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1 为什么要证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1 为什么要证明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16 10:5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 为什么要证明 教学预案
一、目标设计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中对本节课的要求: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直觉误导).
2、教材分析
学生的直观能力是数学教学中要培养的一个方面,但如果学生仅有对图形的直观感受而不能进行推理、论证,有时是会产生错误的结论,本课时安排《为什么要证明》的教学是让学生的直观感受与实际结果之间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从而使学生对原有的直观感觉产生怀疑,从而确立对某一事物进行合理论证的必要性.
3、学情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在七、八年级上学生学习了很多几何知识,为今天的学习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生也经历了很多验证结论合理性的过程,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思维,合情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今天系统的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几何学习中,学生已经参与了对几何图形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猜测、归纳等活动,也经历了很多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活动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归纳、验证所得结论未必正确,让学生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重点)
2.能用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论证等方法简单地验证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难点)
三、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出来的数学结论不一定正确.
评价任务二:通过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论证可以证明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与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五个环节:问题引入——猜想验证——课堂小结——课堂检测——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问题引入(看图回答)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两图中的中间圆大小一样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生活中存在不一定是“眼见为实”,增强学生感性上的认知,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设计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圆的半径判断出两圆的大小关系.
第二环节:猜想验证(1.2 独立完成,3,4 小组合作,5 师生合作)
1.图 7-1 中两条线段长度相等吗?
2.图 7-2 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1.经测量线段a,b相等.
2.通过直尺比较,四边形的四条边都是直的,且长度相等,是正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图片发现直观感受有时与事实不符,眼睛再次欺骗我们,进一步明确:要说明一个结论是否正确,光靠实验、观察、归纳还是不够的,必须经过有根有据的推理才行.
设计评价:学生可以借助直尺判断两条线段长短关系,可以判断出图2中的四边形是否为正方形.
3.如图7-3,把地球看成一个球体,假如用一根比地球的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个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推理论证)
4.代数式的值都是质数吗?取n=0,1,2,3,4,5 试一试,代数式的值都是质数,于是得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的值都是质数?与同伴交流.(举出反例)
3.设赤道周长为c,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为:它们的间隙不仅能放进一个红枣,而且也能放进一个拳头.
4.
设计意图:3 是让学生体验到直觉与理论之间的冲突,知道推理论证是检验数学结论正确与否的一个方法,4是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由于不完全归纳而造成结论错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验证特例是判断一个结论错误的一个好方法.
设计评价:学生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间隙为16厘米,可以放下拳头. 学生能判断出n=11时,是一个合数.
5.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连接DE.DE与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请你先猜一猜,再设法检验你的猜想.
你能肯定你的结论对所有的△ABC都成立吗?与同伴进行交流.(推理证明)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测量可以发现DE=BC且∠ADE=∠ABC则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是后面要学习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设计评价:学生可以借助直尺和量角器得出线段间关系、以及角的关系,进而判断得出两条线段的关系.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正确,仅观察、猜想、实验还不够,必须经过一步一步,有根有据的证明.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记忆.
设计评价: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证明的必要性.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
1.如图中三条线段a、b、c,哪一条线段与线段d在同一直线上?请你先观察,再用直尺验证一下.
2.当n为正整数时,的值一定是质数吗?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争取达到堂堂清的学习效果.
设计评价:学生在两分钟内能正确完成这两道题,并能口述原因.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1.(必做)
课本习题 7.1 第 1、2、3
2.(选做)
如图,从点O出发作出四条射线OA、OB、OC、OD,已知 OA⊥OC,OB⊥OD.
(1)若∠BOC=30°,求∠AOB和∠COD的度数;
(2)若∠BOC=54°,求∠AOB和∠COD的度数;
(3)由(1)、(2)你发现了什么?
(4)你能肯定上述的发现吗?
3.阅读教材163页费马的失误,并撰写感想(数学兴趣小组完成)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上,融入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尊重学生的直观感觉,并从学生的直观感觉出发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严密性、逻辑证明等方面,不是一味地强调证明的必要性,而是通过几个事实的说明来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设计中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一个有趣的生活问题:“用一根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进行猜测,然后通过计算得出一个令人很意外的结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且使得学生有一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也要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切勿盲信于自己的直观感觉.
本节课通过事例让学生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论证等.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