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4 13:5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
编写: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3.
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
学习过程
青春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发于硎,人生之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一、课前准备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1906年入新式学堂,期间,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留学日本,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定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主要作品:
诗歌:《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
历史剧本:《王昭君》《蔡文姬》
2.探寻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游轮行驶在日本横滨的海面时,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诗。
3.
关于笔名“沫若”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lóng)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4.
关于五四运动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取消列强在华各项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归还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但“和会”不仅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而且要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迅速激发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对。(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5月4日,北京高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和约签字”“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强烈要求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北京的学生运动很快得到其他地区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广大工人的支援,形成了一场由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发起,各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把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序幕,是中国青年的一次伟大觉醒。毛泽东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
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郭沫若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受到“五四”爱国运动及美国诗人惠特曼(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的诗风)的影响,进入了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积郁,民族的积郁,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序我的诗》
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三、重点字词
律吕: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四、合作探究
1.
读完这首诗,你的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2.请对本诗的层次进行梳理。
3.诗歌中都写到了哪些意象?请描绘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
4.本诗是如何做到景、情、境的相互联结的?
5.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主语是什么?文中的“力”有什么象征意义?
6.本文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
7.请概括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
五、课外拓展阅读
一百多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曾这样激励青年一代: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
青春,如同朝阳,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风华正茂的我们,仿佛拥有着整个世界。
今天,广大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时代也需要我们用坚实的肩膀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学习小结:
本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学后反思:
【参考答案】

1.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奔放
2.
第一、二行展示了海洋雄伟壮丽的景色。
第三、四行抒写了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
第五、六、七行是对力的讴歌和赞美。
3.意象:白云
北冰洋
太平洋
洪涛
画面:诗人想象“我”站在地球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海涛,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到,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阔大的意境。
4.
诗中展现的空中云海,描绘的北冰洋,太平洋的滚滚洪涛,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歌颂,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自然景观与诗人的主观世界达到交融一体的境界。
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诗中出现的云的怒涛、海的狂潮、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
5.主语是洪涛
象征意义:诗人所着力赞颂的“力”,也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诗人对“力”的歌颂,歌颂了它的形态(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它的声响(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它的韵律(力的律吕),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推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6.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其实,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7.
(1)想象奇特
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了全诗壮阔、恢宏的意境。
诗人想象自己站在地球的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涛声,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把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这些神奇的想象壮丽的场景同诗中表现的进取、乐观精神,及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憧憬,构成了诗歌浓的浪漫主义特色。
(2)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使诗歌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使得诗歌显得自由、奔放。本诗还运用排比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等排比句式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4)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