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5 07: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1
献帝建安,群雄大显身手
2
鼎立势成,三国蓄力待发
3
分合气数,天下谁主沉浮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qiong)对孤景,
怛(da)咤糜肝肺。
——蔡文姬《悲愤诗》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思考:根据以上图文史料,分析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
州牧割据、战乱不已;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
1
历史剧:《煮酒论英雄》
剧本:
曹操:
饰演
刘备:
饰演
小卒:
饰演
一、献帝建安,群雄大显身手——运筹帷幄,各路英雄登场
一、献帝建安,群雄大显身手——运筹帷幄,各路英雄登场
2
忧谋天下,鲁肃进《江东对》
(孙权)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肃对曰:“……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陈寿《三国志》(节选)
一、献帝建安,群雄大显身手——运筹帷幄,各路英雄登场
3
三顾茅庐,诸葛献《隆中对》
(刘备)曰:“……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答曰:“……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陈寿《三国志》(节选)
一、献帝建安,群雄大显身手——运筹帷幄,各路英雄登场
谈古论史
据北方经济中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重用人才;个人有勇有谋。
统治基础好;江东物产富饶;长江天险保护,重用人才;个人能力出众。
个人才能出众,汉宗室的政治出身加持;有关羽、张飞等猛将,更有天才谋士诸葛亮。
各小组根据对应各方,试说出他们的优势。
一、献帝建安,群雄大显身手——决胜千里,亦或一败涂地
1
官渡之战,奠北方统一
官渡之战
战争目的
时间和双方
地点
战术
结果
特点
影响
吞并对方,称雄北方
200年,曹操和孙权
官渡(今河南中牟)
声东击西、各个击破
袁绍败,曹操胜
以少胜多
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步出夏门行之观

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之龟

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献帝建安,群雄大显身手——决胜千里,亦或一败涂地
2
赤壁之战,三枭雄争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战争目的
吞并对方,称雄北方
战争双方
200年
地点
官渡(今河南中牟)
战术
声东击西、各个击破
结果
袁绍败,曹操胜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曹操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08年
赤壁(今湖北嘉鱼)
联军诈降和火攻
曹操败,孙刘联军胜
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献帝建安,群雄大显伸手——决胜千里,亦或一败涂地
谈古论史
探究:官渡之战曹操大胜,赤壁之战却惨败,试分析其一胜一败的原因。想一想,这些经验教训对你的生活学习中有什么帮助?
1、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结合教材第一段正文和相关史事)
(1)曹操方: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任用贤能。
经济上,实行屯田制,恢复发展农业。
(2)袁绍方:骄傲自满,轻敌。
一、献帝建安,群雄大显身手——决胜千里,亦或一败涂地
谈古论史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杜牧认为如果不是东风给予孙权便利,赤壁之战曹操就有可能获胜,你是否同意他是说法,为什么?
2、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
(1)曹操方: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军中疾疫流行;
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
(2)孙刘联军:团结抗敌,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正确。
(3)根源:统一条件不成熟。
一、献帝建安,群雄大显身手——决胜千里,亦或一败涂地
谈古论史
对曹操来说两场战争结局不同,同学们,这对你的学习成长有怎么样的启示呢?
3、启示
(1)要谦虚谨慎,切忌骄傲自满;
(2)要知己知彼,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3)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曹丕
220年
洛阳
刘备
221年
成都
请说出图中三国的名称、建国时间、建国者和都城。
孙权
222年称王
229年称帝
建业






二、鼎立之势,三国蓄力待发
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的经济发展
二、鼎立之势,三国蓄力待发
2
三国治国方略
二、鼎立之势,三国蓄力待发
2
三国治国方略
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灌溉工具:翻车)
蜀:诸葛亮治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造船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二、鼎立之势,三国蓄力待发
谈古论史
探究:三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1、从历史现状看:战争动荡与和平发展并存,总体分裂与局部统一,民族矛盾与民族交融并存。
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三国采取措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州牧割据、分裂动荡,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和发展,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总结:三国的努力治国理政,推动了地区发展,促进了社会历史进步。但是,三方实力相对均衡,相互制约,谁都没有绝对的实力完成一统天下的愿望。所以,历史达到了暂时的平衡。但是,历史终将在发展中失去平衡,迎来新的统一局面。
疑问:这是否应验了《三国演义》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正确的呢?
三、分合气数,天下谁主沉浮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规律吗?
1
两个“必”字连起天下的分与合,两个“久”推动着分与合周而复始的循环。这就是所谓规律吗?汉末分裂是因为天下统一太久?分裂后只能等待“分久必合”吗?哲学家说规律是事物间彼此必然的联系。
这一疑问不仅让我们疑惑不解,千百年来,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也在探索解决之道。所以研究历史,反思历史,使历史成为古代显圣之学。时至今日,依然要以史为鉴。
值得庆幸的是,有人找到了答案。
三、分合气数,天下谁主沉浮
如何走出历史周期率?
2
史料: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有什么感想?黄炎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一部历史,……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高兴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三、分合气数,天下谁主沉浮
谈古论史
结合所学,思考怎样才能走出所谓的历史周期律?
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主才是王道;专制社会人治社会必然被民主和法治社会取代,分裂必然会被统一取代,这才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国鼎立
献帝建安,群雄大显身手
(一)运筹帷幄,各路英雄登场
1、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
2、忧谋天下,鲁肃进《江东对》
3、三顾茅庐,诸葛献《隆中对》
(二)决胜千里,亦或一败涂地
1、官渡之战,奠北方统一
2、赤壁之战,三枭雄争锋
鼎立势成,三国蓄力待发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治国方略
分合气数,天下谁主沉浮
历史学习过程固然有趣,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能提高学习能力、启发人生、促进成长。试评价一下你喜爱的三国人物,并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评价方法提示:
1、要注意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要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全面准确客观的去评价;
2、要注意把文学作品中文学化的人物和事件与史实加以区别。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