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1课时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1课时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6 10:42:13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3.1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第一课时
实验高中
高二18班
第一单元
学习指导
学习本单元,要结合历史背景研读作品,理解作品内涵,感受革命豪情,获得崇高体验;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学习其写作技巧,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
预习任务
1、查词典,积累文中重要词语。
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各段落的意思。
3、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
4、了解香港回归的前因后果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体特征,把握新闻的特点。
2.体会文中重要的时间、场景的转换,及其效果。
3.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题解】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是“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均为“迅速而及时来自新闻事件发生地的现场报道,即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头”反映事实。就是作者要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前。
【作者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文体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也叫消息,是指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2.新闻的结构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本、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3.新闻的要素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文体知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4.新闻的特点
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
【写作背景】
1、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
2、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
【写作背景】
3、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写作背景】
4、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写作背景】
5、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6、1997年6月30日,英国政府正式将香港归还中国,举行郑重的交结仪式。
【写作背景】
7、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
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写作背景】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正如作者所言,写英国撤离香港,既不能喧宾夺主,只写中方,又不能对英方痛骂一顿,讽刺挖苦,但又要写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在香港回归报道中,英方撤离报道难度最大。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英方撤离”这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厚重感。本课主要探讨本篇的篇性特征。
【语言文字建构】
1.字音字形。
紫荆花(jīng)
掩映(yǎn)
世人瞩目(zhǔ)
2.重点词语。
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
陈迹:过去的事情或者事物。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照、衬托。
【课文结构】
初读课文,概括本文的结构思路
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课文探究】
1.
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标题,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
(1)不写与查尔斯王子或离任港督的告别,专写与极具代表性象征性的英国皇家游轮告别,更具有陌生化效果,也更能释放中国崛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2)与一艘游轮告别,令人联想到古代送别诗的含蓄意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物代人,抒情更为醇永,也更能开辟想象空间。不同的是,经典送别诗词体现的是依依惜别的深情,而与“不列颠尼亚”号告别传递的则是民族自强后的无边快意。
2、本文中,时间成了主角,何时降下港督旗帜,合适举行告别仪式等写得不厌其烦,这种描写是否类同于流水账风格?为什么?
明确:
(1)看似流水账式的忠实记录,实质上是不断渲染内心的激动、甜蜜和幸福。时间的不断被点击,对英国人来说是可谓是伤心疤痕的不断被揭开;对国人来说,则是一次次的幸福狂欢。
(2)但是,这种狂欢又是隐在的,是内心幸福潮汐的汹涌澎湃,典雅而艺术。
(3)从4时30分的港督降旗到凌晨0点的易帜,犹如体育比赛倒计时,既紧张又亢奋,时间感与幸福感得到同步强化。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3、本文是如何体现中国军队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
①救日本小姑娘。孩子是无罪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对日本人民尽最大力量进行爱护和关心。
②通过一封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表达去齐心合力共谋和平的愿望。
③通过聂荣臻元帅的讲述。
3、本文将历史背景与新闻事实结合起来写也是独到之处,找到文章中三处背景介绍,赏析其作用。
(1)对港督府的介绍:英国殖民者在中国领土上恣意妄为的侵略行为将一去不复返,港督府最终会成为历史陈迹。
(2)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156年前,英国占领香港,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而1997年7月1日,殖民者必须滚出中国,让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3)最后一段:香港归属英国殖民统治长达156年的屈辱历史终于结束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三次背景介绍,对英国人来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兴亡之感,对中国人来说是当家作主的扬眉吐气。精确的数字表达了作者深眷的爱国之情。简洁的语言蕴涵深刻。
4、“雨”这一物象真的只是写实吗?
明确:“雨”成了新闻中的“草蛇灰线”,别具深意,对英国人来说是伤心的泪水,对中国人来说是幸福的甘霖。
5、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肯定不止两句,作者为什么只报道两句?
明确:这两句最能长中国人志气,扬中国国威,是抒发内心抑制不住的豪情的需要。
6、“日落仪式”为什么加引号?
明确:表面上写实,指傍晚,实质上更是象征,象征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凋落了。
7、赏析“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意蕴。
明确:
(1)大英帝国当年耀武扬威地从海上来,今天却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东方雄狮终于苏醒了,侵略者的梦想归零,中华民族终于再度进入了新时代;
(2)这种及其欢乐、自豪、鞭挞、自信的情感不是倾泻而出,而是含蓄典雅地表现,意味深长,既符合新闻客观报道的宗旨,又暗含了作者情感。
8、文中有多处“最后一次”,可谓多处回旋,分析其作用。
明确:
(1)本文从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开始写起,“最后一次”成了名副其实的关键词;
(2)全文不断强调“最后一次”,是作者喜悦、自豪之情不断绽放的表现,也是对殖民者撤离中国领土的不断鞭挞。
【课后作业】
必做:
1.完成同步练习。
2.写一篇新闻,报道校园秋季运动会。
【课后作业】
选做:
1.2019年香港出现暴动事件,有报道写道:显然,激进示威者不断升级暴力,一路向着恐怖主义的方向狂奔,暴徒针对警员的袭击愈来愈凶狠,除了使用砖块、大型弹叉、强力雷射笔(激光笔)之外,还向警员投掷汽油弹,令警员脚部二级烧伤;在社会上(逼)迫人罢工、罢课、罢市“三罢”,随意堵马路、堵铁路、堵隧道,绑架全港市民,令香港鸡犬不宁;针对香港经济命脉进行打击,连日来组织瘫痪香港机场行动,阻挠旅客登机,导致近千航班被迫取消,大量旅客滞留香港,损害民生和经济。中国政府为此在香港实施《国安法》。请思考香港当前形势和《国安法》的意义。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是“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均为“迅速而及时来自新闻事件发生地的现场报道,即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头”反映事实。就是作者要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前。
预习任务
1、查词典,积累文中重要词语。
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各段落的意思。
3、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
4、了解香港回归的前因后果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体特征,把握新闻的特点。
2.体会文中重要的时间、场景的转换,及其效果。
3.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文体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也叫消息,是指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2.新闻的结构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本、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3.新闻的要素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4.新闻的特点
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
【写作背景】
1、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
2、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
3、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4、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5、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6、1997年6月30日,英国政府正式将香港归还中国,举行郑重的结交仪式。
7、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
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正如作者所言,写英国撤离香港,既不能喧宾夺主,只写中方,又不能对英方痛骂一顿,讽刺挖苦,但又要写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在香港回归报道中,英方撤离报道难度最大。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英方撤离”这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厚重感。本课主要探讨本篇的篇性特征。
【语言文字建构】
1.字音字形。
紫荆花(jīng)
掩映(yǎn)
世人瞩目(zhǔ)
2.重点词语。
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
陈迹:过去的事情或者事物。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照、衬托。
【课文结构】
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课文探究】
1.
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标题,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
(1)不写与查尔斯王子或离任港督的告别,专写与极具代表性象征性的英国皇家游轮告别,更具有陌生化效果,也更能释放中国崛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2)与一艘游轮告别,令人联想到古代送别诗的含蓄意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物代人,抒情更为醇永,也更能开辟想象空间。不同的是,经典送别诗词体现的是依依惜别的深情,而与“不列颠尼亚”号告别传递的则是民族自强后的无边快意。
2、本文中,时间成了主角,何时降下港督旗帜,合适举行告别仪式等写得不厌其烦,这种描写是否类同于流水账风格?为什么?
明确:
(1)看似流水账式的忠实记录,实质上是不断渲染内心的激动、甜蜜和幸福。时间的不断被点击,对英国人来说是可谓是伤心疤痕的不断被揭开;对国人来说,则是一次次的幸福狂欢。
(2)但是,这种狂欢又是隐在的,是内心幸福潮汐的汹涌澎湃,典雅而艺术。(3)从4时30分的港督降旗到凌晨0点的易帜,犹如体育比赛倒计时,既紧张又亢奋,时间感与幸福感得到同步强化。
3、本文将历史背景与新闻事实结合起来写也是独到之处,找到文章中三处背景介绍,赏析其作用。
明确:
(1)对港督府的介绍:英国殖民者在中国领土上恣意妄为的侵略行为将一去不复返,港督府最终会成为历史陈迹。
(2)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156年前,英国占领香港,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而1997年7月1日,殖民者必须滚出中国,让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3)最后一段:香港归属英国殖民统治长达156年的屈辱历史终于结束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三次背景介绍,对英国人来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兴亡之感,对中国人来说是当家作主的扬眉吐气。精确的数字表达了作者深眷的爱国之情。简洁的语言蕴涵深刻。
4、“雨”这一物象真的只是写实吗?
明确:“雨”成了新闻中的“草蛇灰线”,别具深意,对英国人来说是伤心的泪水,对中国人来说是幸福的甘霖。
5、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肯定不止两句,作者为什么只报道两句?
明确:这两句最能长中国人志气,扬中国国威,是抒发内心抑制不住的豪情的需要。
6、“日落仪式”为什么加引号?
明确:表面上写实,指傍晚,实质上更是象征,象征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凋落了。
7、赏析“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意蕴。
明确:(1)大英帝国当年耀武扬威地从海上来,今天却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东方雄狮终于苏醒了,侵略者的梦想归零,中华民族终于再度进入了新时代;
(2)这种及其欢乐、自豪、鞭挞、自信的情感不是倾泻而出,而是含蓄典雅地表现,意味深长,既符合新闻客观报道的宗旨,又暗含了作者情感。
8、文中有多处“最后一次”,可谓多处回旋,分析其作用。
明确:(1)本文从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开始写起,“最后一次”成了名副其实的关键词;
(2)全文不断强调“最后一次”,是作者喜悦、自豪之情不断绽放的表现,也是对殖民者撤离中国领土的不断鞭挞。
【课后作业】
必做:
1.完成同步练习。
2.写一篇新闻,报道校园秋季运动会。
选做:
1.2019年香港出现暴动事件,有报道写道:显然,激进示威者不断升级暴力,一路向着恐怖主义的方向狂奔,暴徒针对警员的袭击愈来愈凶狠,除了使用砖块、大型弹叉、强力雷射笔(激光笔)之外,还向警员投掷汽油弹,令警员脚部二级烧伤;在社会上(逼)迫人罢工、罢课、罢市“三罢”,随意堵马路、堵铁路、堵隧道,绑架全港市民,令香港鸡犬不宁;针对香港经济命脉进行打击,连日来组织瘫痪香港机场行动,阻挠旅客登机,导致近千航班被迫取消,大量旅客滞留香港,损害民生和经济。中国政府为此在香港实施《国安法》。请思考香港当前形势和《国安法》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