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第2课《演唱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第2课《演唱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8-15 21:5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唱歌内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等为基本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丰富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智。在互动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成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平等中首席者。通过本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使师生间达到共识、共赏、共进。
二、教学分析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明快的旋律、跳跃的节奏很具有舞蹈性,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策马扬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做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对美丽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内蒙古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3、知识与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并能用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区分内蒙古长调、短调音乐特点,并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不同情感的演唱。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自豪、欢快的情绪,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将本节课和《草原上》串联成新曲,准确的掌握情感。
2、教学难点:掌握二音连线、附点节奏、休止符、装饰音的正确演唱。
五、教具准备
钢琴、铃鼓、课本。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教师播放《白音杭盖》MV,通过视频直观的传递内蒙古景色和民族情感。
(设计意图: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草原上》,学生初步了解了内蒙古的音乐特点,通过多媒体视频能让学生直观的通过音乐、图像深入体会内蒙古音乐和景色,有利于为本节课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教学过程
1、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展示草原图片,展示绿色、一望无垠、宽广的草原景色。
2、介绍内蒙古和蒙古族
我国草原最多的省份就是内蒙古自治区(教师讲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它是我国东西最长的省份,也是我国邻省最多的省份。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乘坐音乐列车到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去旅游。
提到内蒙古我们可以想到一首古诗:《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到处绿草茵茵。在牧人动听的歌声中,可爱的羊群好像朵朵白云在茫茫的绿海中慢移,马儿也悠闲地吃着嫩草,一切都是那样的恬静、祥和。
在内蒙古有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他们热情好客、奔放豪迈。他们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他们穿着鲜艳美丽的衣服;他们住蒙古包。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同胞大多以游牧业为生,他们喜欢摔跤、射箭、骑马,马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当中非常重要,他们放牧离不开马,外出也离不开马,因此他们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设计意图:一个地区的音乐是当地文化的浓缩与升华,要了解一个地区的音乐,唱好一个民族的歌曲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生活习俗,通过对内蒙古和蒙古族的了解,让学生很快掌握内蒙古音乐奔放宽广的特点和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性格)
3、蒙古族的音乐特点
通过演唱《草原上》,让学生总结蒙古族的音乐特点。教师引导引出内蒙古长调音乐,在内蒙古因为地域特点形成了以宽广、自由、豪迈为主题的内蒙古音乐特点。但是在内蒙古还有一种音乐叫做短调音乐,猜一猜短调音乐的特点。
(设计意图:《草原上》的演唱和课前图像、视频让学生从这些信息中总结音乐特点,由主观感受到客观总结是培养三年级学生音乐感的重要方式,再通过长、短的反义提示,让学生自主探索短调音乐的特点)
4、《我是草原小牧民》的学习
①初听《我是草原小牧民》和学生猜测的短调歌曲特点相比较是否正确,掌握整体歌曲的情绪、节拍、听觉特点。
②二次聆听《我是草原小牧民》,划分乐句(4句话)。
③教师教唱前两句,学生自主学习后两句。
④教师强调乐曲的难点:二音连线的唱法(小牧民)、含有休止符的唱法(青青)、装饰音中倚音的唱法(肥)、附点节奏的准确唱法(美在、啊哈)。
⑤歌曲断连的区别:1、2、4句用断开的方式演唱体现小牧民欢快活泼的感觉,第三句用连贯的方式演唱体现开心自豪和热爱家乡大草原的情感。
⑥完整演绎:通过强弱的对比展示情感,让歌曲完整演绎,教师用铃鼓伴奏。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的歌曲学习,让学生从初步感知——分句探索——初学歌曲——深入总结——完整演绎的方式自主学习歌曲,在音乐课堂中达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新型学习方式)
5、内蒙古长调音乐和短调音乐的特点
情感
节奏
速度
旋律
内蒙古
长调音乐
宽广、舒缓
宽广的草原
音值较长的节奏
速度较慢
旋律线较平缓、简易
内蒙古
短调音乐
欢快、活泼
热情的赛马
节奏型复杂、节奏感强
速度较快
旋律线起伏大、较复杂
举例:
内蒙古长调音乐——《鸿雁》演唱者:呼斯楞
内蒙古短调音乐——《吉祥三宝》演唱者:吉祥三宝
(设计意图:通过两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本课的一个重点知识:内蒙古长调音乐和内蒙古短调音乐,并且学会从情感、节奏、速度、旋律线等方面总结音乐特点)
6、演唱《草原组曲》
男生:草原上(自由宽广的)
女生:我是草原小牧民(轻快活泼的)
全体:草原上(热情豪迈的)
教师通过钢琴以慢——快——慢的速度和舒缓——欢快——激动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演唱《草原组曲》,掌握不同的内蒙古情绪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唱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复习本课学习的重难点,还调动学生的音乐积极性,用钢琴带动课堂情绪,回归音乐本身,以表演为本堂课画上圆满句号。)
三、课堂总结
音乐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浓缩和升华,我们能从欢快的节奏中感受新疆维吾尔族的能歌善舞、能从高亢的旋律线中感受藏族同胞的热情、能从宽广的音乐中感受蒙古族的豪迈与自由等等,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是通用的语言,以歌会友、以乐识人,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通过音乐交到更多的朋友,了解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音乐的学习在于应用,用世界通用的语言回归初衷,让课堂走入生活,让生活充满音乐,达到真正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