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小讲堂 共解其中味
开篇探密钥 红楼有大观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导读
教学目标
1.阅读《红楼梦》第一回,梳理人物关系、故事情节。
2.质疑提问,激发学生自主探密的兴趣和能力。
3.合作释疑,探究甄士隐、贾雨村与贾府命运的隐喻性、关联性,整体把握《红楼梦》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顽石历幻,木石前盟。
2.难点:甄士隐、贾雨村与贾府兴衰命运的关联及隐喻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情调查:
将《红楼梦》整本书通读完的同学有多少?为什么没有读完?
二、初读梳理
第一回中,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有哪些?
预设:
人物:顽石,一僧一道,神瑛侍者,绛珠仙子,甄士隐,甄英莲,封氏,封肃,贾雨村,娇杏。
情节:女娲补天,顽石历幻,木石前盟,僧度英莲,甄士隐接济贾雨村,贾雨村偶遇娇杏,贾雨村赶考,甄士隐女儿失踪,家遭火灾,投奔岳丈遇冷,道人度甄士隐,甄士隐出家,贾雨村做官。
三、细读质疑
阅读第一回,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
预设:
1.《红楼梦》书名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又叫《石头记》?
2.小说为什么从女娲补天说起?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3.贾宝玉、林黛玉的前世、今生是什么?什么是三生?为什么不紧接着写宝黛的爱情发展?
4.一僧一道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5.《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讲述贾府的悲欢离合,可小说第一回却为何要先写甄家的故事呢?
6.作者为什么要创作《红楼梦》?
7.《红楼梦》为什么不直接从“四大家族”写起?
8.小说主要的创作手法谐音、诗谶如何理解?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力。)
四、深读释疑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整合,集中解决学生提问较多的疑难问题。
1.《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讲述贾府的悲欢离合,可小说第一回却为何要先写甄士隐和贾雨村呢?他们的命运变化与贾府的故事有着怎样的关联?
备课参考资料:
第一回是要借甄家的小荣枯来写贾府的大荣枯。乡宦甄士隐本是当地望族,谁料,独生女英莲走失,偌大家产毁于一场大火,甄士隐最终得以彻悟,同疯道人而去。
甄士隐这一人物形象隐伏主人公贾宝玉,他们都不愿走仕途之路,遭遇一系列变故后都选择了出家。而“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的封氏在甄士隐出家之后只能与两个旧日的丫鬟“主仆三人,日夜作些针线发卖度日”,其性情、命运与宝钗紧密相连。
甄家荣枯的转折点是英莲被拐卖,而贾府荣枯的转折点是否也与贾府的某位女性有关?一般认为是元妃薨逝,也有人认为与王熙凤放债有关。女性命运变化发生的时间在元宵节,许多学者都认为,在时间的节点上,《红楼梦》中的元宵节和中秋节是两个最重要的节日,重大的事件都是通过这两个节日反映出来的。
《红楼梦》开篇告诉了我们,他创作的目的之一是为闺阁昭传,女性的命运走向是家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甄家的女儿叫甄英莲,谐音真应怜,是否预示了贾府众女儿命运的衰败?
这里女性的意义是双重性的,既反映了家族的衰败,同时又是女性本身命运的衰败。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甄家对于贾府是一种隐喻。
贾雨村因为甄士隐的接济顺利进京赶考,并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之路。贾雨村的仕途命运与甄士隐有着密切的关联,与贾府是否也会有着密切的关联?贾府衰落时贾雨村是报恩解救还是会落井下石? 第一回是否有暗示?
贾雨村偶遇娇杏,做官后立马纳她为妾,这样“偶因一着错”的爱情与宝黛日久生情的爱情有什么不一样?这条线索,在一定意义上显示的是不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的一个反讽?
(设计意图:重在引导学生读懂第一回并尝试勾连后面的情节和内容,初步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有人说,如果《红楼梦》没有第一回,仅把《红楼梦》读成“四大家族”的故事,似乎也无伤大雅。你认同吗?
第一回写了七大内容:作者的意向和书的要旨;女娲补天弃石,顽石遇见僧道;甄士隐白日做梦;宝黛三生情缘(木石前盟);甄士隐忽遇僧道;贾雨村偶遇娇杏、赴京赶考;甄士隐失女投靠岳丈遇冷出家。
作者将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女娲补天之石联系了起来;《石头记》由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带出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而宝、黛之间的所谓“风流孽缘”,则与绛珠仙草欲还神瑛侍者之泪大有干系。
第一回从神仙世界到现实世界,从远古到当世,作者将后文“情”的发展、家族命运的变化置于辽远而宏阔的时空背景之上。
我们该如何理解《红楼梦》的主旨意蕴?第一回叙述了《红楼梦》命名的五次变动:空空道人《石头记》——《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这五次变动,内容主题都有所变动。不同的书名,都有不同的指向,比如《金陵十二钗》着眼于女性的命运,而《风月宝鉴》则强调一种道德劝诫,至于《情僧录》则是一种宗教哲学的感悟。最终大家都用《红楼梦》,是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丰富的意蕴。不但“红楼”和“梦”之间有一定的张力, 而且就是“红楼”本身,也可作多义的理解。你可以认为这是“红楼富家女”的“红楼”,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佛教的寺庙,因为唐代以后,也有把佛教寺庙称为红楼的。这样的变动为读者解读《红楼梦》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路径。
开篇第一回至关重要,它不但预示了小说人物的命运发展,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全书的路径;不但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能起到确定基调并营造笼罩性氛围的作用。正是这“好便是了”的第一回,将我们首先置于 “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中;正是这“云山雾海神仙玄幻”的开头,使我们有了“岁月山河”之感。
(设计意图:此问题涵盖了学生提出的众多小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红楼梦》第一回在整本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深层次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