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2 21:24:44

文档简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
难点:鉴赏9、13则选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型:选修课专题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 语段解读:
(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五则: 第八则:(第11、12、13则)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巩固〗部分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是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很高兴,亲自赶到郊外迎接。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罢了。”卫灵公说:“很好。”但是没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乱。
3、【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教学反思】
1、 本专题要抓好背诵默写。
2、 第七则可以联系现实进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3、 第九则要理清比喻的关系。
4、 本专题的诚信观点,要联系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探讨明确孔子的诚信是在坚持道义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准则下的。(共21张PPT)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诲:教导;
②女:通汝(rǔ)你;
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④是:指示代词,“这”.
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
翻译参考: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求知方面--- 应该虚心求教、实事求是
角度:
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启发: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
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子曰:“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译重点:
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固定形式,意为“怎么办” ;
②末:相当于“无”;(总)拿他没有办法;
③已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参考: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面对问题,不停念叨“怎么办,怎么办”,说明他在动脑筋,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学到知识。
角度:解决问题时----勤于动脑
节选从那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翻译参考:
孔子说:“犯了过错却不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
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
②食:通“蚀”;
③之2:代词,他。
④更:改正(变)
翻译参考: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参考: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
启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
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以上三则从哪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7)子曰:“躬自 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
①躬自 :自身,自己
②厚,薄:多,少;
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参考: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启发: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角度:为人处世-----责己严,待人宽
以上一则从哪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 其 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
①其:副词,怎么;
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参考: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怎么可以.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角度:为人处世----讲究诚信
启发:
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
这里信的含义有两种:
一、诚实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以上一则从哪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 也。”;
翻译参考:
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方志敏、刘胡兰---宁死不屈
雷闯---乙肝斗士,不屈不挠
你能举例吗?: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参考
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的往前流去)。
角度:为人处事---惜时奋斗
启示:孔子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以上一则从哪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
3、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
4、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