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第4课《聆听 牧民新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第4课《聆听 牧民新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8-15 21:5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聆听《牧民新歌》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和鉴赏能够了解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的故事,并说出对于乐曲中各个乐段的感受,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音乐要素及形象。
2、学生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熟练操作,自主学习,熟记音乐主题,感知主奏乐器笛子的音色特点。
3、感受和了解蒙古族音乐风格,能够从乐曲中体会牧民们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之前学习过蒙古族民歌,所以在这首聆听曲一开始会比较容易进入场景。通过这首聆听曲的不同分段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并通过肢体语言增加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活动,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音乐的聆听让学生产生对整首乐曲的画面感,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感受牧民们的新生活。
2.难点:引导学生对乐曲主题音乐的表现和舞蹈编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完整聆听
学生听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和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蒙古族大草原,小牧民巴尔的家乡做客。播放音乐课件
各小组同学展示课前收集到的蒙古族资料。
学生用自己手中的IPAD展示和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歌舞形式特点,通过校园网共同分享,同频景象,为后面的分段聆听和表现做下铺垫。
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出示课题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完整聆听,引导学生感受这首乐曲包括几个部分?
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师用手势和语言分段讲解乐曲中讲述的故事。
【设计思路:借助多媒体IPAD展示的蒙古族风土人情,把小牧民巴尔一天中所发生的故事贯穿到聆听全曲中,既让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激发了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也使学生对整首乐曲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生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情境。】
出示课件,简要介绍笛子,请班级会吹笛子的同学为大家吹奏笛子乐曲,学生感受笛子的音色。
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民族乐器笛子的音色和特点。

活动2【活动】分段聆听,感受音乐
1.聆听乐曲第一乐段—引子部分
(1)初听乐曲第一乐段,感受这段音乐的节奏和力度有什么特点?乐曲中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教师小结:第一乐段是乐曲的引子部分,自由宽广的节奏,模仿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展现了大草原一望无际、天高云淡。
(2)再听音乐,变成小小的笛子演奏家,随乐曲视频来演奏乐曲引子部分。
【设计思路:结合多媒体视频展示,和教师设置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初听、再听、表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音乐主题表现的内容,了解音乐民族调式的特点对于塑造音乐画面的作用。】
2.聆听乐曲第二乐段—慢板部分
(1)初听乐曲第二乐段,听听这段主题音乐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小巴尔骑在马背上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这一乐段是慢板部分,优美深情的旋律表现小巴尔在歌唱,在赞美家乡人民的幸福生活。
(2)引导学生用lu和la哼唱旋律,填词演唱主题音乐,和小巴尔一起歌唱。
学唱《草原赞歌》,各小组利用IPAD来自学这一段主题旋律。(各小组长带领组员用IPAD两人一组自学歌曲)
(3)自学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设计思路:通过演唱表演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记住了乐曲的主题音乐,并通过表演达到理解音乐情感的目的。利用IPAD小组自学的形式,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不同学习方式的乐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3.聆听乐曲第三乐段—小快板部分
(1)初听乐曲第三部分,感受这段音乐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2)音乐中还有什么声音?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教师小结:“这段音乐是小快板部分,情绪是热情奔放的。用笛子跳跃的演奏技巧表现蒙古族短调民歌明快的节奏特点,伴随着马蹄声,小巴尔策马奔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
(3)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拿出手中的串铃和双响筒随音乐表演,用节奏(出示节奏图)来表现马蹄和马铃的声音。
(4)再听音乐,分小组进行骑马动作和打击乐伴奏表演。
【设计思路:通过节奏练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打击乐器的音色所表现的内容,并通过随乐曲敲击节奏和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这段音乐节奏速度加快、音乐情绪改变,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达到快乐聆听的目的。】
4.聆听乐曲第四乐段—广阔的快板
(1)初听乐曲第四乐段,感受它的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表现了小巴尔怎样的情感?
教师小结:这段音乐是广阔的快板部分,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表现了小巴尔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颂。
(2)复听乐曲,各小组用蒙古族的舞蹈来表达这样的情感,小组长说说自己小组的编创方式(如:蒙古族的基本舞蹈动作、筷子舞、安代舞等),练习表演。
(3)再听乐曲,小组同学上前展示,进行蒙古族舞蹈表演。
【设计思路:用蒙古族传统的舞蹈形式表现音乐,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发挥了小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音乐体验中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5.聆听乐曲第五乐段——结束部分
(1)初听乐曲最后一乐段,感受速度和力度有了什么变化?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小结:这段音乐速度加快,力度变强,展现了万马奔腾的画面,乐曲在骏马的嘶鸣声音中结束了全曲。
(2)各小组同学随音乐进行赛马游戏,看谁骑得最快?
【设计思路:分段欣赏,既让学生了解各个主题音乐的特点,体会到音乐在速度、力度、音色、风格上不同的表现力。同时,也为学生完整欣赏、聆听,做好了铺垫。】

活动3【活动】完整表现,诠释音乐
完整聆听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用吹笛子,歌唱,打击乐,舞蹈,游戏的方式表现音乐,看谁的表现是最棒的!
用多媒体出示几种表现形式的图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表达情感,感受音乐。
【设计思路:通过完整聆听和表演全曲,使学生在参与体验吹笛子、歌唱、打击乐、舞蹈表演、游戏的过程中真正走进音乐,从而诠释了小牧民巴尔一天的故事,把音乐从自己的感悟转变为内心的音乐,激发他们表现自己的欲望和欣赏民族音乐的兴趣。】

活动4【活动】课堂总结,感悟音乐
1.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感受,来说一说: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本节课通过欣赏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同学们体会到了大草原上牧民们的幸福生活,感受到了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希望大家今后更好地了解和喜爱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让我们和小巴尔的家乡说再见吧!

课后评价反思:
《牧民新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课标版,三年级上的一节音乐欣赏课。
本节课我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团结友善的音乐课堂氛围,注重引导表现,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产生乐于体验,敢于尝试的表演欲望。在教学中,我把小牧民巴尔一天中所发生的故事贯穿到聆听全曲中,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走进美丽的蒙古族大草原感受体验的情境;其次,围绕各个主题的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参与体验吹笛子、歌唱、打击乐、舞蹈表演、游戏的过程中真正走进音乐,诠释音乐。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从不敢表演,到能像老师一样放开自己融入到表演中。
同时,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和iPad的使用,让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到了不同学习方式带来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网络与校园网络的结合,把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上传,给学生表现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新形式的音乐课上充满的更多乐趣,和科学技术带给学习更多的便利。
但在课堂中我也有些遗憾和不足:首先,因为乐曲段落过多,所占时间比较多,有些主题介绍的并不细致;其次,表演的时间并不充分,学生在表演上只完成了初步的表演,没有时间进行细致地指导,呈现出更完美的舞台。这也可以说是一个遗憾,但是在今后的音乐课上我会进行弥补,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收获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美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