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故事导入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杨桃
听故事:画杨桃
同样是杨桃,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题西林壁
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可以知道有关这首诗的哪些信息?
整体感知
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平翘舌,读出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shì
yuán
右边的第一笔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是横撇,第三笔横不宜过长,右下部略瘦长、紧凑。
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诗意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查字典理解字词;
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等。
请同学们结合古诗后面的注释,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理解古诗的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交流学习收获。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
岭:连绵起伏、层峦叠嶂。
峰: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方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感悟道理
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你能从诗句中找到答案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苏轼身在庐山中,观看的角度不同,所见到的景色也不同。
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我站在______,看到庐山像__________。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
身在此山中
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地看。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背诵默写
结构梳理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横) 岭
远近高低→各不同 跳出局部从整体
(侧)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