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八年级(上)同步课时作业训练(人教版)
1.4 测量平均速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2.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敏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敏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敏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敏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
B.小敏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敏的平均速度是8m/s
D.小敏的平均速度是8km/h
3.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4.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它在第一分钟内、第二分钟内、第三分钟内通过的路程都是300m.在这三分钟内该物体做的是 ( )
A.匀速直线运动 B.变速运动 C.变速直线运动 D.不能确定
5.小李在网络上观看“神州十一号”飞船发射视频,分别截取火箭发射后第6s末和第10s末的图片,如图甲和乙所示,他又上网查到运载“神州十一号”的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全长58m,则火箭发射第6s末至第10s末的平均速度最接近 ( )
A.22m/s B.14m/s C.10m/s D.5.8m/s
6.如图是小球水平向右运动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照片的一部分,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若AB段平均速度为v1、BC段平均速度为v2,由图可知小球在通过AC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A.比v1大 B.比v2小 C.比v1小但比v2大 D.时间未知,不能确定
7.把带有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等的时间滴一滴墨水。当小车向左做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滴,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设小车滴墨水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小车从图中第一滴墨水至最后一滴墨水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车的速度逐渐增大
B.小车的速度逐渐减小
C.小车的运动时间是8t
D.小车的速度时而变大,时而变小
8.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9.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0﹣2s内,小车是静止的
B.2﹣4s内,小车运动了2m
C.0﹣6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
D.0﹣6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10.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
A.两同学在t=15min时相遇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 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
11.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某次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对应的时刻,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false
B.小车沿斜面下滑过程中,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等于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
C.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这样可以延长小车下滑的时间,便于准确测量
D.在某次实验中,小组同学们发现小车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大于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因此得出平均速度与斜面倾斜度有关
12.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false、速度false与时间false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A.B.C.D.
13.在某一东西走向的平直的路段上,两辆小汽车进行实验测试如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 B.在30s﹣39s时间内,乙始终在甲的西侧
C.在30s﹣39s时间内,乙相对甲向西运动 D.在0s﹣10s时间内,乙相对甲向西运动
14.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
A.28.33米/秒 B.13.60米/秒 C.14.78米/秒 D.14.17米/秒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
15.为测自己的跑步速度,小明在一段长200m的平直道路起点开始计时,跑到终点停止计时,秒表示数如图所示。则小明跑完此段路程用时__________s,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16.如图所示是甲、乙在相隔相同时间内运动的不同位置,则______(选填“甲”或“乙”)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相邻间隔的时间为0.02 s,则该物体的速度为_____m/s.
17.安装斜面时,应使斜面保持较________的坡度,这样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较________,便于准确测量小车下滑的时间。(均填“大”或“小”)
18.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是做______(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 直线运动,从A点到E点共运动______cm的路程,小球从A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此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9.下图是成都—上海K1158/1155次列车的部分时刻表。由表中可以算出:成都到营山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达州至汉口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
20.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false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表。
(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车次
萍乡北开
南昌西到
运行距离
G1346
08:38
09:40
240km
G1692
08:49
10:05
240km
G1482
09:11
10:31
240km
21.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小明按如图完成了如下实验。
路段
距离/c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AB
40
2
______
BC
______
______
______
AC
90.0
3
______
(1)按照实验过程,请补全表格中的数据。由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______(选填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
(2)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3)斜面底部用金属片挡住,其设置的目的是______;
(4)斜面选择的坡度不能过大,以免______,也不能过小,以免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我们要找到这段时间内通的路程:s=45cm ,时间
t=14h35min05s-14h35min=5s
平均速度
false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解析】AB.小敏在整个百米比赛中是变速直线运动,在前50m不一定用了6.25s,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变化的,故A、B错误;
CD.小敏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因此路程是100m,所用时间是12.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
v=false=8m/s,
故C正确,D错误。
3.C
【解析】两人跑的总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公式false可知,两人平均速度相等,故选C.
4.D
【解析】虽然三个一分钟内通过的路程都为300m,但并不能说明一分钟的速度没有变化,所以不能确定物体所做的是什么运动, 故D符合题意.
5.A
【解析】由题知,火箭长58 m,将火箭的顶端与发射架的顶端相比较,火箭发射后第6秒和第10s末内通过的时间是4s,实际上升距离大约为1.5个火箭长度,即s=1.5×58m=87m,则平均速度v=false=false≈22m/s,故A正确,BCD错误.
6.C
【解析】由图可知,AB段大于BC段,而小球通过AB段和BC段的时间相等,所以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即v1>v2,即小球向右做减速运动,因此,小球在通过AC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介于v1和v2之间,也就是比v1小但比v2大。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7.B
【解析】由题知,纸带上任意相邻两个“滴痕”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A、B由图象中纸带上“滴痕”的轨迹可以发现,每个时间间隔(相同的时间)内小车的路程越来越小,所以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故B正确,A、D错误; C、小车运动的时间为(7-1)t=6t,故C错.
8.B
【解析】A.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所以图中AB段的路程为40.0cm,故A错误;
B.AC段的平均速度为
false
故B正确;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时间偏大,根据公式false得到速度偏小,故C错误;
D.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小车在B点瞬时速度为零,但小车从A点开始运动时到达B点具有一定初速度,所以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能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故D错误。
故选B。
9.C
【解析】A.由图像可知,在0~2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因此0﹣2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像可知,在2~4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的,故B错误;
CD.由图像可知,在6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则0﹣6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false
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0.D
【解析】A.由坐标轴可知,t=10min时,甲、乙对应位置相同,则甲、乙相遇,故A错误;
BC.由坐标可求,相遇之前甲、乙平均速度分别为
false
false
则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相遇后乙的速度为
false
则相遇后乙的速度为原来的2倍,故BC错误;
D.全过程甲、乙平均速度分别为
false
false
则全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两倍,故D正确。
故选D。
11.C
【解析】由图知路程
false,
时间
false,
平均速度
false,
故A项错误;
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
false;
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
false.
比较可知,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不等于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故B项错误.
C.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运动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的倾斜度应较小,不宜太大,故C项正确.
D.小车从斜面上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大.故小车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大于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不能得出平均速度与斜面倾斜度有关,故D项错误.
12.B
【解析】AB.由题意知甲乙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与乙的速度保持不变,在相等时间内,s甲C.因为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C错误;
D.速度和时间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故D错误.
13.C
【解析】由甲、乙两图知道,在相同的时间里,甲车运动的路程等于乙车路程,所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A正确;在30s---39s时间内,乙始终在甲的后面即西侧,故B正确;由图知道,乙做加速运动,在30s---39s时间内,乙车和甲车距离逐渐缩小,所以,乙相对甲向东运动,故C错误;在0s---10s时间内乙车和甲车的距离逐渐增大,乙相对甲向后即向西运动,故D正确,故符合题意的是C,故选C.
14.D
【解析】第一个三角形图案表示超声波从测速仪上发出,距离测速仪越来越远,所以图线斜向上,到汽车时,时间刚好是0.16s,然后再返回,波与测速仪的距离越来越近,故其图线斜向下,由此可计算出测速仪到汽车的距离为
s1=0.16s×340m/s
同理,第二个三角形可表示,测速仪到汽车的距离为
s2=0.12s×340m/s
故两次汽车前进了
Δs=s1-s2=0.16s×340m/s-0.12s×340m/s=13.6m
中间间隔的时间是从0.16s时刻到1.12s时刻,故时间为
Δt=1.12s-0.16s=0.96s
故汽车的速度为
v=false=14.17m/s
故选D。
15.40 5
【解析】[1]由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0.5min和1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1s,因此秒表读数为40s,因此小明跑完此段路程用时40s。
[2]平均速度为
false
16.甲 0.75
【解析】由图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物体的路程相等,因此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越来越大,则乙物体做加速运动;
由图示可知,甲物体第一张照片到最后一张照片间的距离s=6cm=0.06m,甲物体的运动时间v=0.02s×4=0.08s,甲物体的速度v=false=false=0.75m/s.
17.小小
【解析】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时,若斜面的坡度过大,则小车会运动过快,运动时间短,不易测量时间,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所以安装斜面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较小,便于准确测量小车下滑的时间。
18.加速 8.00 0.10
【解析】[1]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加速直线运动。
[2]小球从A点到E点的路程为
false
[3]小球从A点到E点的时间为
false
平均速度为
false
19.75.4 19.8
【解析】[1]成都到营山的路程
false
时间为
false
速度为
false
[2]达州到汉口的路程
false
时间为
false
速度为
false
20.(1)G1482;(2) 180km/h
【解析】(1)由图知
false,false
到达萍乡北站所需的时间为
false
他们false开车出发,到达萍乡北站的时间为false,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爷孙俩只能赶上G1482次车。
(2)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乘坐G1482到达南昌所用时间
false
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false
答:(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G1482次车;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180km/h。
21.0.200 50.0 1 0.500 0.300 越来越大 v=false 便于测量时间 小车运动时间太短,不好测量 小车静止不动
【解析】(1)[1]根据实验表格得:AB段的平均速度为
false
[2]BC段的距离为
false
[3]BC段运动时间为
false
[4]BC段的平均速度为
false
[5]AC段的平均速度为
false
[6]由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2)[7]该实验需要测出路程和时间,原理是false。
(3)[8]斜面底部用金属片挡住,小车运动到C点时,会停止并发出声音,便于测量时间,所以其设置的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
(4)[9][10]斜面选择的坡度不能过大,因为坡度过大时,小车运动过快,时间过短,所以时间不易测量;即以免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不好测量;也不能过小,过小时,小车可能静止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