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课件(苏教版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课件(苏教版八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2 21:51:17

文档简介

《美丽的西双版纳》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像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2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风情,实在是一种诱惑。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梦想。我虽没有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但读了著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让我们体验到一些它特有的风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2、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
三、合作探究
请你来当小老师: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谷。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第二课时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作业交流: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
二、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特点:如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60多米”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
2、学生自主学习,任选另四个片段之一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3、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彩的词语。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
“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做一回小导游: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150-200字)。
教后感:
当堂检测
【基础训练】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西双板纳( ) 澜苍碧水( ) 色彩班斓( )
以防不侧( ) 心弛神往( ) 青描淡写( )
得义洋洋( )
2、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一下西双版纳的景物以及傣族人的特点。
答:
【拓展运用】
①有个地方,山挽着山,水缠着山,还有座老屋偎着山。
②因为座座青山相接,宛如一条奔腾欲飞的蛟龙,于是人们把这儿叫做青龙。
③那就是我魂牵梦萦的老家。那方山,养育了那方的子孙万千;从山下那老屋,走出了我的爸爸,我的爷爷,我的爷爷的爷爷。
④踩着春节的脚步,我又回到了这依山傍水的老家。
⑤走在山间的小道上,一阵阵泥土与芳草的清香悄悄地散发着,缕缕青烟在房屋顶上舒展开袅娜的舞姿,永远长不大的小溪与树上顽皮的小鸟,弹奏着欢快悦耳的乐曲,牛鸣,鸡啼,狗吠,还有躲在畜栏里的大肥猪的鼾声,组成老家特有的舞台,使老家笼罩在轻纱薄雾般的梦里。
⑥老屋由小到大悄然而至,屋顶上片片青瓦,像被霜打过一样,出现一层灰灰的白。山墙是木板钉成的,数年下来,出现了许多缝隙,好似一条条皱纹,静静地爬在老屋那饱经沧桑的脸上。老屋的窗户,是用木雕成的细细方格,酷似一个个古铜币,那么精致,那么圆润,宛如一幅精美的土家织锦。
⑦我推门进去,“嘎”的一声是那老屋发出轻叹。火堆里的柴火吱吱地烧着,并有着浓浓青烟陪伴。屋的檩和梁早已融成一色,火坑四周的青石板也被踩得油光发亮。
⑧这时,家里的亲人,还有老乡们捧出了自己种的落花生、葵花子、板栗和柑橘等土特产。他们脸上挂着喜滋滋的笑容,眼神里充满了信任的光亮。老乡们那黑黝黝的皮肤和长满老茧的大手,十分惹人注目。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操作,还是与大自然奋力拼搏的获取?我的老乡,一群淳朴、勤恳、善良、忠厚的老乡。
⑨青山抚育了老家,老家建起了老屋,老屋里住着老乡。
⑩老家,老屋,老乡。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魂牵梦萦:
悄然而至:
2、第6段“灰灰的白”“许多缝隙”会不会给人以老屋破败萧条之感?
答:
3、第8段,亲人、老乡捧出土特产的描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信任的光亮”这个短语应如何理解?
答:
4、给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 )
A、家乡 B、乡情 C、回乡记 D、老家·老屋·老乡(共30张PPT)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两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美丽的西双版纳
游览门票
识读下列词语
傣族 心驰神往 竹篾
贿赂 轻描淡写 妩媚
教化 色彩斑斓 善男信女
蕨菜
澜沧江
竹篾 贿赂
木棰 涮洗
色彩斑斓 傣族
láncāng
jué
miè
huìlù
chuí
shuàn
lán
dǎi
掌握常用词语
心驰神往:
踱( )
勐( )
轻描淡写:
duó
m ng
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
妩媚( )
w mèi
可见一斑:
一斑: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喻可以看见相类似的许多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
李舵眼中的西双版纳
美丽 神奇秀丽
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西双版纳给李舵留下的总体印象。
边走边看,跟随主持人李舵的脚步,看看这里向我们推荐了西双版纳哪些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在书上圈点勾画)
自然风光
风土人情
望天树
热带雨林
野象谷
傣寨水
……
傣家竹楼、热情好客的傣家人
大象表演
打谷子、泼水节、在河里玩耍洗澡
傣家寺庙、修行当和尚
关门节、开门节
傣家少女能歌善舞
竹楼一角摆放新棺材 ……
进入游览区
“望天树”景区
望天树一般的高度在40至70多米之间,最高的竟达88米。这种树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寿命长,出材率高,用途广泛,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景点一
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
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
清澈、冰凉的小溪
傣族的饮食文化
高高的望天树
傣家竹楼
竹楼映蓝天
景点二
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
傣族人的热情好客
傣族的饮食文化。
野象谷
景点三
悠悠野象谷
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
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傣寨水
景点四
妩媚傣寨水
打谷子
泼水节
水中嬉戏
傣族寺庙
景点五
笑对生与死
总写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
修行与还俗
“关门节”和“开门节”
感受人美
1、有人认为“笑对生与死”一部分说明了傣家人讲究迷信,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同学们觉得西双版纳的景美与人美之间有内在联系吗?
文章用了五个小标题,你觉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你能拟一个比它更好的标题吗?
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
悠悠野象谷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李 舵
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进行诵读,说说你喜欢(关键字词句)的理由。
选用恰当的词语,鲜明形象,富有感彩。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生动传神。
可参考下列句式,其他赏析方式亦可。
我很喜欢文中的哪一段,其中的         (词语,句子皆可),因为我觉得 。(可从语言、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加以品析)

示例: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
赏析:我很喜欢第一段其中的“神奇秀丽”,我觉得作者用此词来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文中的“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
野象谷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特点。请你讲讲下 面语段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树上旅馆
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形成鲜明的对照。 “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画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下面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结合西双版纳的其它景物和风俗,运用学过的写景方法,抓住景物和风俗的特点,拟出要点,加进自己的语句,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族风情。每一个景点需提供以下内容,包括:
自拟与前面小标题结构对称的小标题;  
景点魅力口号;
概况描述不少于50字。     
孔雀湖
风情园
曼典瀑布
空中竹廊
橄榄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