不要提高要求.
(三)分层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考虑了学生的层次不同,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增加了知识拓展的内容,对一些学生的层次要求高一点.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