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6 11:2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蘸水(zhàn)
阔绰(chuò)
颓唐(tuí)
不屑置辩(xiè)
B.拖欠(tuō)
名讳(huì)
笔砚(yàn)
战战兢兢(jǐnɡ)
C.蓦地(mù)
惋惜(wǎn)
夹袄(jiá)
下贱胚子(pēi)
D.魁梧(kuí)
盘桓(huán)
附和(hè)
呱呱坠地(ɡu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
A.旗帜
书籍
恐吓
异想天开
一气诃成
B.绯红
偷窃
锱铢
断壁残亘
无缘无故
C.惦记
娇惯
径自
无精打采
咬文嚼字
D.荣赝
腌臜
烦躁
影影绰绰
如坐针毡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很多人知道猎食野生动物是不正确的,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
B.疫情期间,各地白衣使者纷纷驰援武汉,不负众望,圆满完成抗疫任务。
C.科学家研究表明,过去的50年地球在持续变暖,全球变暖是不屑置辩的事实。
D.听到自己的谎言被专家当面揭穿,这个骗子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神色。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由于各地工厂纷纷复工,使得前期极度紧缺的口罩生产得以恢复,口罩也将正常销售了。
B.如果不开展网络教学,只是漫无目的地干等,广大初三学生的宝贵时光就要白白浪费掉。
C.各地确诊人数陆续出现零新增,相信不久后,就能等到远驰武汉的医务工作者胜利凯旋。
D.之所以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持续学习的内动力,网络教学可不背这个黑锅。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6.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变色龙》《蒲柳人家》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和我国的刘绍棠。
B.《溜索》一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以壁顶为观察点,不断变化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进行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C.《孔乙己》《社戏》和《藤野先生》里的“我”都是作者自己。
D.鲁迅的《孔乙己》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7.综合探究。(8分)
材料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大大超出预期,在青少年中尤其如此。“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一用来调侃“手机控”的段子,如今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都是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让人患上“社交病”,如:惧怕面对面沟通;不敢面对现实;在手机聊天、游戏中获取廉价且暂时的快乐。同时,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不少年轻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而没有时间学习,最终导致毁掉青春。
材料三:手机其实不是我们焦虑爆棚、毁掉青春的罪魁祸首,它只是为你的拖延症提供了一个暂时回避的理想出口。你不爱看书、不爱学习关手机什么事?毁掉你的是重度拖延与不自律。
材料四:有一群人,他们懂得将手机里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有用的信息在大脑里进行分类储存,并结合自己的想法思考,将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手机进行学习和娱乐。这类人往往拥有很强的自制力。
(1)以上材料针对什么问题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 
 ?
(2)你赞同上面的哪一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9分)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8.选文开头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5分)
答: 
?
9.语段中两次写到“笑”,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10.如何理解“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8分)
答: 
(二)
(21分)
拣 麦 穗
张 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
11.从文章第一段,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我”?(3分)
答: 
1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在“我知道,他真疼我呢”之后,“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情感变化。(2分)
依恋——(  )——期盼——(  )——怀念
13.简要概括卖灶糖老汉这个人物形象。(3分)
答: 
 ?
1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6分)
(1)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从描写角度)
答: 
 ?
(2)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从修辞角度)
答: 
 ?
15.文中两处提到一个小火柿子,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
16.请探究本文作者表现出的情感意蕴。(4分)
答: 
三、作文(40分)
17.阅读,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阅读,使人胸襟开阔,豁达大度;阅读,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在阅读中,我们会体验生活的乐趣;在阅读中,我们会拥有崭新的发现;在阅读中,我们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请以“阅读,让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
A.蘸水(zhàn)
阔绰(chuò)
颓唐(tuí)
不屑置辩(xiè)
B.拖欠(tuō)
名讳(huì)
笔砚(yàn)
战战兢兢(jǐnɡ)
C.蓦地(mù)
惋惜(wǎn)
夹袄(jiá)
下贱胚子(pēi)
D.魁梧(kuí)
盘桓(huán)
附和(hè)
呱呱坠地(ɡu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C )
A.旗帜
书籍
恐吓
异想天开
一气诃成
B.绯红
偷窃
锱铢
断壁残亘
无缘无故
C.惦记
娇惯
径自
无精打采
咬文嚼字
D.荣赝
腌臜
烦躁
影影绰绰
如坐针毡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C )
A.很多人知道猎食野生动物是不正确的,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
B.疫情期间,各地白衣使者纷纷驰援武汉,不负众望,圆满完成抗疫任务。
C.科学家研究表明,过去的50年地球在持续变暖,全球变暖是不屑置辩的事实。
D.听到自己的谎言被专家当面揭穿,这个骗子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神色。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B )
A.由于各地工厂纷纷复工,使得前期极度紧缺的口罩生产得以恢复,口罩也将正常销售了。
B.如果不开展网络教学,只是漫无目的地干等,广大初三学生的宝贵时光就要白白浪费掉。
C.各地确诊人数陆续出现零新增,相信不久后,就能等到远驰武汉的医务工作者胜利凯旋。
D.之所以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持续学习的内动力,网络教学可不背这个黑锅。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C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6.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C )
A.《变色龙》《蒲柳人家》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和我国的刘绍棠。
B.《溜索》一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以壁顶为观察点,不断变化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进行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C.《孔乙己》《社戏》和《藤野先生》里的“我”都是作者自己。
D.鲁迅的《孔乙己》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7.综合探究。(8分)
材料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大大超出预期,在青少年中尤其如此。“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一用来调侃“手机控”的段子,如今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都是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让人患上“社交病”,如:惧怕面对面沟通;不敢面对现实;在手机聊天、游戏中获取廉价且暂时的快乐。同时,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不少年轻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而没有时间学习,最终导致毁掉青春。
材料三:手机其实不是我们焦虑爆棚、毁掉青春的罪魁祸首,它只是为你的拖延症提供了一个暂时回避的理想出口。你不爱看书、不爱学习关手机什么事?毁掉你的是重度拖延与不自律。
材料四:有一群人,他们懂得将手机里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有用的信息在大脑里进行分类储存,并结合自己的想法思考,将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手机进行学习和娱乐。这类人往往拥有很强的自制力。
(1)以上材料针对什么问题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 材料针对手机的使用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手机的使用产生了很多“手机病”,毁掉了年轻人的青春;一种认为只要你自律,手机会成为你学习成长的利器。 ?
(2)你赞同上面的哪一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 我同意第二个观点。有害的不是手机,而是我们在使用手机时不能自律,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正确地面对这一问题,从自身出发,努力克服对手机的错误依赖,把它变成我们生活的帮手。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9分)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8.选文开头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5分)
答: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孔乙己的出场做铺垫。 ?
9.语段中两次写到“笑”,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刻地揭露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
10.如何理解“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8分)
答: “大约”表示大概,因为没有见到孔乙己,所以推测他大概死了。“的确”即实在,根据孔乙己最后的处境判断他一定死了。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又表明了孔乙己最终惨死的必然性,突出了他地位之低下和结局之凄惨。 ?
(二)
(21分)
拣 麦 穗
张 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
11.从文章第一段,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我”?(3分)
答: ①穷困。生活贫穷,小小年纪就要跟着姐姐拣麦穗。②幼小。人小篮子大,总是跌跤,拣不了多少。③天真可爱贪玩。看不到麦穗,总是被蚂蚱、蝴蝶吸引。 ?
1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在“我知道,他真疼我呢”之后,“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情感变化。(2分)
依恋——( 担心 )——期盼——( 伤心 )——怀念
13.简要概括卖灶糖老汉这个人物形象。(3分)
答: ①年老丑陋 ②慈祥乐观 ③内心纯朴善良 ④无私关爱他人(答出三点即可) ?
1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6分)
(1)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从描写角度)
答: 运用外貌与神态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苍老与内心的慈祥。 ?
(2)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从修辞角度)
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眉毛“拧成了疙瘩”,把皱巴的脸比成核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着急担心的情态。 ?
15.文中两处提到一个小火柿子,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①第一次出现,“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暗示“我”对老汉到来的期待。②第二次出现,得知老汉去世,以乐景写哀情,“喜盈盈”的小火柿子反衬“我”的悲伤。③“红得透亮”的、经风霜不落的小火柿子代表“我”和老汉之间纯净美好的感情。④小火柿子象征老汉饱经风霜、孤独寂寞的人生际遇。⑤“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喻示“我”和老汉共有的孤独感。 ?
16.请探究本文作者表现出的情感意蕴。(4分)
答: ①对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美好的感情的珍视;②对给了“我”温情与关爱的卖灶糖老汉的怀念;③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④对在贫穷和寂寞中形成的友情的珍视;⑤对不带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无私之爱的歌颂;⑥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答出四点即可) ?
三、作文(40分)
17.阅读,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阅读,使人胸襟开阔,豁达大度;阅读,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在阅读中,我们会体验生活的乐趣;在阅读中,我们会拥有崭新的发现;在阅读中,我们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请以“阅读,让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提示】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