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5 07:1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必修一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主要从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与老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四个部分来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的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它是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学情分析
通过第1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缘辽阔,由内向外影响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夏至西周时期奴隶国家政治、经济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但体制弊端也随着历史发展而凸显,这为理解春秋纷争和诸侯改革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能够运用地图概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状况,认识区域性统一的进步性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唯物史观与史料实证: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史料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概况诸子百家思想,并从生产力带来历史发展的角度认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老子、孔子、百家争鸣的意义。
难点:华夏认同问题
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编写好教案、课件。采用引导、提问、讲授等方法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第1课内容(第1课我们学习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主要有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分封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的等级制度,随着诸侯实力的增强,王室衰微,各诸侯最终走向对外兼并争霸的道路)。思考:列国指?列国纷争如何而来?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老师:列国主要指各诸侯国,纷争主要原因是王室衰微,自身实力增强有关,由于周厉王暴戾,被西北民族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后因《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春秋五霸”(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1.背景:
(1)王室衰微,分封宗法遭到破坏。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王势力的扩张。大的诸侯企图扩张势力,吞并小诸侯国。
2.特点:各诸侯竞相争霸。
由于各诸侯竞相争霸,形成了历史的春秋五霸。主要指?(学生阅读课本归纳,老师PPT展示图片。)
3.概况:
(1)第一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第二种说法: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老师:五霸说明原有的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天子失去威望,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实权,开始将诸侯国瓜分,由此进去战国兼并时代)
“战国七雄”(前475年~221年)
1.背景: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经过长期纷争,小诸侯国消失了。
2.概况:
思考:卿大夫瓜分诸侯国表现有哪些?
(1)“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春秋末期,晋国衰落,实权由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把持,以智家的势力最大。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灭了智家,晋被赵、韩、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成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2)“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
陈国田氏后代取代
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
齐王)的事件。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最终产生战国七雄。
老师:PPT展示战国七雄:齐楚燕秦赵魏韩。原来的几百诸侯经过长期兼并,大的兼并小的,诸侯国减少,留下来的诸侯国领土逐渐扩大,这样使得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外围的民族加强了交流和联系,产生华夏认同观念。然而诸侯纷争的根源是经济。
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有何发展?诸侯兼并的根源?(老师:PPT展示铁犁牛耕图片和材料)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1)农业:生产力提高
生产工具:石器、骨器、木器----铁器牛耕
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
耕作方式:集体耕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
水利设施:郑国渠、都江堰
(2)手工业:分工细密(官营、民营)
(3)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市井、商业都会繁荣。
各诸侯为加强实力,实现富国强兵不断进行变法,主要有管仲变法、申不害变法、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等,其中影响最大的秦国的商鞅变法。
(二)变法运动
探究:变法的原因及效果是什么?
1.
原因:
(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被破坏,土地私有制开始逐渐确立。
(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4)目的: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努力提高争霸实力。
2.主要:商鞅变法(356年)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变法内容
(1)内容:
政治: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社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2)效果:①深入人心,顺应了历史潮流;②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彻底的一次变法;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过渡:春秋时期经济和变法都有很大进步,而文化也日益繁荣,产生对中华文化影响极大的思想家。
三、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1.孔子生平: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开创私人讲学风气,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主要思想:
(1)核心: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2)政治: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3)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推动私学发展。
(4)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
(5)文化:整理《诗》《书》《礼》《易》《春秋》
3.历史地位:(1)变迁: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改造,汉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孔子学院在海外多地进行举办。
(二)、老聃与《道德经》
1.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2.主要思想:
(1)哲学:(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
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定天命论)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材料解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刚强。
(3)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老师材料解读:
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③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④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影响: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无为而治”的主张有消极影响。
过渡:孔子老子之后,战国思想极其丰富多彩,出现百家争鸣,原因?主要观点有哪些?
四、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派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现象。
背景:
(1)经济:铁、牛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分封、宗法、礼乐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治分裂,尚未统一,学术环境宽松。
(3)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崛起
(4)思想文化。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大批学士。
2、战国时期流派和主要核心观点
(1)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学说;民贵君轻;先义后利。荀子--人性恶;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先礼重法。
(2)道家:庄子--逍遥自在,齐物;无为而治。
(3)阴阳家-周衍--五行相生相胜。
(4)墨家:墨子:---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5)法家: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3.影响
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小结:看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齐楚燕秦赵魏韩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2.商鞅变法:原因和主要内容
三、孔子与老子
1.孔子生平和主要观点
2.老子生平和主要观点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背景:经济、政治、文化、阶级
2.内容:儒家、墨家、道家、兵家、阴阳家、法家
3影响
教学反思
整体来讲内容多,知识难以理解,故事性讲解占用大量时间,时间掌握不好。
1.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只学到孔子的思想;一个原因是对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评价用时过长;第二个原因,个人觉得新课程内容较多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中很难完成。
2.是否可以尝试运用学生自行阅读课文,设置问题回答的方式在课前把一些知识提前处理,在课堂中只探究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疑问点。
3.关于百家争鸣放在战国时期,我还是存在疑问,之前课本中一直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只放在战国时期,把孔子、老子思想单独处理,有些不顺畅。
4.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处于同一时期,如何整合把背景放在一起处理?
5.关于思想部分,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如果不用名言进行提炼核心思想,还有什么方法提炼核心思想?材料过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