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鹏之徙于南冥也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 人,著名的 ,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周
战国
宋国蒙
道家学派
“老庄”
清静无为
思想家、文学家
“文哲大师”、“逍遥之祖”
《庄子》
《庄子》一书,今存 篇,分为 ,是庄子所作, 和 ,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 ,想象 ,气势 。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3
内篇7
波澜壮阔
杂篇11
外篇15
奇特丰富
汪洋恣肆
心灵的追求之歌
《逍遥游》
《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蜩蝉
舂粮
蟪蛄
大椿
斥鴳
泠然
万仞
蓬蒿
tiáo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北冥
鲲鹏
抟
迁徙
坳堂
草芥
夭阏
决起
míng
kūn
tuán
xǐ
ào
jiè
è
xuè
归纳第一段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只是所待有大小而已。
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自由
找出第二段的论点:
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总结: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对比论证
蜩鸠
斥鴳
鲲鹏
朝菌
蟪蛄
众人
冥灵
大椿
彭祖
四类人:犹然可笑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 子:犹有所待
世人皆有所待(人)
自然万物有所待 (物)
小结第三段
(蜩、学鸠、斥鴳)
(大鹏)
逍遥游:
恶乎待哉
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
无己,无功,无名
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感知大意
一共有三处。
蜩与学鸠笑之
斥鴳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
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蜩和学鸠还有斥鴳 为什么要笑大鹏呢?而宋荣子为何又要笑那些当官的人呢?
蜩与学鸠笑之
品悟“一笑”
蜩与学鸠为何笑鲲鹏?
鲲鹏的形象:
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鹏鸟南飞的条件
蜩和学鸠的话说明了什么?
它们觉得自己随心所欲,想飞就飞,飞得不高也没所谓,相当的自由。而不理解鹏为何要花如此大的精力向南飞,而且还受到种种的制约。
六月之息
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反对。“之二虫又何知!”
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比喻说理。(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有所待,都是非逍遥的。
课文还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斥鴳笑之
品悟“二笑”
斥鴳为何笑鲲鹏?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在斥鴳眼里,翱翔于蓬蒿之间和“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同样逍遥,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对于斥鴳,庄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反对。此小大之辩也。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一、二两段中穿插了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有何用意?
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的高大;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也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汤之问棘”)
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
宋荣子犹然笑之
品悟“三笑”
宋荣子为何笑这些人?
“宋荣子犹然笑之”中的“之”指代谁?
四种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因为他们心系功名,为名所累,为利所困,算不上真正的逍遥者
对于宋荣子,庄子又怎么看?
否定。
“斯已矣” “虽然,犹有未树也。”
列子算不算逍遥者 ?
不算。“犹有所待者也”。
真正的逍遥者是怎样的?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无己,无功,无名
忘掉自我,不拘外物,恬静自适。
忘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去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蜩 鸠
鲲 鹏
斥 鴳
列宋仕
庄 子
笑
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游”)
怎样才算“逍遥游”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P85)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逍遥游》)
请在文中划出最能体现寓言中主人公许由思想观点的句子。
参考译文: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觉心里不安,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东西,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开头的两个比喻很有道理,一个是比方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如日月的光明。另一个比方是说,人有功德,在这个社会世界,就像天上的大雨下来了。
“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一个人的名声,只是实际行为的附属品(即有了实际的功劳,名声才有实质性的意义,言外之意说,如果少了事实上的功劳作为名声的基础,那么所谓的名就只是个没有意义的虚名而已), (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帝位)我岂不就是个虚名吗?
人生的境界各自不同,不管别人怎么样才觉得了不起,我,只需要我现在的这个舒服的境界。
你为天下人当了几十年的家,现在累了不想做了,许由说:“我呢,对不起,不会做饭当家,只会像神父、法师一样念经诵佛,各有一行,所以‘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名
实
庄子通过本则寓言,主要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能是具备最高境界的人呢?”——
重实而不重虚名的人
(这一寓言,主旨是“圣人无名”)
“言”外之意: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参考译文: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始终凝定,不散不乱,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
参考译文: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智慧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功德,体现在能将万事万物融为一体,世人祈求天下大治,他们怎么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人呀,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
庄子通过本则寓言,主要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能是具备最高境界的人呢?”——
不求功,不居功而反有惠及苍生的大功。
(这一寓言,主旨是“神人无功”)
“言”外之意: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参考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言”外之意:
庄子通过本则寓言,主要是想告诉我们
世界上的事物无所谓大小或好坏,关键看是什么人在用,同一样东西,如果是那些智量大,见地境界高的人去用,那么它就会有无穷大的作用,相反,如果是那些,被自己已有的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蔽塞和拘囿的世俗之人去使用,那么它将一无是处。因此
“什么样的人才能是具备最高境界的人?”至人。无己就是不被自己已有的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蔽塞和拘囿的高境界,大智量的人。
深化主旨:什么是真正的有用?
事物无论大小皆有用,但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因而无用就是大用。
尧让天下于许由
重点字词
时: 劳: 立: 致:
活用词:
尸: 巢:
句式:
鹪鹩巢于深林
合时宜的
辛劳
做天子
交还
在其位而无所作为。名作动
筑巢。名作动
状语后置
藐姑射之神
重点字词:
当: 犹: 极: 乎:
凝: 以是: 之人也:
通假字:
藐: 狂: 女: 蕲: 分分:
活用词:惊恐:
句式: 1、肩吾问于连叔。
2、吾闻言于接舆。
3、物莫之伤。
适用
好像
极限,边际
在
专注
认为这些话
这
“邈” “诳” “汝” “祈” “纷”
以……为惊讶、震惊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不龟手之药
重点字词:
实: 坚: 举: 为:
掊: 固: 拙于: 为:
与: 将: 裂: 或以封:
通假字:龟: 絖:
句式:1、以盛水浆。
2、请买其方百金。
3、以说吴王。
4、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填塞、充满 硬度 举起、胜任 因为
给 带兵 分割 有人凭借
击破 本来 不善于 制造
“皲” “纩”
省略介词以后的宾语“之”。
省略介词“以”。
省略介词以后的宾语“之”。
定语后置
寓意:
一种东西有用无用,用途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使用的地方的不同而不同。
成语积累:
比喻前程远大。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大。 指不干自己的正事,反而去帮别人干事。 灰尘,污垢,谷秕,米糠,指卑微无用之物。 夸大而不着边际,不适当。
旧指宦海沉浮,仕途的进退。 大鹏乘风而行,而风在它下面,比喻超越前人。 不能填饱肚子。 形容上升得很快,后喻仕途顺遂。
榆树和枋树,比喻天地狭小,形容人的见识少。 鼷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鸟巢于树林,不过一枝。
比喻欲望有限,人应知足,贪多无益。
不龟手之药
鹏程万里: 越俎代庖:
尘垢秕糠: 大而无当:
鹏抟鹪退: 风斯在下: 食不果腹:
扶摇直上:
榆枋之见: 鼷腹鹪枝:
尧让天下于许由
藐姑射之神
不龟手之药
——圣人无名。
——神人无功。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不是说神人毫无功业,而是说神人不刻意求
功,不居功。(庄子笔下的神人其实是有大功的。“其神
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岂不惠及苍生的大功。)
所谓无己,就是不被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隶属于自己
的东西束缚。
1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创造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人们的联想。
2用寓言说理,生动形象而又留有余味。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于此见
寓言之妙。”“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
—《史记》
3构思奇特,带有浪漫色彩。
艺术特色: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而其文则汪洋辟
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鹏之徙于南冥》学案
问题导入:
一 庄子及《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史。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邀其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今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做,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出于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学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 字音
鲲( )鹏 抟( ) 齐谐( )
坳( )堂 迁徙( ) 北冥( )
夭阏( ) 沮( )丧 榆枋( )
斥鴳( ) 舂( )米 晦朔( )
泠( )然 蓬蒿( ) 翱( )翔
蜩( ) 恶( )乎待哉 穷发( )之北
知( )效一官 决( )起而飞
数数( )然 飡( ) 蟪( )
瓠( ) 鹪鹩( ) 瞽( )
俎( ) 樽( ) 掊( )
洴( ) 澼( ) 絖( ) 鬻( )
三 初读文选,将有问题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问题深入:
一 解释加点字词:
1 怒而飞 2 志怪者也
3 去以六月息者也 4 之九万里
5 众人匹之 6 而后乃今培风
7 适百里 8 以久特闻
9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10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11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12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二 判断文言句式
1 鹪鹩巢于深林。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 莫之夭阏者。 4 之二虫又何知!
5 物莫伤之。 6 彼且奚适也?
7 彼且恶乎待哉? 8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三 解释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 今义:
虽然:古义: 今义:
文章:古义: 今义:
众人:古义: 今义:
四 翻译固定句式
1 奚以……为?
2 其……?其……?
五 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
望:
朔:
巩固提高:
一 诵读文选,识记名句。
二 阅读教材第87页“相关链接”。
三 完成教材第87页课后第二题。
鹏之徙于南冥 2
问题导入:
一 阅读练习册第95页“本文重点探究”。
二 归纳文选每段主旨。
1
2
3
4
5
问题深入:
一 梳理文章结构,回答相关问题。
结构:万物皆“有所待” 1.文选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万物皆“有所待”?
↓
↓
↓
↓ 2.鹏与蜩、学鸠之类的“所待”相同吗?区别是?
↓
↓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3.为什么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
↓
↓ 4.联系自身,我们应该选“小”还是“大”?
↓
↓
↓
世人亦“有所待” 5.文选列举了哪几类“有所待”之人?他们达到
↓ 庄子所言的“逍遥游”的境界了吗?
↓
↓
什么是“逍遥游”
↓
↓
如何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二 文选有哪些可借鉴的写作技巧?
三 学有所思。
1 回顾所学,在哪些人身上你看到过这样的人格?
2 对现代人来讲,“逍遥游”的境界很难达到,但庄子在文章中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一种生命的引导,无论我们从哪个方面解读,都可以把《逍遥游》中的点点滴滴转化为今天的生活态度。通过学习文选,你觉得庄子的逍遥游精神给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启示?
巩固提高:
阅读文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 外篇 秋水》
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2)
2.有人说,“庄子钓于濮水之时面临着双重诱惑”。“双重诱惑”你是怎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