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课件+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课件+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2 21:24:44

文档简介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堂实录
师:我们来探讨一下第二章。这一章主要是故事。老师统计了一下,一共有14个故事。我们按照上节课分好的小组,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对故事深刻含义的理解和阐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质疑,请保持交流和沟通的顺畅。老师仍保留随时发言的权利。下面请第1组同学发言。
生:我们组把第一个故事命名为“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师板书)我们认为,这则故事通过孔子最终没有被介绍、引见给宋国的国君这一过程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
生:我补充一下。这里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
生:难道不可以指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吗?
生:我认为不是。作者是从讽刺的角度写这两个人是如何联合打压孔子的,这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生:那不是违背初衷吗?子圉见孔子的时侯为什么不想这个问题?
生: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心。
师:大家同意这个结论吗?(学生表态同意)我也同意。不过我想问,有这种心理的人当时还有吗,(学生表示不知道)推想一下,(部分学生点头表示有)联系一下作者的人生遭遇想一想。(学生恍然大悟)
生:老师,李斯和姚贾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当然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韩非的结局比孔子惨多了。
师:说得好。所以说这是人性的悲剧。下面请第2组同学发言。
生:第二个故事我们命名为“子胥脱珠”。(师板书)讲的道理是,关键时刻人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从而摆脱困境。
生:我觉得伍子胥为人有问题,这不是明摆着耍赖和讹诈吗?
生:不能简单地下这样的论断。“对敌人的仁慈意味着对自己的残忍。”伍子胥如果一味“温良恭俭让”,诚实地交代身份,后果会怎样?再说,正义和公理在他这一边。(众生同意)
师:有道理,我很赞赏大家的认真精神。请第3组同学发言。
生:我们命名这个故事为“庆封走越”。(师板书)它反映了人们都具有远祸全身的意识这个道理,只不过如果一个人罪大恶极,逃到哪里都没用。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反映的道理主要是,一个人想要远祸全身,只有洗心革面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生:应该说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众生无异议)
师:对。仅从“行”上考虑“避难”是治标,从“心”上改弦易辙才是“治本”之策。有请第4组同学。
生:我们给第4个小故事取名为“绍绩昧巧谏宋君”。(师板书)这个故事表面上讲绍绩昧机智巧辩,借宋君问醉酒亡裘的事巧谏宋君,实际上是讲进谏之难。韩非个人的经历中就有这样的事,正由于他有切身感受,才写得如此生动。
生:我认为作者更是要传达给当政者一个理念:一味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必亡天下。
生:我也同意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劝谏国君凡事都要有节“度”。韩非只不过是拿酒说事而已。(众生赞同)
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还记得这句话吗?
生:记得。还有“玩物丧志”。
师:很好。相类的典故、警句要随时联想,这样有助于锻炼思维能力。请第5组同学谈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给这个故事命名为“远水不救近火”。(师板书)它的寓意很清楚,是指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近邻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应该舍近求远。(许多同学举手)
师:看来大家还有许多看法。先请讨论交流一下,然后把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出来共享。
生:从故事本身看是讲国家的外交重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但可以升华为人们做事情应该有长远打算,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
生:还可以概括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要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辩证关系,关注各个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建立战略眼光。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是矛盾的,事物是复杂的,但事物之间又有机联系在一起,人们只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问题。(大部分同学赞同)
师:人们对任何问题的认识都有深浅不同的层次,要努力增强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使我们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请第6组同学说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我们组给这个故事命名为“卫君论剑”。(师板书)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一个人对别人的行为动机要作清醒分析、准确判断。
生:我认为还应该加上限定语,就是“从他人做事是基于‘义’还是基于‘利’的前提考虑”。
师:这个补充好,对原文的解读更准确了。请听第7组同学发言。
生:我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见微知萌”。(师板书)
师:好,“见微知萌”这个成语就是从这段话来的,大家记一下。
生:这个故事的寓意是,看到事情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它告诉我们要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从事物微小的方面及时发现问题,看到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师:还有哪些成语也是这个意思?
生:叶落知秋、见微知著、睹微知著。
师:好。请第8组同学谈一下你们的看法。
生:我们把这则故事命名为“鲁人徙越”。(师板书)故事的寓意是,人拥有了某一特长,必须寻找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充分发挥特长。
生: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盲目求新而脱离了这种条件,会使自己走进死胡同。(众生赞同)
师:归纳概括得很准确。请第9组同学展示你们的观点。
生:我们把这则故事命名为“毁树容易种树难”。(师板书)它的寓意是进行破坏容易,而进行建设就困难得多。
生:还有,研读这则材料,发现惠子劝诫陈轸“必善事左右”,不能仅仅“贵于魏王”。说明寓意中含有人应该搞好同事关系,注意和睦群众,不能光走上层路线。(众笑)
生:要走群众路线,这是人生存立命的根本;同时也要和领导搞好关系。(众笑)
师:大家的思维很活跃。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快速变化性。人,生于社会,长于群体之中,离不开对这个人际关系系统的依存和建设。任何人,不尊重甚至破坏这个系统的运行和生存法则,都会付出沉重代价的。请第10组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劳动成果。
生:我们称这则小故事为“杨子论美”。(师板书)用杨子的话就可以概括故事的寓意:“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真正有才德而又不自以为贤的人,到哪里人们都会认为他美。
生:我觉得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概括:在生活中人们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行贤”就可以了,不要去想别人怎么评价,更不要自我夸耀。因为评价永远是他人做得更客观、更公正。(师生均肯定)
师:看来同学们的思维越来越开阔,思想越来越活跃,思考问题也越来越缜密而深刻了。好,请第11组同学展示一下。
生:我们称这则故事为“利之所在,皆为贲诸”。(师板书)它讽刺的是在利益驱动面前,人们可以变得胆大无比。
生: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有的人失去了平时判断是非的标准,有的人失去了固有的价值观。
生:追名逐利,失其本心,以致迷途失性。(众生赞同)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请第12组同学谈谈你们的观点。
生:我们给这则故事起名叫“杨布打狗”。(师板书)它的寓意是人们要善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跳出来。
生:我认为这则材料也有讽刺狗的意思。(众生笑)或者借狗不识人讽刺有的人看问题只看表面现象,或被表面假象所迷惑,不重内在实质,结果闹出笑话。(众赞赏)
(“知足之足”“三虱争彘”略)
师:这十几个故事有没有一些共性?
生:这些故事体现了作者韩非的智慧。
生:这些智慧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生:这些智慧也是中华智慧之花、文化瑰宝、文明财富。
师:这个比喻好。
生:这些故事蕴涵着作者对人生、人性、社会和生活的深刻体验、洞察和感悟。
生:这些故事千百年来活在人民中间,因为它们都给人以警醒,令人深思。
师:大家的总结很好。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十几个故事都是可以作为作文材料的,具体有两个用途:一是,可以在说理的时候,恰当地引用它们,使说理形象生动,为文章增色添彩;二是可以作为材料作文的材料用。所以我们既要熟悉它们,记住它们,储备为作文素材,还要把它们作为思维训练的材料,进行多角度作文思维训练。
师:好了,我想听听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生:更进一步了解了韩非的创作风格和论辩艺术。
生:我学会了读书的一个方法,就是透过字面看本质,意在文后。
生:明白了分析事物时要头脑清醒,冷静客观。
生: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古为今用,我学会了汲取古人的智慧来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
生:我的最大收获是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注意全面、发展和辩证。
生:我认为我学会了用矛盾论的方法分析问题。
生:我认为我认识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哲理:人心不足蛇吞象。要知足。
生:通过学习,对《韩非子》的了解加深了,兴趣猛增,我将利用课余时间研读一下这本书。(众笑)
师:很好。我敢肯定你一定会读懂它而且喜欢它。
生:我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觉得我收获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骄傲感。(众笑,鼓掌)
师:这个“文化骄傲感”的版权是你的。
师:听了同学们的感想我很高兴,为大家的收获高兴,为大家的进步高兴,为大家的成长高兴。(留作业,下课)(共16张PPT)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选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个故事。
2.引导学生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选文解读
寓言都含有一则或者数则故事,但它毕竟不是一般的故事。寓言的作者会赋予故事一个明确的道理,而一般故事的作者或记录搜集者并不给出这样一个明确的道理。所以,我们理解故事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一些。
选文1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商太宰”指宋国的相国;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请问客”,意思是说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是这样回答的:“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这句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
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贵于君”,指得到国君的尊贵。“弗复见”,指不再荐举孔子。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说国君已经见过孔子之后,再来看太宰你,也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
第二个故事:“子胥出走,边候得之。”伍子胥出逃,被守护边界的官吏捕获,情势危急,看他如何应付。“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伍子胥假托因为自己有美丽的宝珠,所以国君搜捕自己,现在宝珠已经丢了,如果守护边界的官吏把自己遣送到国君那里去的话,自己就会告诉国君是守护在边界上的官吏把宝珠吞到肚子里面去了。“候因释之。”守护边界的官吏害怕被开膛破腹、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放走了他。故事中伍子胥的机智,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个故事:“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庆封”字子家,是春秋时候齐国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而拥立景公,自己做了右相,庆封做了左相。后来庆封趁崔氏内乱,灭掉了崔氏,把持了国家政权,旋即遭到栾、高、鲍氏的合攻,奔鲁,后又奔吴。楚灵王伐吴,他被擒,灭族。这故事是说他打算逃往越国的一段事情。“为乱”就是作乱。“走越”指逃跑到越国去。“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同族的人感到奇怪,晋国距离齐国更近,为什么不到晋国去呢?看庆封怎么回答。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原来选择远一点的越国自有道理,这就是利于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看来还是庆封的同族人见识更高,更能看到问题的根本。他认为,只要改变了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也不可能安宁。“是心”指作乱的心思。族人的反问真是一针见血,而叛乱者庆封的那一种盘算倒也十分有趣。
第四个故事:“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昭绩昧醉酒睡着,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 ”喝醉了酒丢三落四的事情不奇怪,可是昭绩昧连自己的皮衣都丢了,宋君感到奇怪,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且看昭绩昧的回答:“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昭绩昧真是善于辞令,他的回答妙极了: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昭绩昧一下子就把一个寻常的吃喝问题,变成了对治理天下者的警示。由于有这一方面的切身经历,他这样回答宋君,又颇有现身说法的味道。
第五个故事:“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鲁穆公要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患难之中可以得到它们的援手,所以使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去做官,有的到楚国去做官。孔子曾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看起来,鲁穆公倒是颇有远虑的人。然而犁锄(其事迹不详)却说:“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他的意思是,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原因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可是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经犁锄这么一说,才可以看出,鲁穆公根本就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功夫完全下错了。
第六个故事:“曾从子,善相剑者也。”“相剑”就是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铭文、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的真伪;先秦时候有一类术士专精此道,看来曾从子就是干这个行当的。“卫君怨吴王。”这句话的背景是: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卫出公跟吴王夫差相会。吴王对卫侯无礼,派人围住了他的馆舍。后来子贡出面劝说吴太宰嚭,才使他得到释放。所以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曾从子建言假托为喜欢宝剑的吴王夫差鉴别宝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卫出公刺杀他。看来这个主意不错。古代的刺客找一个类似的由头行刺,或可成功。就看卫出公怎么说:“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这是第一层意思,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强而富,卫弱而贫。”这是第二层意思。古代帝王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言卫国跟吴国比,既弱小又贫穷。“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这是第三层意思。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卫出公不仅拒绝了曾从子的建言,而且采取了行动:“乃逐之。”把曾从子给驱逐了。卫出公的头脑真是清醒,行动也很决绝。
第八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这是说鲁国一对夫妇双方都有特长,想要迁往越国去谋求发展。“或谓之曰:‘子必穷矣。’”这人断言他们夫妇一定会穷困。那鲁国人自然不解,就问道:“何也?”看他怎么说:“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他的话意思是,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的,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用不着鞋子);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用不着帽子)。凭你们夫妇俩的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去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人要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鲁国那对夫妇竟然想去一个毫无发展空间的地方,岂不是十分盲目?
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故事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故事常常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蕴含着对社会人生深刻、冷峻的认识,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独特的财富。
问题探究
《庄子·列御寇》当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把这则小故事,跟本节“鲁人身善织屦”的故事联系起来考虑,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可以见仁见智。
参考意见:应该发展那些有用武之地的特长,应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等。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短文略)
提示:人的认识常常受到蒙蔽,其关键在于人有所喜爱、有所憎恶。鲁国那个人的儿子本来很丑,可他却说比公认美极了的商咄漂亮。因此,人对自己的喜爱和憎恶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偏心常会蒙蔽自己的认识。所以一般人若有怀疑,往往是指向别人,很少指向自己。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丢了斧子的人没有从自己这一方面找原因,而怀疑邻居的儿子。
在人遭受的种种蒙蔽中,由自身原因导致的蒙蔽最难于清醒地认识,也最难根除。人应该努力祛除这种自我蒙蔽。
二、有条件的班级组织一场辩论赛,参考辩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弘扬传统文化”。也可结合本课程的学习,以“珍惜传统文化”为主题展开一次讨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