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课件)(二课时 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课件)(二课时 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5 12:0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示儿》《题临安邸》。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3.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重难点)
新课导入
诗题:示儿
(给儿子看)
诗人:陆游
陆游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告诫自己的儿孙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写诗,如何做人。
……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示子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作品内容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
代表作品:《示儿》《关山月》《书愤》《钗头凤》等 。
诗人简介
01
自由朗读,把诗读准确、读通顺。
02
再读古诗,划分朗读节奏。
初读感知

“祭”字的上部,左边里面是两点,不要写成了“夕”。




祭祀 祭奠
观察 察言观色
书写指导
试着自己在书上画出《示儿》的朗读节奏。
朗读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
/
/
示 儿
[宋] 陆游
/
/
/
/
细读《示儿》,理解诗意
反复朗读古诗,思考:
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大的嘱托
是什么?
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古诗解读
注 释
【元】同“原”,本来。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同】统一。
翻 译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以后就什么事也没有了,
只是仍很悲伤不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
背景简介
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北宋灭亡后,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故称南宋。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 不见九州同。

讨论交流
发挥想象,说一说诗人为何而“悲”呢。

为国土沦丧而感到悲伤;为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而感到悲愤;为金统治区下的百姓遭受的苦难而感到悲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诗解读
注 释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方。
【乃翁】你们的父亲。
翻 译
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祭祀祖先时可
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读了这句诗后,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
画面?
讨论交流
诗人看到“王师”收复中原了吗?再读
诗句,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人悲伤是因为看不到祖国统一,即使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依旧渴望儿子在家祭时能把朝廷军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消息告诉他。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感悟提升
延伸阅读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从“泪”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他们等到“王师”了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正是因为诗人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望眼欲穿的遗民。所以,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诗人的遗憾是:
诗人的遗恨是:
诗人的遗愿是:
诗人的遗嘱是: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结构图示
对比阅读《题临安邸》
反复朗读古诗,思考: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哪些语句最能体现?
对比《示儿》和《题临安邸》
两首诗,你发现了什么?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
诗人简介

“熏”字的上部不要写成了“重”,上部横画较多,第二笔横最长。




熏陶 熏黑
重要 德高望重
书写指导
试着在书上画出《题临安邸》的朗读节奏。
朗读节奏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
/
/
/
/
/
/
/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古诗解读
注 释
【山外青山】青山之外还有青山,形容山很多。
【休】停止、罢休。
翻 译
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达官贵
人们)在西湖边上悠闲地听歌看舞,这种情况
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
从“几时休”中你读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用“几时休”的问句表达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和愤慨,诗人的内心希望这样的歌舞赶快停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古诗解读
注 释
【暖风】暖洋洋的春风。这里还指当时人们在
西湖边花天酒地的淫靡之风。
【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
翻 译
暖洋洋的春风吹得这些权贵们如醉如迷的,他
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简直把这
临时苟安的杭州当成了汴州。
讨论交流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熏”字表面上是吹的意思,实际上是写从统治者到达官贵人们,再到普通的游客间都弥漫着一种浓浓的享乐之风。“醉”不仅仅指陶醉、喝醉。醉酒的人终究会醒,而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沉浸在歌舞的靡靡之音中,花天酒地,早已醉生梦死,根本就不愿醒来。
诗人为什么要用辛辣的讽刺来抒发情感呢?
历史上关于林升的记载没有很多,只是一介文人,人微言轻,空有一腔爱国情怀无处可表。他能做的就只有“口诛笔伐”,于是痛苦愤恨之余,他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这首诗。为的是能给统治者当头棒喝,也为的是能唤起更多民众的爱国情感,更为的是自己也想为祖国的统一尽一份绵薄之力。
合作探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示儿》
《题临安邸》
对比《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诗,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都抒发了爱国之情
侧重直接表达
用讽刺的手法来体现
结构图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亥、恃”等3个生字,会写“亥、恃”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己亥杂诗》,背诵古诗。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重难点)
背景简介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龚自珍,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他的诗文多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由于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诗人简介
01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02
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初读感知

“亥”字注意两撇的长度,第一撇稍微长一些,第二撇稍微短一些。




己亥 亥时
刻苦 刻舟求剑
书写指导

“哀”字注意不要写成了“衰”,注意撇捺要写舒展。




悲哀 喜怒哀乐
衰弱 年老力衰
书写指导
试着在书上画出《己亥杂诗》的朗读节奏。
朗读节奏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
/
/
/
/
/
/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古诗解读
注 释
【生气】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恃】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翻 译
要使中国兴旺发达,就得依靠像风雷一样能振奋
人心的思想言论。全国一片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
实在是太可悲了。
万马
万马奔腾
千军万马
……
前两个词表现的是何等热闹、壮观的场面!
齐喑
看到“万马齐喑”,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下面是当时的一些图片,仔细观察图片内容,说说你的感受。
看到当时社会的这般景象,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万马齐喑究可哀
从“哀”字中,我体会到了诗人的:
痛惜之情
爱国之心
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虎视眈眈。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古诗解读
注 释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不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翻 译
我希望老天爷重新振作起精神来,不要拘于一
种规格,为人间降下大批有用的人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讨论交流
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龚自珍希望朝廷怎么做呢?
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力挽狂澜。
古诗写作时间:己亥年(1839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1860年)
甲午海战战败。
(1894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了解近代中国历史,再读古诗。
合作探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他的所思所想的?
暗喻、对比。
结构图示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拓展延伸
表现爱国的诗句
课后
作业
搜集爱国主题的古诗,并将其摘抄到笔记本上。
你知道哪些爱国人物的故事?选择一个,和同学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