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王何必曰利
《孟子》
南阳 市二中 张良
学习目标
一、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 体会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三、 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孟子,名 ,字 。相传是鲁国贵族的后裔。
他是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古人习惯上称孔子为“圣人”或“ ”,称孟子为“ ”。
文学常识
轲
子舆
至圣
亚圣
一、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1、千乘之国 _
2、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_
3、然而不王者 _
4、孳孳为善者 _
5、利与善之间也 _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 _
2、吾闻秦、楚构兵 _
3、二王与我将有所遇焉 _
4、愿闻其指 __
5、怀利以相接也 _
6、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_
shui
wàng
zī
jiàn
相互
交战
意向
投合、意见一致
相互交往
背离
shèng
基础知识
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特殊用法。 1、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
2、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
3、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____ 四、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1、先生将何之_____
2、未之有也_______
使动 使…停止
意动 把…放在后面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使动 使…获利
五、结合注释,翻译重要语句。 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3、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整体感知
一、阅读第一则内容,找出该文段的中心论点;分析孟子的说理思路。
二、阅读第二则内容,思考并讨论:孟子认为“先生之号则不可”的原因是什么?
何必曰利 亦曰仁义
后义而先利
国危矣(弑君)
先义而后利
孝亲忠君
提出论点
反
正
何必曰利 亦曰仁义
重申观点
呼
应
一、阅读第一则内容,找出该文段的中心论点;划分层次,分析孟子的说理思路。
二、结合第二则内容,思考并讨论:孟子认为“先生之号则不可”的原因是什么?
去仁义 怀利
亡
去利 怀仁义
王
概括总结
为善 舜之徒
孟子对于“义”和“利”的看法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修身
齐家
治国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平天下
概括总结
“义”的内涵
国家、民族的利益
一己之私
义
利
拓展延伸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仁义所在,利以往,不利以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
----《孟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论语》
拓展延伸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
——荀 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讨论探讨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践行了“先义后利”甚至是“舍生取义”的道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1)有哪些人物及事例打动了你?请列举一二与大家分享。
(2)小组思考讨论:这些志士仁人“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的原因。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
2、 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 掌握孟子的义利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中的文言知识;第二课时重点学习1、2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则
1、学生诵读第一则内容。
2、抽查学生翻译情况。
3、第一则内容探究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3)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B、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C、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D、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小结:
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课文延伸: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孟子。滕文公下》
联系实际: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利并没有什么错。但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人一切向钱看,虽然谋取了利,但心灵世界却空虚的一无所有。
三、学习第二则
1、诵读第二则选文
2、抽查学生翻译情况
3、第二则内容探究
(1)宋牼劝战的方式和条件是什么?
明确:言其不利,有所遇。
(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3)孟子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何必曰利——曰仁义而已
(4)孟子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明确:行仁义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探讨本则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怀利: 兄弟割袍 恩断义绝
父子反目 家将不家 不亡者,未之有也
君臣成仇 国将不国;
B、怀仁义: 兄弟手足情深
父子共享天伦 不王者,未之有也
君臣同心同德
小结:
孟子并不反对宋牼劝战这种行为,他只是反对宋牼用以劝战的名号“利”。他认为应该以仁义作为出发点。他最担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沦为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沦为“以市道交”,人若丧失了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必然导致国家的覆亡。
课文延伸: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
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 荣辱》)
联系实际:
自“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曝光以来,食品安全就曾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然而造假售假者似乎并没有在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这两年有毒食品的出现竟有愈演愈烈之势,瘦肉精、皮革奶、毒豆芽、染色馒头、墨染粉条、牛肉膏、一滴香、火锅红、地沟油……如此大张旗鼓地制假贩假
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人以“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高扬仁义的价值,大家就会互相关爱。(食品安全问题:那些生产“地沟油”的不能保证自己不吃添加“瘦肉精”的猪肉。。。。。。)
四、 合作探究
(1) 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
子曰“富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明确:孔子: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孟子:坚决反对追求利。
(2)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
明确: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
(3)孟子的义利观的局限性(结合练习册)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去追求物质利益。
学会辩证看问题。义利兼得。
五、课文总结: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物质文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令人遗憾的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却未能取得相应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丑恶现象,如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等。究其原因,是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个人享乐至上,于是一切向钱看,贪求物欲的满足,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孟子义利观中倡导的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原则,对于扭转现阶段我国社会上价值观念的混乱局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反对金钱至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不讲诚信等不良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六、布置作业:
请以“自私”或“文明与小节”为话题,运用正反对比法写一段话,阐述你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