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联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联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4 18:4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联读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必修下第五单元“抱负与使命”主题下的两篇演讲词,是有明确写作意图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尝试写作演讲稿,有助于提高学生有针对性地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两篇演讲词采用联读教学的形式,用3课时完成:第1课时,朗读演讲词,了解文体知识和作者生平;第2课时,学习演讲词说理严密、思想深刻、表达有感染力的特点,课后完成演讲稿的写作;第3课时,交流点评演讲稿。本设计为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梳理作品结构,分析作者严密的说理逻辑。
2.品读文中精彩语句,体会作者运用深邃的思想打动听众的演说特色。
3.对读两文,学习作者针对演讲场合安排内容、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制作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百科资料,了解了两位革命导师的人生经历和两人之间伟大的革命友谊,感受到了他们顺应历史潮流、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从实用性文体的角度来剖析两篇演讲词,了解它们的写作特色,相信你会在学习过程中印证已有认识,加深对两位伟人的了解。?
二、梳理、探究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作品严密的说理逻辑
(一)两文联读,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
1.小组合作,从两篇文章中摘取体现作者深刻思想的语句,并解说其内涵,制作马克思、恩格斯金句解读海报。
点拨:文中很多语句因为揭示了事物规律而富有哲理、思想深刻,有些语句包含了作者对时局的预判并且深刻有力。先找出这样的语句,再小组交流、研讨。
(各小组制作海报,然后展示。)
示例1: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解说:这里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无不包含矛盾,具有普遍意义。后文中作者用这一理论分析科学进步带来的尖锐矛盾,富含哲理,十分有说服力。
示例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解说:恩格斯在讲话中用“空白”做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它体现了恩格斯对时局的判断,是一种深刻的见解。(教师补充:马克思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来自内部的修正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的篡改与歪曲。印证了恩格斯的“空白说”,即马克思对于理论指导和革命指导的不可或缺性。)
2.演讲词一般以口语化为主,但是我们读到的这两篇演讲词语句深奥,表达也比较复杂,思考两位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问题1:马克思面对的听众是什么人,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明确:马克思面对的听众具备一定的思想基础和斗争经验,但是在革命失败后有犹豫和彷徨,所以马克思需要用自己发现的深刻的、不容辩驳的道理来阐述当前的问题,让听众接受和信服。
问题2:阅读下面的材料,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除了悲伤惋惜之外,还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他要对马克思的战友表达什么?
恩格斯在致左尔格的信中说道:“那些土名人和小天才(如果不说他们是骗子的话),现在可以为所欲为了。最后的胜利依然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迂回曲折的道路,暂时的和局部的迷误——虽然这也是难免的——
现在将会比以前多得多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5卷)
明确: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后的革命工作有很多的担忧,而马克思生前的好友、战友也有犹豫和迷茫。因此,恩格斯的讲话需要体现个人对马克思各类贡献的独到认识,奠定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重要地位,还要以深刻高远的见识去判断时局,提醒大家清醒而坚定地走下去。
(二)探究作品严密的说理逻辑。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2~7段,梳理恩格斯悼词的内容与结构。
明确:第2段总写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和历史科学的贡献,第3~6段写马克思对历史科学的贡献,第7段写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
2.关于马克思的两大贡献,文章第2段的总说和第3~7段的分说在顺序安排上不一致,恩格斯出错了吗?
点拨:梳理各段的中心句,抓住表明逻辑关系的词。
明确:后面各段的阐述和前面的概述并不矛盾。第2段先写无产阶级,后写历史科学,这个顺序说明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贡献是主要的。第6段开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和第7段开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同样说明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贡献。
小结:通过学习交流,我们可以体会到作品说理深刻、逻辑严密的特点。而这样的特点是由演讲背景以及听众的需求决定的,作者充分考虑到了这些要素,所以呈现出了精彩的演讲。?
三、探讨作者在内容安排、表情达意方面的特色及效果?
(一)结合下面的三则材料,思考作者在内容安排上的特色及效果。材料一:1848年革命发生于欧洲,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学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1848年第一场革命于1月在意大利西西里爆发,随后的法国二月革命更是将革命浪潮波及几乎全欧洲。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再度掀起高潮。无产阶级革命反抗专制制度取得一点成绩,打开一点缺口,比如工人争取普选权、十小时工作制法案等,为工人阶级争取了一点权益。1848年革命之后,工人阶级所有的党组织和党的机关报刊都被暴力的铁腕所摧毁。厄·琼斯在宪章运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创办《人民报》,成为宪章运动后期的著名领袖。《人民报》1852年5月8日创刊,第一号以惊人的速度销售一空。
材料二:1848年革命引发的蕴藏在社会上的强大力量,可以破坏欧洲社会体制。
材料三:就在15个月以前,我们中间大部分人曾聚集在这座坟墓周围,当时,这里将是一位高贵的崇高的妇女最后安息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掘开这座坟墓,把她丈夫的遗体放在里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初稿)?
问题1:《人民报》创刊纪念会的演讲为什么要先提1848年革命?它带来了怎样的效果?
点拨: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二,思考在场听众的身份以及1848年革命和创刊纪念会的关系。
明确:1848年革命波及了整个欧洲,在场的听众大都是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他们都对1848年革命记忆犹新,有的可能还参与其中。《人民报》是在革命失败后创刊的,办报的目的就是希望团结和组织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正义事业继续战斗。马克思从1848年革命说起,既能引起听众共鸣,又符合创刊纪念会这一特殊演讲场合,主题明确。
问题2:你认为文中恩格斯悼词的第一段和材料三在内容安排上哪一种更好?请阐释理由。
点拨:注意演讲的场合和目的。
明确:文中恩格斯悼词的第一段安排得更好。虽然去掉了对马克思夫人逝世的回顾,但使悼念马克思的演讲主题更加突出。
小结:通过品读分析,我们明确了演讲词要针对听众身份和演讲场合来安排内容,这样才能突出演讲的主题。
(二)研读语段,分析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及表达效果。
阅读两篇演讲词的第一段,举例说说在语言表达上它们有何共性,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点拨:可从修辞手法和用词方面考虑。
明确:①两文都使用了修辞手法提升了演讲效果。马克思的演讲使用了比喻修辞,比如用“汪洋大海”比喻“革命运动”,“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比喻“依然比较强大的统治势力”,说明无产阶级革命一旦发动起来,将会产生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从而彻底摧毁欧洲社会现有体制。这样的表达既生动又有鼓动性,能点燃听众的激情,引导听众进入演讲情境。
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的讳饰手法说出马克思逝世的事实,不渲染“哀痛”却不失哀痛,把握好了度。
②在用词方面,两文都通过精准用词,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马克思的演讲中用“微不足道”一词准确表达了1848年革命的局限性,同时制造了听众的心理落差,引发大家继续听的愿望。
恩格斯悼词中“两点三刻”用词具体、准确,这对于在场所有人都是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最”字准确表达了马克思去世给世界带来的巨大损失,向大家强调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突出贡献。“还”字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将两者的深厚战友情充分表现了出来。
小结:这节课,我们对两篇演讲词的特点做了具体的探究,并由此得知,演讲词要从听众的经历和切身感受出发,借助修辞手法和精准用词鼓舞或感染听众,从而增强表达的有效性。
四、布置作业
我校计划在五月份开展“弘扬伟人精神,抒发青年理想”的主题演讲创作活动。请以“致新时代青年”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提示:可从历史或当下的伟人、英雄身上汲取精神营养,明确写作对象和表达的观点,说理清晰,语言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