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A.工业发展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B.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C.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式,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高效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精耕细作
C.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现电气化
D.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广使化肥
3.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
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得益于铸铁进步
4.国家统计局《2020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辽宁省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67.8亿斤,为历史第三高水平,“中国碗,辽宁粮”表明粮食主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目前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下列属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利因素是
①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②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③工业化、城市化加速
④全球人口的大增长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5.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
6.“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
7.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使得其产品进入国内大部分城市。这体现出( )
A.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范围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
C.连锁经营是该类企业的最终出路
D.冷链物流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8.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据此可知( )
A.古典主义对人们影响深远
B.工业革命利于社会文化发展
C.自由主义使文化趋于活跃
D.城市化带来教育观念的转变
9.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它比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要严苛很多,如规定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贫民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而贫民习艺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英国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B.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经济衰退
C.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D.惩戒工人运动以维护民主政治
10.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由此可见,汉口镇
A.是各商业城市之首
B.城市布局严整有序
C.商帮活跃,贸易兴盛
D.是著名的手工业市镇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为了鲜荔枝运到长安,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维形,而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的荔枝运输队伍,也算得上世界上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催生冷链物流
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2.《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而西汉时,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薄田亩十石。材料说明
A.集体耕作方式得到推应
B.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D.铁犁牛耕己普及至全国
3.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
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4.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
A.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
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5.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据此可知
A.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B.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
C.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
D.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国家重视
6.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制作的,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机械类型
世界
亚洲
中国
拖拉机
19.1
13.9
5.4
收割机
3.1
3.8
0.9
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认识不足
7.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全潜式养殖网箱“深蓝一号”从海底渐渐浮上水面,捕出的三文鱼通过养殖工船转运到近岸海洋牧场进行验收。这反映了我国
( )
A.海洋捕捞的机械化
B.水产养殖的集约化
C.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D.牧业生产的大型化
8.1820年,生活在伦敦的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这一记录旨在说明
A.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B.消除饥饿是各国重要职责
C.工业革命必然会造成食品污染
D.农业现代化丰富食物供应
9.下图农业设备变迁说明(
)
A.农具的牵引动力革新
B.耕作方式逐步集体化
C.设施农业获得了大发展
D.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10.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
)
A.产业化
B.智能化
C.无人化
D.工业化
1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与农业总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1%。发展中国家粮食与农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率有所提高,由70年代的年均增长3%增加到3.3%。中国的增长率为4.4%。造成中国粮食增长率提高的原因有(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
③“人民公社”体制的打破
④农业机械化在全国的普及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201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2010年FAO食品价格指数已超越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一年内的涨幅达到25%。其中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以上信息最能说明(
)
A.两极格局导致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
C.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
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
13.我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①政策支持②制度创新③农业科技进步④国际粮价的低廉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约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
A.集体化道路推动了农业机械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一定局限
C.苏联模式使重工业飞速发展
D.新经济政策推动农业大规模发展
15.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
A.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90岁高龄的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当代神农。他在水稻研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树立了丰碑,这反映出(
)
A.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首要问题
B.科技进步助推了世界和平
C.世界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D.政府支持是科研的重要推动力
2.杂交玉米一方面可以生产出不同品质和用途的玉米,如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等;另一方面,可提高作物的抗性(抗病、抗旱、抗虫、抗倒伏等),改良果穗、株型、密植等,从而显著增加产量。这种玉米的发明者是
A.玛雅人
B.欧洲殖民者
C.美国人
D.墨西哥人
3.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D.使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4.从耒耜、耧车、曲辕犁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耕作工具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可以
A.解决饥饿问题
B.改善饮食结构
C.丰富食品供应
D.保障食品供给
5.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达3000多万,为解决上述问题,国际社会成立了
A.非洲国家联盟
B.阿拉伯国家联盟
C.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D.中非合作论坛
6.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就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农业机械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A.以大型机械为主
B.以中型机械为主
C.以小型机械为主
D.大小型的相结合
7.新冠疫情爆发后,为解决学生不能到校上课的困难,贵州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空中黔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做到了“停课不停学”。这种网络教学方式的成功运用反映了
A.网络教学取代了传统的教学
B.传统的教学方式毫无优势可言
C.互联网成为唯一的学习媒介
D.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
8.下图反映了英国近代不同时期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改变了英国的人口结构
B.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C.增加了英国工人的收入
D.提高了英国的社会生产力
9.《后汉书·王景传》载,安徽庐江“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调任庐江太守后,“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此事说明
A.铁犁使用始于汉代
B.犁耕促进农业发展
C.精耕细作得到推广
D.畜力应用成为共识
10.为了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
A.扩大耕地面积
B.提高粮食产量
C.发展生态农业
D.增加化肥使用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椒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料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弄访个,让各地存是额定来谷。康瘫乾时期,包谷、番萧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根。康麻花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二
15世纪英国盛行的圈地运动,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1842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过磷酸盐化肥的工厂。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
——摘编自王荣生《近代欧美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欧美各国农业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品问题爆发期(食品黑暗期)是指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引发社会特别是新闻舆论的极大关注,社会民众广泛性缺乏食品安全感的特定历史时期。食品问题爆发期的出现和存续,依据不同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先后、快慢而不同。……所持续的时间大致在50-70年。英国的食品黑暗期为1820-1890年,前后历经70年;而美国的食品黑暗期,如果以1850年纽约“泔水奶”为起算点的话,至1906年首部食品安全法案颁布,历经50余年,若以1938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为终点的话,则前后经历了近90年。
——摘编自孙文《食品安全问题的历史分析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
目前在日本,食品安全管理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与食品有关的法律多达13个。自199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10多次修改。2003年,日本对《食品卫生法》等法律从立法宗旨到实施内容都做了较大的调整。修改后的《食品卫生法》将立法宗旨从“确保公众卫生”向“保护国民健康”转变,即:将以往“社会防护”的概念向以个人为关注点的“国民健康保护”的方向转变。该法除明确政府部门责任义务外,还重点规定了食品业者的责任,将保证食品原料安全、实施自主检查、建立食品生产记录等义务化。
——摘自杨蕾《揭秘日本的食品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食品问题爆发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特点。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英语则成为其统治语言。欧洲和亚洲都有人担心,因特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朝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在那些有机会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一种数字分隔出现在各国内和全世界富国和穷国之间。
——〔美〕帕尔默著,何兆武等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技术突破,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信息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第一单元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A.工业发展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B.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C.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答案】C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式,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高效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精耕细作
C.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现电气化
D.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广使化肥
【答案】B
3.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
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得益于铸铁进步
【答案】B
4.国家统计局《2020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辽宁省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67.8亿斤,为历史第三高水平,“中国碗,辽宁粮”表明粮食主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目前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下列属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利因素是
①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②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③工业化、城市化加速
④全球人口的大增长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答案】D
5.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
【答案】B
6.“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
【答案】C
7.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使得其产品进入国内大部分城市。这体现出( )
A.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范围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
C.连锁经营是该类企业的最终出路
D.冷链物流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答案】B
8.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据此可知( )
A.古典主义对人们影响深远
B.工业革命利于社会文化发展
C.自由主义使文化趋于活跃
D.城市化带来教育观念的转变
【答案】B
9.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它比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要严苛很多,如规定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贫民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而贫民习艺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英国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B.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经济衰退
C.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D.惩戒工人运动以维护民主政治
【答案】C
10.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由此可见,汉口镇
A.是各商业城市之首
B.城市布局严整有序
C.商帮活跃,贸易兴盛
D.是著名的手工业市镇
【答案】C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为了鲜荔枝运到长安,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维形,而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的荔枝运输队伍,也算得上世界上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催生冷链物流
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答案】B
2.《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而西汉时,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薄田亩十石。材料说明
A.集体耕作方式得到推应
B.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D.铁犁牛耕己普及至全国
【答案】C
3.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
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答案】B
4.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
A.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
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答案】D
5.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据此可知
A.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B.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
C.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
D.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国家重视
【答案】A
6.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制作的,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机械类型
世界
亚洲
中国
拖拉机
19.1
13.9
5.4
收割机
3.1
3.8
0.9
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认识不足
【答案】B
7.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全潜式养殖网箱“深蓝一号”从海底渐渐浮上水面,捕出的三文鱼通过养殖工船转运到近岸海洋牧场进行验收。这反映了我国
( )
A.海洋捕捞的机械化
B.水产养殖的集约化
C.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D.牧业生产的大型化
【答案】B
8.1820年,生活在伦敦的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这一记录旨在说明
A.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B.消除饥饿是各国重要职责
C.工业革命必然会造成食品污染
D.农业现代化丰富食物供应
【答案】A
9.下图农业设备变迁说明(
)
A.农具的牵引动力革新
B.耕作方式逐步集体化
C.设施农业获得了大发展
D.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答案】A
10.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
)
A.产业化
B.智能化
C.无人化
D.工业化
【答案】B
1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与农业总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1%。发展中国家粮食与农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率有所提高,由70年代的年均增长3%增加到3.3%。中国的增长率为4.4%。造成中国粮食增长率提高的原因有(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
③“人民公社”体制的打破
④农业机械化在全国的普及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12.201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2010年FAO食品价格指数已超越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一年内的涨幅达到25%。其中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以上信息最能说明(
)
A.两极格局导致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
C.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
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
【答案】D
13.我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①政策支持②制度创新③农业科技进步④国际粮价的低廉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14.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约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
A.集体化道路推动了农业机械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一定局限
C.苏联模式使重工业飞速发展
D.新经济政策推动农业大规模发展
【答案】A
15.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
A.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
【答案】C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90岁高龄的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当代神农。他在水稻研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树立了丰碑,这反映出(
)
A.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首要问题
B.科技进步助推了世界和平
C.世界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D.政府支持是科研的重要推动力
【答案】B
2.杂交玉米一方面可以生产出不同品质和用途的玉米,如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等;另一方面,可提高作物的抗性(抗病、抗旱、抗虫、抗倒伏等),改良果穗、株型、密植等,从而显著增加产量。这种玉米的发明者是
A.玛雅人
B.欧洲殖民者
C.美国人
D.墨西哥人
【答案】C
3.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D.使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答案】A
4.从耒耜、耧车、曲辕犁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耕作工具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可以
A.解决饥饿问题
B.改善饮食结构
C.丰富食品供应
D.保障食品供给
【答案】D
5.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达3000多万,为解决上述问题,国际社会成立了
A.非洲国家联盟
B.阿拉伯国家联盟
C.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D.中非合作论坛
【答案】C
6.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就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农业机械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A.以大型机械为主
B.以中型机械为主
C.以小型机械为主
D.大小型的相结合
【答案】A
7.新冠疫情爆发后,为解决学生不能到校上课的困难,贵州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空中黔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做到了“停课不停学”。这种网络教学方式的成功运用反映了
A.网络教学取代了传统的教学
B.传统的教学方式毫无优势可言
C.互联网成为唯一的学习媒介
D.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
【答案】D
8.下图反映了英国近代不同时期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改变了英国的人口结构
B.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C.增加了英国工人的收入
D.提高了英国的社会生产力
【答案】D
9.《后汉书·王景传》载,安徽庐江“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调任庐江太守后,“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此事说明
A.铁犁使用始于汉代
B.犁耕促进农业发展
C.精耕细作得到推广
D.畜力应用成为共识
【答案】B
10.为了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
A.扩大耕地面积
B.提高粮食产量
C.发展生态农业
D.增加化肥使用
【答案】C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椒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料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弄访个,让各地存是额定来谷。康瘫乾时期,包谷、番萧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根。康麻花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二
15世纪英国盛行的圈地运动,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1842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过磷酸盐化肥的工厂。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
——摘编自王荣生《近代欧美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欧美各国农业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答案】(1)措施:开荒垦辟,增加产量;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
意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造就了农耕经济繁荣;缓解了粮食危机;调整经济结构,加速了农业的商品化。
(2)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后.代议制的确立;圈地运动及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机械化。特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大规模经营;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的进步。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品问题爆发期(食品黑暗期)是指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引发社会特别是新闻舆论的极大关注,社会民众广泛性缺乏食品安全感的特定历史时期。食品问题爆发期的出现和存续,依据不同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先后、快慢而不同。……所持续的时间大致在50-70年。英国的食品黑暗期为1820-1890年,前后历经70年;而美国的食品黑暗期,如果以1850年纽约“泔水奶”为起算点的话,至1906年首部食品安全法案颁布,历经50余年,若以1938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为终点的话,则前后经历了近90年。
——摘编自孙文《食品安全问题的历史分析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
目前在日本,食品安全管理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与食品有关的法律多达13个。自199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10多次修改。2003年,日本对《食品卫生法》等法律从立法宗旨到实施内容都做了较大的调整。修改后的《食品卫生法》将立法宗旨从“确保公众卫生”向“保护国民健康”转变,即:将以往“社会防护”的概念向以个人为关注点的“国民健康保护”的方向转变。该法除明确政府部门责任义务外,还重点规定了食品业者的责任,将保证食品原料安全、实施自主检查、建立食品生产记录等义务化。
——摘自杨蕾《揭秘日本的食品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食品问题爆发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特点。
【答案】(1)特点: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社会舆论极大关注;民众广泛缺乏食品安全感;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持续时间较长。
(2)特点: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完备;发布专门的食品卫生法;与时俱进;更加关注个人健康;明确责任义务划分;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问题。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英语则成为其统治语言。欧洲和亚洲都有人担心,因特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朝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在那些有机会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一种数字分隔出现在各国内和全世界富国和穷国之间。
——〔美〕帕尔默著,何兆武等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技术突破,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信息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延长食物保质期;便于食品的运输;丰富人民的生活;但也会出现食物的生物安全问题。
(2)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出现“美国化”倾向,并导致世界各国和各国内部的贫富差距扩大。
(3)科技进步不仅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也改变世界格局,其影响是全方位的;科技进步不仅给人类带来更加便利的美好生活,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