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教案--第21课《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明暗双线索结构。
2. 分析人物言行,思考丢生辰纲的原因。
3.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杨志其人】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因脸上生有一大块青记,人称青面兽。他自幼流落关西,早年曾应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后押送花石纲,却在黄河里翻船失陷,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难江湖。
杨志到东京后,盘缠用尽,只得到天汉桥街市上变卖祖传宝刀,却又遇泼皮牛二寻衅滋事。牛二要强夺宝刀,再三纠缠。杨志“一时性起”,怒杀牛二,而后到开封府自首,被打入死囚牢。天汉桥百姓感念杨志为民除害,替他花钱上下打点。最终,杨志被免除死罪,被刺配大名府充军。
杨志到大名府后,却得到北京留守梁中书的赏识,被留在府中听用。被提拔为管军提辖使,深得器重。生辰纲被劫之后,众军士担心梁中书问罪,见杨志已走,便将过失都推到杨志身上,称他勾结强盗,劫走生辰纲。杨志投奔梁山途中,结识了操刀鬼曹正,又遇到花和尚鲁智深,杨志便与鲁智深一同做了二龙山山寨之主。后来,行者武松也到二龙山入伙。
【书中背景】梁中书为了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置办了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准备派杨志押送去东京。这消息传出去,江湖好汉赤发鬼刘唐动了心。他想,这些东西都是从老百姓头上刮来的,是不义之财,该想个法子夺过来才好。听说东溪村有个叫晁盖的,专爱结识天下好汉,刘唐就去找晁盖商量。晁盖想听听智多星吴用的主意。吴用便去石碣村拉“阮氏三雄”入伙。三兄弟个个摩拳擦掌。阮家三兄弟随吴用来到东溪村,见了晁盖、刘唐,六个人志同道合,越说越投机,正要一起对天发誓,外面又来了一条好汉,道士打扮,名叫入云龙公孙胜,他也是为了生辰纲的事来找晁盖的。公孙胜已打听到生辰纲将会经过黄泥冈。晁盖说:“我有个朋友叫白日鼠白胜,他就住在黄泥冈附近。”吴用说:“好,我们就在白胜家落脚,并让白胜扮酒贩角色。”
?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
【提问】双方阵营都有哪些人物?
【明确】护生辰纲的杨志一方:杨志、老都管、虞候和挑夫们。取生辰纲的吴用一方:晃盖、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和白胜。
【提问】如果把小说分成两部分,在哪里分?请分别概括其内容。最后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明确】1-7段为前一部分:描写杨志一行 15 人押纲途中,杨志与挑夫们、老都管、虞候等发生的内部矛盾冲突。
8-14段为后一部分为写吴用设“计”,晁盖等人相互配合,用蒙汗药蒙倒杨志一行人,将生辰纲劫走。
【概括】《智取生辰纲》是写吴用设计、晁盖领衔,智取杨志受梁世杰派遣押送到东京给蔡京祝寿的一批寿礼。
【提问】《水浒传》有明显的“说书人”特点,在同时叙述不同人物时,考虑到了叙述的层次。请大家阅读第1段,在介绍这些人物时,采用什么顺序?
【明确】例: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朴刀。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几根藤条。
【分析】按人物地位顺序。杨志、老都管、虞候、众军士一定是同时准备,但在叙述层次上,则是按照本次行程人物的地位顺序排列的。
【提问】前7段主要写杨志与其它人的矛盾,请具体梳理。
【明确】1.到达黄泥冈之前:主要写杨志和11个挑夫们(禁厢军)的矛盾,再写与两个虞候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第2段;第3段两个虞候向老都管埋怨诉苦。老都管是什么人?他是梁家的管家,实际是梁家派来监督他们的,地位比较高。因为担负着主人交给的监护工作,要以完成任务为主,所以,此时的老都管是站在杨志的立场上,做众人“思想工作”,劝两个虞候“且耐他一耐”,跟挑夫们说“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但从第3段最后一句话可看出老都管也有怨恨,只是嘴上不说。
2.到达黄泥冈之后:杨志与挑夫们、两个虞候的矛盾变为杨志与老都管的矛盾。第7段,主要写老都管与杨志的对话。一个是此次押送生辰纲的头领,一个是梁中书和夫人安插的眼线,两个关键人物产生了矛盾。
【小结】这些叙述的变化,都体现了作者施耐庵叙述的高超,既层次分别,又摇曳变化。前一部分是以“说书人”的全知视角来叙事的,全方位地写人物言行,甚至连心理都写出来。
【提问】作者叙述后半部分时,采用了什么视角叙述故事?
【明确】当晁盖等人出现时,叙述视角由全知变为限制叙述,通过杨志的所见来叙述故事。文中一直用“只见”一词。例如“只见松林里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儿,七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这里的“只见”是杨志所见。
【提问】晁盖、吴用等人又是怎么将蒙汗药下到酒里去的?
【明确】“智取生辰纲”针对的对象其实只有杨志,如何让杨志疏于防范,趁机下药,是关键。如何才能让杨志不看出破绽?吴用煞费苦心。
第一步做戏给杨志看,让杨志第一次放松警惕,同意歇息:“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
第二步:讨价还价,转移杨志注意力,巧妙下毒。当第一桶酒饮完之后,如何将药不露声色地下到第二桶酒里?作者刻意安排了“饶酒”即讨价还价的片段。正因为第一桶酒喝得太匆忙,忘记讲价了,而白胜又说一向不讲价,于是折中的办法就是再去第二桶里舀一瓢喝,为的是让杨志看到这桶酒也是好的。再次,又有客人喝了一瓢之后还要喝第二瓢,白胜自然不允,于是在争执中将蒙汗药巧妙下到第二桶酒中。整个过程不仅曲折生动,更合乎情理,天衣无缝。
【提问】作者既然是重点突出吴用等人的“智”取,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笔墨写杨志呢?
【明确】小说的前一部分浓墨描写杨志为应付不测处处小心,时时留意,千方百计提防暗算,这样写不仅突出了杨志精明、谨慎,也客观呈现了杨志一行的内部矛盾,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杨志的失败结局,做了坚实的铺垫,也从侧面衬托出吴用等人的技高一筹。
【提问】小说为何最后才把吴用、晁盖等八人的姓名交代出来,这属于叙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补叙,小说到最后才全盘端出晁盖等八人的姓名,揭晓谜底,补叙出其中的种种情状,使读者恍然大悟,更加佩服吴用的用计之智,这样写不仅使故事曲折吸引人,而且还增强了艺术效果。
【提问】117页练习三讲,小说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重点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这是故事直接呈现的情节发展,属于明线。暗线: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重点写团结智取。
标题虽是“智取生辰纲”,但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准备,作者开始都没有点明,只是到了高潮部分,杨志一伙与吴用一行汇合时,才具体写如何智取。但通过之前写杨志一伙内部矛盾的升级,可以推测出吴用他们正在利用天时与地利条件做着准备工作。通过明线情节可以推测出另一方可能的情节,另一方的情节发展就叫暗线。
好处:使小说的故事叙述显得更加紧凑,不杂乱;结合补叙手法,造成留白的效果,使读者产生联想,体现构思的巧妙;更有利于突显“智护”与“智取”这一对矛盾。
?
三、重点赏析,理解特色
?
【提问】文中的杨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找出相关的内容。
【明确】1.为人谨慎精明,有江湖经验。①对众人身份的安排,特别是“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把整个队伍乔装成一般的客商队伍,不引起别人的注意;②根据不同的地段,变换行进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躲避强盗。③对黄泥冈的担忧和起初坚持不喝酒。
2.粗暴,没耐心,不懂得沟通的重要性。变换进行的时间,整个中午都在赶路,众军士自是不明白,而杨志的问题在于没有向军士们解释清楚,而是“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众军士自然怨气满腹。他完全可以,向老都管解释清楚,争取他的支持,只可惜第7段的后半部分两人相互诘问之后,杨志本想“待要回言”(第8段开头),可惜被打断了。如果没被打断,杨志陈述原因,老都管是明白其中的轻重,一定会支持他,或许后果就可以避免了。
【提问】作者为什么在反复写天气的“热”?
【明确】1.渲染炎热难耐的气氛。押送生辰纲“正值五月半天气”,盛夏酷暑,“酷热难行”。起初“五七日”,精力充沛,加上凉行热歇,总算能对付。“五七日”之后,体力逐渐透支,杨志又要早晚休息,中午前进。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走了十四五日,不生怨恨才怪。到了黄泥冈,石头都热了,“脚疼得走不得”。骄阳似火,热如蒸笼,活动在这样环境之中的杨志一伙,活脱脱像热锅里的蚂蚁,热不可耐,团团直转。
2.烘托人物内心的焦灼。面对天气炎热,面对挑夫们、虞候和老都管的不理解和不配合,杨志内心无比的苦闷和焦灼。同时也烘托了挑夫们、虞候和老都管的烦躁与怨恨。
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天气越来越热,杨志催得又紧,使内部矛盾越来越激烈,双方剑拔弩张,即不遇外劫,也有内变,是天热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从另一面看,吴用一伙能在黄泥冈松林里成功智取生辰纲,也正是天热。不是天热难走,哪会有卖酒、买酒、喝酒饶酒、夺酒等情节?
4.揭示主题思想。因为天热,押送一行人同为奴才,由于派别、等级、受宠程度或承担责任的不同,必然相互倾轧,这是封建社会中复杂尖锐的矛盾的一个侧面。
白胜的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表面说天气之热,多少有借歌挑起众挑夫更强烈的怨愤情绪意思,实际上直接点破主题——阶级矛盾尖锐,剥削阶级的乐与被剥削阶级的苦形成鲜明的对比。
【提问】第12段有一句:“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煞,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请赏析句中“只吃了一半”这一细节的作用。
【明确】从人物形象角度看,说明杨志江湖经验比较丰富,为人谨慎。
从内容发展来看,也是紧承前文“众人吃了无事”“天气甚热”“口渴难熬”,衬托了吴用之计的高妙。同时,这个细节与后文杨志先醒来的情节相照应,使情节更加符合情理。之后,杨志先醒来,寻死不成,被曹正救下,自行离去。而老都管等人随后醒来,发现少了杨志,便将一切栽赃给了杨志。这与杨志只喝了一半酒也有关系。所以,之后杨志被逼落草,自然也有间接的关系,一处小细节,推动人物命运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总结思考
【提问】杨志丢失生辰纲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由于杨志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刚愎自用,不讲究方式方法,不会处理内部关系,导致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堡垒不攻自破。
【提问】综合全文来看,《智取生辰纲》“智”在何处?
【明确】1.地点选择之“智”。黄泥冈的松林边——偏僻,不易被外人察觉;有一片树林,可以从林中观察杨志等人的一举一动;投药的过程中,这片树林又遮掩了取药、下药的过程;最后,在事成之后,运用树木作为掩护迅速撤出。
2. 利用天时之“智”。吴用选择了一个炎热的中午。因为炎热,才会有后文喝一口酒来解渴,更何况此时杨志为了保险起见,还偏偏选择在正午的时候前行。
3.相互配合之“智”。首先是两伙人的分工配合。一伙是扮贩枣客商,另一个扮卖酒小贩,而且装作相互不认识。其次,卖与不卖的相互配合。贩卖红枣的人要喝酒,卖酒的人不卖;杨志一伙人要买酒,卖酒人也不卖,才使杨志最终放松了警惕,这是“欲擒故纵”之计。最后是表面抢酒、实际下毒的相互配合。
4. 利用矛盾之“智”。吴用等好汉成功地运用了杨志一伙人的内部矛盾。杨志在烈日下行走是为了保证押运任务的安全完成,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苦衷。虽然杨志不让他们喝酒是为保证他们不受“非法”客商的侵害,但是他的部下却不能正确地理解;虽然杨志在红枣商贩喝酒后仍然不相信酒是安全的,但此时他却再也无法管住自己的队伍了。
【提问】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或“智劫生辰纲”?请说明理由。
【明确】不能改。这本是一起黑吃黑的行为——劫夺百姓的血汗钱,就是不义之财。但作者对劫夺生辰纲一事及参与其中的人物抱持肯定的态度,赋予赞赏的笔墨,从中可见作者对贪官污吏乃至赵宋王朝统治者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那个污秽而艰难的社会中,刻画这些传奇式的英雄,给了读者很大的心理满足。人们不仅不痛恨这帮“诈骗抢劫之徒”,反而尊称他们为“英雄”。所以不能用“劫取”或“智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