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课《论语》十二章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雍也(yōng) 不愠(yùn) 曾子(zēng) 三省吾身(xǐng)
B.好之者(hǎo) 逾矩(jǔ)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C.论语(lùn) 曲肱(gōng) 笃志(dǔ) 传不习乎(chuán)
D.一箪食(dān) 不舍昼夜(shě) 乐之者(yuè) 逝者如斯夫(fú)
2.下列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亦在其中矣
B.吾/日/三省吾身
C.回/也不改其乐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博学而笃志。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博学而笃志
B.七十而从心所欲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D.五十而知天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5.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博学而笃志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孟子》《大学》《礼记》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D.《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三十而立、逝者如斯等。
7.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选自《凿壁借光》)
【注】①逮:及,到达。②邑人:同乡。③文不识:一个人的名字。④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
②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
/③衡乃与其佣作_____________
④/资给以书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3).语段(一)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4.读了语段(一)(二)后,关于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8.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③利食④而忘患,自⑤其心⑥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⑦则有全身之阶⑧,随小者之戆⑨而有危亡之败⑩也。”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远害:远离祸害。④利食:贪食。⑤自:出自。⑥心:本性。⑦长者之虑:年长者的谋虑。⑧全身之阶全身,保全自身;阶,同“借”,凭借。⑨戆:愚蠢鲁莽,读gàng。⑩败:祸患。
(1).解释加粗的字。
①大雀从黄口 从:____________
②孔子顾谓弟子曰 顾: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一处)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②故君子慎其所从。
(4).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9.品读诸子百家,传承.中华文化。
(1).【初识诸子】春秋战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请你按照示例把下面9个选项分为三组。(只写序号)
示例:墨家——墨子——快马加鞭
①儒家 ②白驹过隙 ③孙子 ④道家
⑤孟子 ⑥知己知彼 ⑦兵家 ⑧舍生取义
⑨庄子
(2).【评说诸子】根据下面孔子的小传,请你写一段话概括孔子的伟大之处,作为校刊的“孔子专题”的前言。(不超过60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曾在鲁国担任司寇,与鲁国权臣季氏不合,55岁时离开家乡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出生入死。因为仁义礼智信思想不被诸侯们采纳,他只得返回鲁国,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开办私学,聚徒讲学。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是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行被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里,影响中国几千年。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A
解析:B项,“好”应读“hào”。C项,“论”应读“1ún”。D项,“乐”应读“lè”。
2.答案:C
解析:回也/不改其乐。
3.答案:C
解析:“说”通“悦”,喜悦,高兴
4.答案:D
解析:D项,知:知道;A项,而:表转折/表并列;B项,从:顺从/采纳,听从;C项,为:成为,做/替。
5.答案:C
解析:②③⑥讲的是学习方法,④⑤⑦讲的是学习态度,①⑧⑨讲的是修身之道。
6.答案:A
解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7.答案:(1).①同“悦”,愉快②疑惑
/③于是,就
④/供给
(2).①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对着烛光来读。
(3).不能。“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才符合认知规律。
(4).①语段(一)告诉我们学习要时常温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②语段(二)告诉我们只要刻苦学习,就能学有所成,而能否学有所成与学习环境无关。
【参考译文】
(二)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对着烛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境富裕,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匡衡,匡衡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全部读一遍。”主人非常感慨,就把书借给他看,匡衡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3)本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语段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明确这两句阐明了“学”与“思”
的辩证关系,“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恩”才符合认知规律,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4).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两个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语段内容,谈关于学习的启示。关于学习,语段(一)主要讲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语段(二)讲述了匡衡在艰苦环境下刻苦学习的故事。两个语段的启示应略有不同,根据语段内容分别概括作答即可。
8.答案:(1).①跟随 ②回头
(2).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3).①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捕捉到,雏鸟贪吃而容易捕捉到。
②所以君子要慎重选择自己所跟随的人。
(4).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多借鉴长者的经验;要有忧患意识;要谨慎选择所跟随的人;不效仿年轻人的愚蠢鲁莽。
解析:(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句意为: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贪食(的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应划分为: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句重点字词:惊,受到惊吓;易,容易。②句重点字词:故,所以;从,跟随。
参考译文《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看见张网捕鸟的人,他捉到的都是雏鸟。孔子问他说:“只有大鸟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捕捉到,雏鸟贪吃而容易捕捉到。(如果)雏鸟跟随大鸟,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鸟跟随雏鸟,也可以捕捉到。”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贪食(的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而跟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祸与福。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所跟随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自身,效仿年轻人的愚蠢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4).本题考查谈启示感悟的能力。由文中“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获得的启示为:要多借鉴长者的经验;要有忧患意识。
9.答案:(1).①⑤⑧;④⑨②;⑦③⑥
(2).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编撰古籍,开办私学,开创儒家学派,思想(《论语》)影响深远。
解析:(1).略。
(2).注意题干中的“概括孔子的伟大之处”,所写内容要突出孔子的贡献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