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玲玲的画
教学目标
1.会认“玲、详”等15个生字;会写“画、幅”等10个字;会写“评奖、时间”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等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3.读懂爸爸说的话,并能联系生活体会“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4.积累喜欢的词句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等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读懂爸爸说的话,并能联系生活体会“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策略
识字写字
会认字,“玲、评、另、并、详、奖、脏”是后鼻音,“玲”在作为人名“玲玲”时,第二个字读轻声。“懒、肯”是前鼻音,“啪”是拟声词,“幅”读fú。“详”读本音时,“端详”指端庄安详;“详”读轻声时,“端详”指仔细地看,课文中应读轻声。识字时,应用偏旁和字义结合识字,如“玲、详、幅、评、奖、催、啪、脏、糟”,可用形声字构字特点归类识记,还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曹”加“米”合成“糟”;也可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洋”的“氵”换成“讠”就是“详”,“冷”的“冫”换成“王”就是“玲”;“奖”可用“拆分法”,拆成“丬、夕、大”识记;“催”左形右声,带“亻”的字大多和人有关,“崔”表示读音;“端详”和“糟”的意思不易理解,宜随文加以理解,如“端详”即为“仔细地看”,“糟”即为“坏”。“并、报、懒、肯”,宜根据会意字的特点来归类识记,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先借助拼音读一读,再观察字形编口诀、帮助记忆,如,“两人站立即为并”;也可通过组词、借助实物、联系生活理解意思,如“懒惰、偷懒”“肯定、不肯”“报纸、报刊”等。“另、及”宜根据熟字拆合法识记,“口”加“力”合成“另”,“极小”的“极”去掉木字旁就是“来不及”的“及”。
会写字,“及”是独体字,笔顺容易写错,强调起笔是“丿”,且撇、捺都要写得舒展。“拿、奖、另、并”是上下结构,“拿、奖”笔画较多,上下两个部件要写得扁一些。其中“拿”上下两部分要紧凑,“合”撇、捺向两边舒展。“奖”中一横要写长取斜势,撇、捺要舒展,稳稳托住上面的部分。“另、并”书写时应关注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占位,重心要稳。其中,“另”上一“口”要写扁,且内收。“评、幅、报、纸”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报”右半部分第一笔是横折钩,“纸”的右边是“氏”,不要多写一点。“画”是半包围结构,偏旁“凵”向下略收,最后一竖向下略微出头。
朗读指导
本课情节简单,主题明确。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好人物对话的部分,读出人物心情的变化。朗读第1~3自然段,要表现出玲玲为自己的作品而感到“得意”的心情。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回顾生活中令人“得意”的事情,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读出“得意”的语气。读第4~6自然段,要表现出事情突发后玲玲紧张而着急的情形,可以抓住“啪的一声”,体会事情发生得出人意料;抓住“伤心”一词,体会玲玲难过的心情;抓住“来不及”,让学生说说来不及的原因,可引导学生重读“弄脏”“来不及”,读出玲玲的着急。读第8自然段,要表现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第9自然段爸爸说的话,要读出爸爸看到玲玲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高兴心情。
宜采用分角色朗读,通过指名读、比赛读,在大量的朗读实践中积累分角色朗读的经验。文中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要通过范读、练读、赛读,读准停顿、读出重音,让别人听得明白。
阅读理解
在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着用“得意”“伤心”“满意”这三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画出玲玲情感变化的这三个词语,然后找一找、说一说玲玲为什么会得意、伤心又满意了呢?运用文中的语言或学生自己的语言把这条情感变化的主线串联起来,故事就完整、生动了。最后,可以通过讲一讲、比一比的方法,指导学生把故事内容说完整,通过语气的变化让故事更生动,以此训练学生讲故事的能力,体会主人公玲玲的情感变化。
本课理解的难点是爸爸说的富含哲理的话,可以让学生联系上文,找一找故事中的“坏事”和“好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聚焦到第8自然段中写到的“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一句。课文没有插图,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两幅画:一幅画着楼梯,楼梯上有污渍;一幅添上小狗,小狗趴在楼梯上。让学生通过前后两幅图画的比较,感受“更好”在哪里,从而理解“肯动脑筋”的好处。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拓展阅读主题类似的故事,进一步体会爸爸说的这句话的道理。
积累运用
朗读课文。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等关键词讲述故事。积累描写心情的词句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拓展阅读主题类似的故事,进一步谈谈对爸爸说的“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这句话的体会,丰富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
2.搜集和主题类似的故事。
学生准备:1.字卡。
2.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玲、详”等15个生字;会写“画、幅、评、奖”4个生字;会写“评奖、时间”2个词语。通过做动作、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端详、啪的一声”等词语的意思,拓展ABB式词语和拟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第1~4自然段。能借助文中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心情。
3.能用上“得意、伤心”等词语讲述课文第1~4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1 识字导入,认识人物
1.教师导入:学校要举行书画大奖赛了,有一位小姑娘要去参加,她的名字叫“玲玲”(板书:玲玲)。谁来亲切地叫她一声?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2.引导识字:玲。
“玲”字是形声字,后鼻音。
(1)换一换:“冷”的“冫”换成“王”就是“玲”。
(2)形声字构字特点渗透汉字文化:“王”表示珍贵美好的事物,“令”表示读音。
通常带有“王”字旁的字都和“美玉”有关。“玲玲”用来形容玉器碰击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作为人名“玲玲”时,第二个字应读轻声。
活动2 揭示课题,引发思考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玲玲参赛的这幅画有关(补充板书:玲玲的画),一起来读课题。
2.提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 谈话的形式,引起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过渡: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31页,先听老师读课文,再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听范读,边听边圈画标注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组内展示朗读,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2)汇报重点讨论的词语。(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解决难理解的词语。)
3.引导学生归类识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全班交流。
玲玲 得意 端详 一幅 评奖 催促 啪的一声 弄脏 伤心 报纸 另外 来不及 懒洋洋 满意 并且 糟糕 肯定
(重点指导:平舌音“催、脏、糟”,前鼻音“懒、肯”,后鼻音“玲、评、另、并、详、奖、脏”。)
(1)通过韵母区分认读7个后鼻音。
“玲、评、另、并”的韵母都是inɡ。“详、奖、脏”的韵母都是anɡ。“详”读本音时,“端详”指端庄安详;“详”读轻声时,“端详”指仔细地看,课文中应读轻声。
(2)根据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
“详、幅、评、奖、催、啪、脏、糟”8个字,可以引导学生用形声字构字特点归类识记。这些字大多为左右结构,教学时宜先找到其形旁;声旁从其读音,借助拼音读正确。
①认读“详、评、奖、催、脏、糟”。
换一换:“洋”换个“讠”就是“详”。组词:端详 详细 详略
加一加:“曹”加“米”合成“糟”。组词:糟糕 糟了 很糟
“糟”这个字的意思宜结合文中字词加以理解,“糟”即为“坏”。
拆一拆:“奖”可拆成“丬、夕、大”加以记忆。组词:奖品 奖励 评奖
“详、评”:带言字旁的字大多与“语言”有关。如:讨 论 说 话 讲 课 语
“脏”:带月字旁的字大多与身体各部分有关。如:脑 胳 膊 臂 膀 腿 脚 肝 胆 胃
“催”:带“亻”的字大多和人有关,“崔”表示读音。组词:催促 催动 催眠
②认识“啪、幅”。
“啪”拟声词:嗡 哗 哇 叽 噗 唰 轰 砰 当 汪
我会填。
◇妹妹早上醒来没看到妈妈,(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只听(砰)的一声,花瓶掉到地上摔碎了。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
“幅”是量词,读fú。巾字旁与纺织品有关。如:布 帘 帕 帽 帜 帆 帷 帐
(3)根据会意字的特点来归类识记。
①认读“拿、并”。
观察古文字:合手握持就是“拿”。两人站立即为“并”。
②认读“懒、肯、报、画”。“懒”和“肯”是前鼻音。
组词理解:懒惰 偷懒 肯定 不肯 报纸 报刊 图画 绘画
③懒洋洋(ABB式) 慢吞吞 急匆匆 气呼呼 美滋滋
(4)认读“另、及”。
加一加:“口”加“力”合成“另”。
减一减:“极小”的“极”去掉木字旁就是“来不及”的“及”。
根据语言实践体会字义,如“一个学生,另一个学生”“一本书,另一本书”“来不及的反义词就是来得及”。
(5)学习多音字:兴(xìnɡ xīnɡ) 脏(zānɡ zànɡ)
兴 脏
(6)理解词语。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满意 ①仔细地看。②端庄安详。
端详 ①指思考、记忆等能力。②指意识。
脑筋 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
①“端详”是仔细地看。近义词:打量。可以结合文中字词加以理解,通过模拟“端详”(仔细地看)的动作来体会,再让学生说说“端详”的意思。例句:端详了半天,他也没认出这个人是谁。
②“收拾”在本课中的意思是“整理;整顿”。“拾”在这里读轻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收拾房间、收拾书包、收拾教室等)来理解。例句:她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③“仔细”指细心。可以通过查字典来理解。例句:我做完作业,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
④“懒洋洋”状态词,没精打采的样子。形容一种身体和精神放松到极致的状态。延伸为安逸闲适,自由自在的意思。可以结合图片来理解。例句:春天来了,小刺猬懒洋洋地从洞里爬出来。
⑤“满意”的意思是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可以通过词语搭配来理解。如:满意地笑了、满意地点头、满意地回答、满意地微笑、满意地鼓掌等。
理解词语的方法:
①结合文中字词、模拟动作理解“端详”。
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收拾”。
③查字典理解“仔细”。
④结合图片理解“懒洋洋”。
⑤通过词语搭配理解“满意”。
设计意图 识字学词在遵循构字规律和词语特点的基础上,一定要关联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方法上的归类指导。要充分体现在课堂上学语言,在生活中用语言的大语文教学观。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点拨:
(1)“画”是半包围结构,“田”围绕中心点写得稍小一些,偏旁“凵”向下略收,最后一竖向下略微出头,包住“田”的一半。
(2)“幅”左窄右宽,右下“田”写得稍宽。
(3)“评”左窄右宽,右边的长横要穿插到左边偏旁中间。
(4)“奖”上下两个部分都要写得稍扁,“大”出头部分要稍短。
预设: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 生字的书写,尊重学生的认知,先观察、讨论,再补充、范写,接着描红、临帖,最后评价、指正。
活动2 再读课文,提取关键词感知内容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里有三个词语写出了玲玲的心情变化,你能找出来吗?(得意、伤心、满意)
预设:学生自主读课文并找出词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提问:谁能用几句话说说玲玲的心情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评、总结。
板块三 品读课文,了解事情起因
活动1 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心情
1.引导学生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得意”。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玲玲画得怎么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预设:玲玲画得非常好,从“得意”“端详”可以看出来玲玲对这幅画充满了信心,她完全沉醉在自己的画中了。
(2)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得意”的心情。
①联系生活体会“得意”。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做过的得意的事,试着用得意的语气读一读。学生练习朗读。
②学生做动作演示“端详”,理解“得意”。
提问:演示一下,玲玲“得意地端详”是什么样的动作,此时的她是什么样的心情?再读一读。
小结:仔细地看就是“端详”。学习“端详”这样的词时,我们可以用做一做、演一演的方法,更好地体会人物心情。
③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得意”。边读边想象:玲玲拿着这幅画去评奖,此时会想些什么?
预设:她可能会想:多好看的画呀,明天我的画一定会获奖的!
指导朗读:用得意、期待的心情去读这段话。
2.引导学生学习第2~4自然段,体会“伤心”。
(1)学生读文,感受人物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得意——伤心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爸爸的话要用疼爱的语气来读。
提问:从“得意”到“伤心”,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因为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画弄脏了,所以她伤心地哭了起来。
过渡:从文中的“又”能看出来玲玲这幅画画得很用心,画了很长时间,爸爸心疼玲玲,已经不止一次催玲玲快点儿睡觉了。谁来读读这段话。
朗读指导:爸爸的话要用疼爱的语气来读。
(2)深入读文,理解“伤心”。
过渡:然而,就在玲玲准备收拾画笔睡觉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
①提问:想象一下,此时的这幅画变脏了,会变成什么样子?( 弄脏的画)
②联系上下文,加深体会“伤心”。
过渡:同学们,玲玲的心情一落千丈,从“得意”变得“伤心”,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
◇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
读“啪”时要读得响而短。
③教师通过示范,指导学生朗读。
④教师追问:通过上下文的对比阅读,想象一下,玲玲此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预设:玲玲认为这幅画不能参赛了,慌了手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所以伤心地哭了。
小结: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进行阅读,就可以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活动2 抓住关键词讲故事的起因,复述课文第1~4自然段
引导学生用上“得意、伤心”,讲一讲故事的起因。
1.学生自由练讲。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按顺序复述,用上本节课学到的生字词。
设计意图 理解与读文紧密结合,在朗读中理解词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及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同时贯穿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渗透与教育。
板块四 朗读课文,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抄写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段。
2.借助“得意、伤心”等词语讲述第1~4自然段。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纸、报、另、及、拿、并”6个生字;会写“报纸、来不及”等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等关键词讲述课文内容。
3.读懂爸爸说的话,并能联系生活体会“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4.积累喜欢的词句段。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活动1 复习词语,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1.出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指名读,检查识记情况。
玲玲 得意 端详 一幅 评奖 催促 啪的一声 弄脏 伤心 报纸 另外 来不及 懒洋洋 满意 并且 糟糕 肯定
2.指名讲述第1~4自然段。
活动2 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玲玲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她的心情从得意变得很伤心。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她的心情又怎样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这个故事又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道理。
板块二 抓住心情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活动1 学习第5~8自然段,体会“满意”
1.学生读文,找到“满意”。
(1)学生自由读第5~8自然段,思考:玲玲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玲玲满意地笑了。
(2)区别“报”和“抱”。引导学生口头选字填空,再用两个字组词。
小明主动向老师(报)告了事件中的错误,老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表扬他能主动认错。
组词:报答 报刊 报道 抱歉 抱怨 怀抱
(3)提问:你知道“来不及”是什么意思吗?“及”在这里指赶上、达到。
我的画弄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指导学生读出“来不及”时的无奈和着急。
2.深入读文,理解“满意”。
(1)追问:从“得意地端详”到来不及时的“伤心”,再到“满意地笑了”,玲玲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再次读文,寻找答案。
(2)展开小组讨论,注意提醒学生合理控制发言时间。
(3)各小组总结意见,选取代表,准备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汇报。注意提醒学生要尊重不同的见解。
预设:玲玲画了一幅《我家的一角》参加评奖,她看着自己的作品,非常得意。可她不小心把画弄脏了,因为已经来不及重新画一张了,玲玲又着急又伤心地哭了起来。后来,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整张画看起来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
提问:玲玲最后能够满意地笑了,这要归功于两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预设:爸爸和玲玲。
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小结:“仔细地”说明爸爸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和认真的思考,最终给玲玲提出了一个合理可行的建议。
启发思考:如果你是玲玲,听了爸爸的话,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预设:我会动脑筋思考,弄脏的地方画点儿什么才能把它掩盖住,而且还不会影响到我家的一角这个主题呢?
(4)我们来看看玲玲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第8自然段)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
引导想象: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是什么样的?有了这只小花狗,这幅画有了什么变化?
预设: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正享受着主人的宠爱,幸福地趴在楼梯上休息。有了这只小花狗,让我家的一角显得更有生机,更加温馨有爱了。
小结:“想了想”说明小花狗是玲玲动脑筋思考后画出来的。“满意地笑了”说明玲玲补画小花狗后,觉得画面的效果比原来更好了。这里的“满意”有两层含义:玲玲不仅对自己画的画表示满意,更对自己能动脑筋想出绝妙的办法感到满意。
指导朗读:读出“满意”的心情。
活动2 学习第9自然段,感悟道理
1.过渡:有了爸爸的指导,玲玲豁然开朗,你们看,这是老师带来的两幅画(一幅画着楼梯,楼梯上有污渍;一幅添上了小花狗,小花狗趴在楼梯上),对照着读一读第9自然段。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
2.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预设:好多事情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能想到补救的办法。
点拨:是啊,只是小小的举动,就让画发生了变化,也让玲玲的心情改变了,她对爸爸的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爸爸的话。
3.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
启发联想:在爸爸的指点下,玲玲的画从“那么糟”变得令人满意。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想好了讲给大家听。
预设:
(1)我们家有一段暖气管露在外面很难看,我就用一串塑料花围上,结果变得漂亮多了。
(2)有一次我画画的时候,不小心把“心”的一点写得太长了,于是我就把“心”的一点改成了爱心的图形,结果得到了爸爸妈妈的称赞。
(3)记得一次新学期开学,老师发完新书,回到家我就开始包书皮,但写好“语文、数学”后,我发现有一个字写错了,正在发愁不知道怎么办好时,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姐姐送给我的米老鼠贴画,我立刻把贴画粘在写错的字上面,又重新写上了正确的字,结果看上去更美观了。
小结:是啊,通过相似的生活事例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爸爸说的话。生活中,我们不能悲观地把一些没做好的事看成坏事,因为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一定能想到补救的办法,那么坏事最终也能转化成好事。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为下面的具体学习打下基础。在深入体会“满意”和读懂爸爸说的话时,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并适当指导有感情朗读。训练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点拨:
(1)“纸”左窄右宽,第四笔平撇收笔于竖中线,第五笔竖提的竖段写在竖中线上,第六笔横起笔在中心点上,左低右高,最后一笔斜钩从第四笔平撇的中心点起笔。
(2)“报”左窄右宽,右边要先写横折钩,再写竖,横撇的起笔靠近中心点,收笔在竖画末端上一点。
(3)“另”上一“口”要写扁,且内收,“力”的横折钩在横中线下侧,长撇从“口”底部竖中线起笔。
(4)“及”是独体字,书写时强调起笔是“丿”,第二笔横折折撇一笔写成,且撇、捺都要写得舒展。
(5)“拿”上下两部分要紧凑,都要写得扁一些,“合”字撇、捺向两边舒展,“手”的第一笔撇写在横中线下侧。
(6)“并”点、撇分列在竖中线两侧,长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竖写得稍长一些。
板块三 整体回顾,升华感情
活动1 借助提示,讲故事
1.出示提示,学生练习讲故事。
提问: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们能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三个词语,讲讲《玲玲的画》这个故事吗?先运用老师给的提示自己练习说一说。
玲玲准备参加比赛,她画了一幅《我家的一角》,正在她( )时,这幅画( ),玲玲心里很( )。在爸爸的启发下,她( )。经过这么一改,玲玲( )地笑了。
2.指名讲述故事,适时评价。
活动2 借助词语,讲故事
1.借助词语,再练习讲故事。
(1)出示:“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语。
(2)提问:现在不借助提示,用上这三个词语,你还能讲述这个故事吗?
预设:学生先自己练习,同桌相互评议。再小组合作练习,班级内展示互评。重点关注是否讲清楚了事情的变化过程和玲玲的心情变化。
2.指名讲述故事,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 借助词语,讲述课文内容,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把书读厚”到“把书读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理解和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板块四 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活动1 拓展阅读,丰富积累
1.积累名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解释:这句话出自《老子》。倚:依靠。伏:隐藏。这句话的意思是:祸与福是互相依存的,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2.推荐阅读。
塞翁失马
靠近边塞一带的地方,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无缘无故地跑到胡人那里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恭喜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祸患呢?”家里又多了一匹好马,他的儿子很喜欢骑,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举兵袭扰,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边塞一带的壮年男子,绝大部分都战死了,唯独这个人的儿子因为瘸腿保全了性命。
【寓意】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变为好事。也形容天无绝人之路,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而在面对成功时,也要全面看待事物,持辩证的态度。
3.总结:同学们,今天的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们对知识的探究和问题的思考永远没有结束。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都要记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辩证地看待遇到的问题,努力地想办法解决问题,永远做一个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阳光少年。
设计意图 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到生活。让学生从中懂得乐观生活,遇事学会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2 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在积累本上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2.阅读上面的短文《塞翁失马》,回答问题。
(1)读一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个短文的内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