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无端崖之辞》(教学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先秦诸子选读《无端崖之辞》(教学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2 21:24:44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无端崖之辞
『庄子』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
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学习目标
关于庄子及《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关于庄子及《庄子》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7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15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11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一、无端崖之辞
解题:语出《庄子·杂篇·天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没有什么依据的论断。
庄子认为天下之人沉滞混乱,不能跟他们讲严正的话,所以在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时,他使用“虚远的说法、夸大不实的语言以及无端可寻的文辞”,这使得他的文章奇特之极。
本课重点讲解1、3、4则选文。
1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庄子去送葬,途中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有个楚国郢都人捣白土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就去请姓石的工匠替他削掉。姓石的工匠挥动一把大板斧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点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郢都人站着神色不变。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宋元君听说了这个事,就把姓石的工匠找来说:'试着给我这样来一下。'姓石的工匠说:'我以前是能这样削的,虽然如此,但是能让我用斧子劈去鼻尖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先生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作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庄子送葬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庄子和惠子面红耳赤地争论,交情却极为笃厚。此则寓言表现庄子追念亡友,一往情深,并未因观点不同而影响他真实性情的表露。
牡丹虽好,要靠绿叶扶持。我们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除了研究其本身外,还要看到与之有联系的其他方面;评价一个人获得的成就,不能忽略与之有关的其他人的努力。
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相关链接
钟期死,伯牙不复弹;郢人死,匠石不复斫;惠施死,庄子无与言。呜呼,人生在世,虽挟绝技,又恶可以独施乎哉!
(清 宣颖《南华经解》)
伯牙和钟子期
知音何处寻?
请说出结成“知己好友”的相关人物。
1、管鲍之交
2、李白与杜甫
3、马克思与恩格斯
4、廉颇和蔺相如(刎颈之交)
……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也,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列御寇射箭给伯昏无人看,(他)拉到满弓,(然后)放一杯水在手肘上,放箭,连续射箭,(前面的)箭刚射出后面的箭又搭上了弓。在这个时候,(他)就像木偶似的(平稳)。伯昏无人看后说:“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
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脚踏危石,面对百丈的深渊,那时你还能射箭吗?”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再背转身来慢慢往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来射箭。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如今你胆战心惊有了眼花恐惧的念头,你要射中靶的不就很困难了吗?”
列御寇的射箭术很高明,可以在胳膊肘上放一杯水的情况下还百发百中,但当伯昏无人让他站到悬崖边上射箭时,他就腿软而射不出箭了,为什么?
射箭在他那里已经成了一种下意识行为,所以他射箭时看上去像是个木头人。但当伯昏无人让他站到悬崖边上射箭时,他就腿软而射不出箭了,因为这仍是有心射箭的技巧,心中还装着个“我”,受着自己的束缚,因此射箭术达不到超一流。   从矛盾的观点来看,人与物是一对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方,或集中于己方,势必加强对立的一面,不利于发展统一的关系。人与物不协调,则很难把事情做好。物我两忘,驾轻就熟,则能游刃有余,于无隙入有间。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拥有放松的心态只是其中之一,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决定成功与否。患得患失注定不能让成功驻足,怡然忘我才能浇开灿烂的成功之花。
3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的神是儵,北海的神是忽,中间地方的神是浑沌。儵和忽常常在浑沌的地方见面,浑沌待他们非常好。儵和忽商议着报答浑沌的恩德,说:“人都有一口、两耳、两眼睛、两鼻孔‘七窍’,来看、听、饮食、呼吸,这浑沌偏偏没有,试着给他凿开七窍吧。”他们每天凿一窍,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理解】儵与忽为了报答浑沌,给浑沌日凿一窍,最终却导致浑沌死亡。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南海之帝为儵
【提示】
事物皆有其特殊性,强求一律,反而坏事。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改变本真。
浑沌无为则生,有为则死;天下无治者安,有治则乱。所以,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好心办坏事,何其多!
1、大跃进
2、文化大革命
3、填湖造地
4、盲目地建设“开发区”
……
4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
任国公子做了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用五十头牛牲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每天都这样钓鱼,整整一年一条鱼也没钓到。不久大鱼食吞鱼饵,牵着巨大的钓钩,急速沉没海底,又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掀起如山的白浪,海水剧烈震荡,吼声犹如鬼神,震惊千里之外。任公子钓得这样一条大鱼,将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饱地吃上这条鱼的。
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这以后那些浅薄之人和喜好品评议论之士,都大为吃惊奔走相告。他们举着钓竿丝绳,奔跑在山沟小渠旁,守候小鱼上钩,至于想得到大鱼那就很难很难了。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距离也就很远很远了,因此说不曾了解过任公子有所大成的志趣,恐怕也不可以说是善于治理天下,而且其间的差距也是很远很远了。
庄周悟道图
任公垂钓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大钩巨缁
五十犗
会稽、东海
大鱼
大志向、大抱负
经于世
【寓意】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治理世事。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1、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2、赵括(纸上谈兵)
3、蒋干(群英会蒋干中计)
4、马谡(失街亭)
……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宋国有个叫做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赠与的数辆车子;秦王十分高兴,又加赐车辆一百乘。曹商回到宋国,见了庄子说:“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的编织麻鞋,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旦有机会使大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达到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他人之处。”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破出脓疮溃散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奖的车辆如此之多呢?你走开吧!”
这则寓言讽刺了哪类人?
文中对那种通过卑污下贱的行为去博得统治者的欢心,而获得功名利禄的人进行讽刺和嘲笑。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庄周家里很穷,去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说:“好!我就要收租税了,等我收到以后,借给您三百斤,好吗?”庄周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里,半路上听到有人喊救命,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辙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啊!您为什么这样喊呢?’它答道:‘我是东海神的臣子,今天不幸陷落在这干车辙里,您可有一斗半升的水救救我吗?’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我说:‘好,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上来营救你,好吗?’鲫鱼气愤地变了脸色说:‘我失掉了赖以生活的水,已经没法生存,我只求你给我一斗半升的水就能活命,你却说这么多废话。如果等你把西江水引来,我早就没命了,你还不如到干鱼摊上找我呢?
庄周家贫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不切实际的好话是毫无用处的。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鶵,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此故事有何特点
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思考讨论
庄子的寓言和孟子的寓言有何不同 ?
【提示】《孟子》寓言虽然有夸饰,但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其人物、事件、情节基本上不背离现实生活。
如五十步笑百步、邻人攘鸡、揠苗助长等。
【提示】《庄子》寓言则倾向于对现实做超现实的夸张,形成了新奇的文风。
如庄周梦蝶、《秋水》中的自大的河伯等。
通过学习,首先,我们领略
到了庄子文章的新奇。
通过对三则故事的理解,我
们认识到,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知音难寻,要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友情;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要客观对面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去认识社会,要避免“好心”做出损害他人的事。
总结
课外练笔
1、完成《赢在课堂》相关练习。
2、任选一则故事,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无端崖之辞》教案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
情感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导入: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略庄子诗意洒脱的人生境界吧!
  二、课前积累
  《庄子》名言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但是比不上从前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三、走近作者
  1、庄子其人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主要思想:核心是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不像其他诸子那样试图寻找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而是走向极端,认为现实社会存在本身,就是一张无所不包的网,是造成苦恼和苦难的根源。
二、整体感知:
(一)请二位同学分别朗读第1、2、则,正字正音。
(二)集体朗读,分则讲解
(三)梳理二则内容(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1、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
‘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
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徐无鬼》
注释—顾:回头。漫:污,弄脏。匠石:名为石的工匠。斫:用斧头砍。听:任意。尽垩……:全部把那点白色的垩土砍了下来,郢人的鼻子却没有受伤。失容:面容变色。虽然:虽是这样。质:对象、目标。自……:自从惠子先生死了之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谁可以说话了。
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简析:
这是庄子路过惠施墓前讲的一则寓言。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庄子对惠施的怀念。郢都人信赖石匠,才能让石匠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渍,并且在石匠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石匠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
第1则:
以“郢人斫垩”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也,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田子方》
注释—引:拉开弓。盈贯:拉足弓弦。措:安放。一支箭刚刚射出去,一支箭又搭在了弦上。适:往。沓:合。象人:木偶人。履:踩踏。若:你。逡巡:退却。揖:拱手行礼、请。进之,让他走向前。踵:脚后跟,也泛指脚。至人: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又神人、真人。挥斥:纵放、意气奔放。八极:八方。恂:通瞬。恂目,眨眼,眼睛转动。殆,危险。
译文:列御寇射箭给伯昏无人看,(他)拉到满弓,(然后)放一杯水在手肘上,放箭,连续射箭,(前面的)箭刚射出后面的箭又搭上了弓。在这个时候,(他)就像木偶似的(平稳)。在这时伯昏无人便爬上高山,站在危险的石头上,面临万丈深渊,背还向后靠一靠,(他的)脚有两分悬空在外,请御寇过去。御寇趴在地上,汗流到脚根了。伯昏无人说:“凡是高手,上看青天,下到黄泉,在任何地方都挥洒自如,神色不变。现在你紧张害怕有惶恐的眼神的样子,你心中害怕得很啊。”
简析:人做到了忘物和忘我,没有了负担,心态就能够变得轻松自如,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事,就容易取得成功。生活中这类例子很多。列御寇的射箭术很高明,可以在胳膊肘上放一杯水的情况下还百发百中,他已经忘记了弓箭和射术,也就是说,射箭在他那里已经成了一种下意识行为,所以他射箭时看上去像是个木头人。但这还不够,当伯昏无人让他站到悬崖边上射箭时,他就腿软而射不出箭了,因为这仍是有心射箭的技巧,心中还装着个“我”,受着自己的束缚,因此射箭术达不到超一流。
  从矛盾的观点来看,人与物是一对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方,或集中于己方,势必加强对立的一面,不利于发展统一的关系。人与物不协调,则很难把事情做好。物我两忘,驾轻就熟,则能游刃有余,于无隙入有间。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拥有放松的心态只是其中之一,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决定成功与否。患得患失注定不能让成功驻足,怡然忘我才能浇开灿烂的成功之花。
三、教学拓展: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悟,课堂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复习提问。
二、整体感知:
(一)指名让学生朗读第3、4则,正字正音。
(二)集体朗读,分则讲解
(三)梳理二则内容(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3、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饨。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先秦·庄周《庄子·应帝王》
儵:倏的异体字。相与:共同。谋:计议、商议。
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时常在浑沌的地方见面,浑沌款待他们特别好。倏和忽共同商量报答浑饨的美德,说:“人们都有七窍用以看、听、吃喝、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成七窍。”一天凿成一窍,凿到七天浑沌就死了。
第3则:
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4、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 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外物》
期年:周年。已而:旋即、不久。錎,通陷。鬐,通鳍。侔:齐等。惮dá赫,威震。若:此。离:剖开。腊xī:干肉—做成干肉。已:通以。没有谁吃不饱这鱼的。厌:饱食、满足。才能小的道听途说之辈。辁:形容浅薄、小。讽说:传说。揭:高举。累:指纶,钓鱼竿上的丝线。趣,通趋,趋向、奔向。鲵鲋:小鱼。粉饰肤浅小语来游说一县之长,这样对于获得很贤达的地位来说也差的太远了。小说:指偏颇琐屑的言论。干:求。达:显贵。所以没听说过任氏钓鱼的风俗,那就不可以参与管理世事,还差得远呢。经于世,指管理世事。
第4则:
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同家管理。
三、教学拓展: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悟。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品读先文:
探讨: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第3则寓言故事的理解。
明确: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例如:“文革”、“大跃进”、盲目地建设“开发区”等等。
3、第4则寓言故事的之处在那里,庄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任公子的做为?
明确: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同家管理。
三、拓展延伸
思考:从第3则选文中看,做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如何使自己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
【提示】任何决策都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做出决定,否则,即便出发点是好的,愿望是良好的,也同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惨重损失。
四、整体感知:
(一)指名让学生朗读第3、4则,正字正音。
(二)集体朗读,分则讲解
(三)梳理二则内容(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5、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通隘)巷,困窘织屦(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槁项黄馘(xù脸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列御寇》
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窘迫到自己编织麻鞋,脖颈干瘪瘦得像干柴棒,脸色腊黄,这是我不擅长的;一下子使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的国君觉悟,而自己就有上百辆车子随从,这是我擅长的啊。”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破出脓疮溃散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就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奖的车辆如此之多呢?你走开吧!”
文中把那种通过卑污下贱的行为去博得统治者的欢心,而获得功名利禄的人进行讽刺和嘲笑。如把曹商获得的“车数乘”、“车百乘”讽刺为是“舔痔”而得来的,并且说:“所治愈下,得车愈多。”这样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的追求不过是一种“功得机巧”,最终会导致“必忘夫人之心”(《庄子·天地》)。
6、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邑:封地。金:古代货币单位。作色:变色,发怒。来:语助词。你是干什么的呢?波臣:水官。岂: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且:将要。西江:蜀江。我是去了我平日相处的水,我没有安身的地方。然,犹“乃”。乃:竟然。肆:市场、店铺。
庄周家里很穷,去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说:“好!我就要收租税了,等我收到以后,借给您三百斤,好吗?”庄周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里,半路上听到有人喊救命,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辙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啊!您为什么这样喊呢?’它答道:‘我是东海神的臣子,今天不幸陷落在这干车辙里,您可有一斗半升的水救救我吗?’我说:‘好,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上来营救你,好吗?’鲫鱼气愤地变了脸色说:‘我失掉了赖以生活的水,已经没法生存,我只求你给我一斗半升的水就能活命,你却说这么多废话。如果等你把西江水引来,我早就没命了,你还不如到干鱼摊上找我呢
7、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都城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五、教师总结课文。
六、作业:写一篇周记,从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学习感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