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晏子使楚》课件(苏教版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晏子使楚》课件(苏教版八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2 21:51:17

文档简介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深入领悟晏子和楚王的形象,学习晏子在外交场合的从容应对,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3.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
一、导入:
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略加思索后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走路了。”这个记者听后,倍感羞愧。真可谓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其实,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政治家、外交家在维护国家尊严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正是这样的一位政治家和外交家。这节课我们走进春秋时期,走进楚国,去欣赏外交家晏子的风采。(点击课件,课题出现)
二、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画出生字。
2.用斜线标出需要停顿的地方。
3.听录音,注意朗读时的情感的处理。
三、学讲故事。
带领学生翻译课文,注意强调重点词语和一些特殊的句式。
(一)重点实词
齐习辞者也:熟练
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王曰,何坐?:犯罪
酒酣: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
吏二缚一人诣(yì)王:到(尊长那里去);拜见
叶徒相似:只
寡人反取病焉:辱
(二)古今异义词
楚王闻之 (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谓左右曰 (古义:近侍 今义:左边和右边)
(三)通假字
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什么。)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四)一词多义

为其来也 于
何为者也 做
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生于淮北则为枳 变成

齐之习辞者也 的
楚之水土 的
物外之趣 的
楚王闻之 代晏子使楚这件事
吾欲辱之 晏子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婴,是齐国擅长辞令的人。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3.缚者何为者也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4.齐人固善盗乎?
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5.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四、问题讨论
1.归纳两小节的内容:
 楚国君臣事前的密谋策划。
 晏子机智地挫败了楚国君臣的阴谋。
2.中心: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
答:晏子是“齐之习辞者也”。
4.楚国君臣想出来了什么计谋?
答:诬齐人为盗。
5.你认为楚王和臣下的谋划,主要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齐国的?
答:楚王的初衷是针对晏子的,但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侮辱晏子,也就是侮辱了齐国。而且,楚国的谋划,“齐人固善盗乎?”一句,矛头直指整个“齐人”,这明显的就是针对齐国的了。
6.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楚国君臣却想法侮辱他,你认为根本原因在哪里?
答:当时楚强齐弱,晏子代表齐国出使,受到楚王的冷落、戏弄是不足为怪的。
7.联系到我国人在外倍受欺凌的现实,谈谈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答:要想我国人在外不再遭遇欺凌,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增强国力,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终身。当我们遭遇强权时,应该学习晏子的机智,维护祖国的尊严。
8.晏子是如何反驳楚国君臣的诬陷的?
答:他“避席”以示庄严的态度,掌握分寸,寓刚于柔,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明确的意思,显得委婉而有分寸,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橘化枳是因水土异,顺理成章地推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使对方太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9.楚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自作聪明,仗势欺人
10.晏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机智善辩,不卑不亢。
11.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答: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另外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的。
五、拓展延伸
1.晏子面对楚王的无礼,奋起反击,维护了作为一个外交使节和祖国的尊严,请再说两个古人不辱使命或保持气节的例子。
2.文章结尾处写到“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请展开合理 的想象,说说此时楚王的心理活动。
六、补充阅读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参考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那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晏子:机智善辩 不卑不亢
对比
楚王:自作聪明 仗势欺人
语言、行动描写(共27张PPT)
《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
学习目标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分析晏子的形象。
4、学习并体会晏子的论辩技巧。
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请概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合作交流:
揭示事情起因的句子是( )
楚国君臣密谋策划一个什么计策来侮辱晏子的呢
楚国君臣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理由是什么?
文章以什么为什么线索?晏子是如何巧妙回击楚王的?
针对晏子,文中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 可以看出; 针对齐国,文中“齐人固善盗乎?” 可以看出.
以“习辞”为线索. 晏子姑且承认被绑的人是齐国人,采用比喻,类比的方法,寓刚于柔,语气委婉,如”避席” “闻之”“得无”,说明并非齐国人善盗,而是楚国国风不好,有力巧妙地回击了楚王.
1、“吏二缚一人诣王” 目的是什么
2、楚王戏弄晏子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结合课文说说.
恶意的 从文中可以看出楚王侮辱晏子是经过周密计划的,他想借侮辱晏子来侮辱整个齐国,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 “齐人固善盗乎?” 可看出。
3、晏子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尊严,靠的是什么
4、晏子严词还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保护了自己,维护国家尊严,又不失礼节.
5、“婴问之”中“之”指代什么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6、“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缩写为四字成语是( ),意思是( ) .文中把“淮南”比作( ),把“淮北”比作( ),把“橘”比作( ),把“枳”比作( ) 
7、“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请用成语( )来概括这一句的意思.
8、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晏子和楚王的人物形象.
晏子:具有机智善变的才能和不卑不亢的精神,具有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楚王:是个自作聪明,仗势欺人,但能知错就改的人.
拓展延伸:
1、你从晏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2、你从这篇课文里收获了什么?
巩固练习: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 实 味 不 同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 ②晏子避席对曰( )
③齐人固善盗乎( ) ④叶徒相似( )
⑤晏子入见,立有间( ) ⑤逸而知人之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③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其/实味/不同
2.①捆绑②座位③偷④白白地(仅仅、徒然、只)⑤一会儿⑥舒服(安逸、安乐、安闲)
3.①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
②(景公)于是命令下属拿出衣服和粮食赐给挨饿受冻的百姓。
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5.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两人,略作评析。
4.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
5.略。值得肯定之处提示:①晏子机智善辩,具有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②楚王具有自知之明。③景公有着民本思想,从谏如流,且知错即改。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bīn )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zi)三百闾(lǘ ),张袂(mèi )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zhǒng)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20—25题。 [甲]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与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乙]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③之人,四维④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⑴仕:旧称做官为仕。 ⑵事夫子:侍奉晏子。⑶仄陋:狭窄浅薄。⑷维:维系。引申为辅助。⑸弼:纠正。 20.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引进) b. 其义可乎(义务) c. 故直使楚矣(只得,只好) d. 晏子逐之(他,指高缭)
B
晏子的故事 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小人出使小国
宴会后,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21.下面句中加点的“使”与“齐命使各有所主”中的“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晏子使楚 b.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c. 使子为使 d. 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 (1) 然则何为使子?(2)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 23. [甲]文中楚王为什么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认为逐高缭是不义的?24. [甲]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不肖者”? [乙]文文晏子中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仄陋之人”? 25. 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c
22.(1)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2) 现在他侍奉我已经三年了,还没有纠正过我的过失,所以要辞退他。 23.[甲]文:楚王意在恶意侮辱齐国和晏子。[乙]文: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24. [甲]:说楚王德才不好(或批驳、羞辱楚王)。 [乙]文:意在指责高缭未好好扶助自己 或为了说明辞退高缭的原因)。 25. 是一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赏罚分明,任免有方的人。
试一试
1、魏晋时期文学家孔融小时候很聪明。有个傲慢的大官很瞧不起他,说:“小时候聪明,大了就未必。”你知道孔融是怎么回答的吗?
“看来你小时侯一定很聪明.”
2、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时问:“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老低着头?”你能替周总理回答这个问题吗?
“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
迁移练习:
故事一:
有一次,克林顿到外地演讲,他正在演讲时,从下面传来一张字条,上面写了两个字:“白痴” 。如果你是克林顿,你会怎样回答?
故事二:
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___而我恰恰相反________。"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
故事三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
故事四
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长得很胖,又爱穿黑衣服。一次,一位贵族看到他在散步,便冲着他大叫:“你看,来了一朵乌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克雷洛夫看着雍肿的贵族答道。
怪不得蛤蟆开始叫了!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语言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补充解释
习辞:善于辞令 何以也:用什么办法 以:用
为其来也: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其来也,言‘于其来也’。”
何坐:犯什么罪 避席:离开坐席,表示郑重。
实:果实 熙:同“嬉”,戏弄,开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 左右:身边的臣子们
所以:表示“……的原因”。
2.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⑴实词、虚词的积累。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⑵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 一词多义:之、使
古今异义词:何坐 坐盗 避席 其实(它的果实) 所以(……的原因)
倒装句:曷为者也(为何人) 何以也(以什么办法)
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
参考译文
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
四、当堂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晏子三次击退楚王侮辱,维护尊严的事例。
2.学会推理,学懂晏子反驳楚王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
2.交流,引导:
(1)出示,齐读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板书:尊重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在这之前是怎样的?
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后板书:侮辱
(3)指名男女同学分读这两句话,“学贵有疑”读了以后,我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变侮辱为尊重?(板书:打?)谁能简单来说一说: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1.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自由说------指名说
1.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用“”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三、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
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板书:钻狗洞——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指导朗读这句话,特别指出:瞅、冷笑
一齐读这句话,这句话楚王是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板书:没人才——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板书:没出息——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
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板书:反击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学生交流)。
晏子看了看,__________地说:“这是个狗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反复地读了以后,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完成练习:
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是狗国
2.晏子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后,结果如何?
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3.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
4.小结,学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懂后二次反击,变换一下学习方法,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讨论上面的习题;
1.上等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2.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2.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上台完成练习,
五、点评:这些都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成果,是他们的专利,老师相信下面的同学也一样做得很好。下面我们读一读三处表示结果的话。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好),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王。
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作自受
六、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1.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
2.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3.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
七、聪明人的题目:
有一次,爱国将领吉鸿昌在街上走,一美国人走过来傲慢地说:“我去过一岛,岛上就缺中国人和猪这两样东西。”吉鸿昌听了,不紧不慢地说:“。”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板书: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赔不是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陪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