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上学期《3.1 光世界巡行 》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判断下列哪一组都是光源( )
A.电池和荧火虫 B.电池和烛焰
C.荧火虫和月亮 D.荧火虫和烛焰
2.萤火虫、镜子、烛焰、月亮,其中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
A.萤火虫和镜子 B.镜子和烛焰
C.萤火虫和月亮 D.萤火虫和烛焰
3.少先队员们正在湖边进行篝火晚会以庆贺自己的节日,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照耀下,燃起了一堆篝火,少先队员们的目光中流露出莫大的喜悦。以下能称得上光源的是( )
A.少先队员们的目光 B.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C.湖面上映出的篝火 D.在湖边燃烧的篝火
4.夏日炎炎,人们总喜欢躲在大树的阴影下乘凉,树阴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漫反射
C.光的折射 D.平面镜成像
5.关于小孔成像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小孔成的像是正立的实像
C.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
D.小孔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6.小明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 )
A.是蜡烛的倒立的像
B.是三角形的光斑
C.是虚像
D.为了使半透明纸上的像更清晰,应该在较明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7.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倒影
C.手影游戏
D.树下阴影
8.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树荫下圆形光斑 B.海市蜃楼
C.露珠下的叶脉 D.水中“倒影”
9.在下列的一些生活场景中,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特点的是( )
A.在树阴下“躲太阳”
B.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
C.对着平面镜梳妆
D.站在岸边观赏水中的游鱼
10.在灯下放一物体就会出现影子,那么这个影子的大小取决于( )
A.灯的大小
B.物体大小
C.物体与灯的距离
D.物体大小、物体与灯的距离
11.晴天的时候,树荫下的地面上,会出现圆形的光斑,这圆形的光斑是( )
A.太阳的实像 B.太阳的影子
C.树叶的影子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2.植树时。要想判断这行树直不直,采用的方法是:人站在第一棵树前面,如果后面的树都被第一棵树挡住,说明这行树栽直了,其理由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现象
C.光的反射现象 D.光的漫反射现象
13.当太阳射向月亮的光被地球挡住时,地球上的人会观察到月食。设想一下:若干年后,我国的航天员成功登月,此时恰好在地球上出现月食现象,那么航天员会( )
A.观察到月食 B.观察到日食
C.同时观察到日食和月食 D.观察不到日食和月食
14.关于小孔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时,成的一定是虚像
B.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一定与小孔的形状相同
C.小孔成像时,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D.小孔成像时,成的一定是放大的实像
15.下列是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光现象:①日食和月食②水中到影③小孔成像④池底变浅⑤雨后彩虹⑥猴子捞月⑦笔在水中折射⑧射击瞄准。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①③⑧ B.①⑦⑧ C.③⑥⑦ D.①⑤⑧
16.如图所示,是发生日食的情况,月球把太阳遮住了一半,此时透过茂密的树叶,在树下地面上形成的亮斑是( )
A.月牙形的 B.圆形的 C.树叶形的 D.小孔的形状
17.学校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计时员为了计时准确些,总是( )
A.听枪声按秒表,因为耳朵的灵敏度比眼睛高
B.看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因为眼睛的灵敏度比耳朵高
C.听枪声和看白烟都可以,因为枪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看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因为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18.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 )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19.雷雨天,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A.打雷时,总是先发出闪电,而后发出雷声
B.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光速远大于声速
C.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光对人眼的刺激强烈,人耳反应迟钝
D.以上理由都不充分
20.描述宇宙天体间的距离,最常用的单位是( )
A.年 B.光年 C.纳米 D.千米
二.多选题(共2小题)
21.如下成语或谚语涉及到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的是( )
A.立竿见影 B.一叶障目
C.鱼翔浅底 D.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22.下列关于光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源能射出无数条光线
B.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C.光线就是很细的光束
D.光线是用来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
三.填空题(共3小题)
23.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它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 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关。
(2)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 ,像的大小 (以上两空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十五的夜晚,将小孔对准明月,测得月亮最大像的直径是9.1mm,已知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0000km.月球的直径约为 km。
24.小孔成像是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道理,光在真空的速度是 m/s.太阳光从太阳传到地球上,大约要用8min20s,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 m。
25.“立竿见影”这个成语表明光在空气中是 传播的。已知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45°,竿高2m,则竿在地面上的影长是 m。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6.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
(2)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五.解答题(共4小题)
27.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它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 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选填“有”或“无”)关。
(2)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 ,像的大小 (以上两空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8.某同学用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
(1)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 (填“正比”或“反比”)。
(2)该同学知道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他测出了光斑的直径为2.8cm,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3.0m,从书上查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1011m,由此可以估算出太阳的直径为 m。
29.百米赛跑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枪声之后再按秒表计时,会导致运动员的成绩变 (好/差).若记录的运动员成绩是12s,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约 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30.如图,在较黑暗的屋子里,把一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块半透明的塑料薄膜前面,在它们中间放一个钻有小孔的硬纸板。塑料薄膜上就会呈现出烛焰的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虚像”或“实像”),这个现象叫 ,此实验可以证明: 。若保持蜡烛和塑料薄膜的位置不动,把硬纸板向烛焰靠近,则烛焰的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沪粤版八年级上学期《3.1 光世界巡行 》2019年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D; 2.D; 3.D; 4.A; 5.A; 6.A; 7.B; 8.A; 9.A; 10.D; 11.A; 12.A; 13.B; 14.C; 15.A; 16.A; 17.D; 18.B; 19.B; 20.B;
二.多选题(共2小题)
21.ABD; 22.BD;
三.填空题(共3小题)
23.实;直线传播;无;不变;变小;3.458×103; 24.直线;3×108;1.5×1011; 25.直线;2;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6.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所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倒立;光的直线传播;
五.解答题(共4小题)
27.实;直线传播;无;不变;变小; 28.正比;1.4×109; 29.好;12.29; 30.倒立;实像;小孔成像;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