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一只只银燕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现代人来说,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这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了。”材料中的交通工具发明于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答案】C
2.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
B.珍妮纺纱机出现
C.机器生产从纺织扩展到采煤、冶金
D.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答案】B
3.促使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直接动因是
A.海外市场对商品的强烈需求
B.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C.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动力总是得到彻底解决
D.新航路的成功开辟
【答案】A
4.在19世纪的英国,人们普遍认为那些在工业革命中发家致富的工业家们大多数是“自我塑造之人”。据学者统计发现,资本家的出身大多是中等阶层或者至少是下层社会的中层,但也有部分工匠经过努力最终转化为资本家。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A.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掩盖了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C.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
D.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答案】A
5.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革命的最根本动因是
A.市场的不断扩大
B.工场手工业的落后
C.蒸汽机的发明
D.机器的广泛使用
【答案】A
6.马克思曾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段话表明
A.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成功改良
B.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蒸汽的使用
C.市场需求的扩大,引发了工业革命
D.工场手工业从来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答案】C
7.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近现代英国乡村经历了兴旺发展、持续衰落、逐渐恢复的历史过程。其“持续衰落”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殖民扩张
D.政府强有力的政策
【答案】B
8.19世纪,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
B.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优势
C.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
D.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
【答案】A
9.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B.《论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C.《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D.《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对人类的影响》
【答案】C
10.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平均寿命只有17岁。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材料旨在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背景
B.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
C.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D.社会发展呈现衰退迹象
【答案】C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有学者指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旧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日渐解体,家庭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相分离。这一过程是痛苦的,……在此痛苦之上,废墟之上,盛开了花朵。”以下哪些体现材料中的“盛开了花朵”
①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③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④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海关,增开通商口岸,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2.1882年,永昌机器厂在上海成立,该厂仿造意大利式的缫丝车及丝厂用的小马力蒸汽机,产品畅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最高年产量近千台。材料可用来说明
A.洋务运动深入学习西方的技术
B.洋务运动的对外抵制作用
C.近代企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D.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
【答案】D
3.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
B.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答案】C
4.如表英国棉纺织厂工人性别、年龄分类比例表。该表信息可以说明,当时英国
童工
成年工
女
男
1838年
41.3%
33.2%
25.5%
1847年
35.4%
37.4%
27.2%
1850年
15.7%
55.3%
29.0%
1856年
16.6%
55.9%
27.5%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棉纺织业持续高速发展
C.资本家的贪婪和冷酷
D.儿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答案】C
5.1837年查尔斯·狄更斯出版了早期的经典小说《雾都孤儿》,以一个济贫院孤儿的成长为题材,生动地描述了进入济贫院的穷人被要求承担着繁重的劳动的情形,因此济贫院的救援声名狼藉,许多穷人宁死也不寻求公共援助,这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
A.工业化进程中社会问题
B.忽视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C.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倒退
D.垄断资本主义残酷剥削
【答案】A
6.1903年,张謇参观大阪博览会。中国置办物品前来参展的仅有湖南、湖北等六省,且展品多为古董,如“鄂品有汉瓦当、唐经幢”等,张謇对此颇为不满;“复至博览会观(日本)工业馆,织业最良,制箴最精,箴即华人所谓题”。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中国启动工业化迫在眉睫
B.民族工业春天即将到来
C.中日经济存在着巨大差距
D.中国政府不谙熟博览会
【答案】D
7.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
C.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D.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答案】D
8.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大雾导致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影响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C.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
D.汽车尾气的污染
【答案】A
9.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工会鼓励工人加入行会互助组织。俾斯麦及时调整策略,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由此可知
A.工人阶级力量已有彻底性改变
B.资本主义社会面临衰退的风险
C.马克思主义已取得实践的成功
D.行会的发展迫使政府调整政策
【答案】D
10.19世纪末期,英国的家庭人数开始减少。这种趋势先在上层社会和自由职业中开始,不久影响到其他中产阶级,后来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中一度出现了节育浪潮。这反映了(
)
A.人们的生育观念得到修正
B.工人尽快脱贫的愿望
C.社会阶级间的价值观趋同
D.英国国内竞争日趋激烈
【答案】D
11.有学者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大科学家大多是业余人士,“例如1700-1800年的100多位英国杰出科学家中,以医生、技师、牧师为其生业的占到了45%”。这一现象反映出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
B.英国社会科学氛围较为浓厚
C.市场的扩张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化
D.英国工业革命以科学为先导
【答案】B
12.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以英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促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C.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D.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答案】C
13.1908年,福特T型车面世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每辆价格降至35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导致福特T型车价格下降的原因是
A.资本家的购买力降低了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
D.苏联汽车工业的竞争
【答案】C
14.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答案】C
15.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隆机器厂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1928年,该厂开始大量制造织布机;到1937年时,大隆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已经令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极为注意”,“诚不料中国之大隆厂,竞有如是之优良出品也”。材料表明
A.中国的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B.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
C.国民政府保护民族机器制造业
D.中国近代机器生产得到发展
【答案】D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如果说以前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地干出来的封建罪恶虽然没有消灭,但18世纪的法国终究已经暂时被迫收敛了,那么,以前只是暗中偷着干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更加猖獗了。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忌妒。”其意在说明
A.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达成妥协
B.民主共和制政体阻碍社会进步
C.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不切实际
D.早期工业社会的弊病日益显露
【答案】D
2.19世纪中期,在《谷物法》存废争执最激烈的时候,英国首相皮尔说:“铁、煤和制造业的资源给予我们在巨大的工业竞争中超越每一个对手的有利条件······我们位于那些因自由交换产品而获利的国家之首,这个国家能从竞争中退缩吗?这个国家能在禁闭的病态的环境中繁荣吗?”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重商主义政策盛行
B.经济发展推动政策调整
C.新旧势力矛盾重重
D.与列强间殖民争夺激烈
【答案】B
3.19世纪30年代,英国医学检查委员会描述“5岁的孩子被派去一天工作13小时,通常9岁、10岁和11岁的孩子被指派工作14和15小时”。这种现象(
)
A.推动空想社会主义理念的萌发
B.是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必然
C.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事实依据
D.表明英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危机
【答案】C
4.1802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规定∶“任何印花织品如不是在不列颠制造的话,都不得在王国范围内被任何人使用。”这一规定表明,此时英国
A.注重保护新兴棉纺织业
B.开始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C.加紧了对海外市场拓展
D.极力维护世界工厂地位
【答案】A
5.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18个邦国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并制定了统一的税制。1846年,关税同盟各邦已建成313家纺织厂,采矿业和冶金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由此可推知,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A.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B.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
C.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
D.引领了自由主义潮流
【答案】C
6.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缓解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A.极大改变了女性的生活
B.使得传统家庭日益稳固
C.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答案】A
7.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出现了农业的彻底革命。英国乡村里的许多人变成雇佣劳动者,哪里有工作或工资较高,他们便往哪里去,他们随时可以找到工作。材料反映了(
)
A.君主立宪制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B.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C.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村面貌
D.欧洲以外的地区尚不具工业革命条件
【答案】B
8.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答案】D
9.法国人孟克列钦认为,财富就是货币,就是金银,而商品流通则是获得金银的最重要的方法,对外贸易是一国财富增殖的源泉;英国人大卫·李嘉图认为自由贸易才能发展英国工业,从而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两位学者
A.在经济上都认同自由放任主义
B.都深受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影响
C.对获得财富渠道认识完全不同
D.对财富认识基于不同历史时期
【答案】D
10.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
A.民主代议制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
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答案】D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摘编自《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2.5%
48.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说明“荷兰和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近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
【答案】(1)原因:对黄金的追求。
影响: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含义:西、葡掠夺的贵重金属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
(2)原因: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或工业革命后大大加快);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的推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江南官营织机有3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和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家就有“织帛工及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
材料二
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エ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奥德诺与库伯联合エ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菜特的克罗坍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エ人。19世纪初一家エ厂規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エ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表现:出现专门的丝织业市镇;私营丝织业规模远超官营;采用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原因:赋役制度改革;商品经济活跃。
(2)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劳动力高度集中;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影响: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大量エ业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激化了阶级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3.城市河道治理
材料一
宋朝开封、临安水系通达,居民不计其数的生活垃圾,纺织业、印刷业等手工业废水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政府一方面差雇人力定期开凿修整河道,另一方面颁布法令,禁止居民随意倾倒垃圾。在增强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将河道治理效果与官员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宋仁宗年间,先后设河渠司、都水监掌管水政,保证河道管理的有序进行。发明埽和浚川杷等最具特色的河道治理工具,并通过河道堤岸种植林木,固堤护堤、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来进行河道治理。
——摘编自王战扬《宋代河道管理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河是一个开放的下水道汇聚处,各种生活与工业污水无序排入,对伦敦公共卫生造成灾难性影响。为改变这种情况,伦敦当局着手建立一个现代下水道系统,规划建造了5条相互衔接的下水道,包括450英里的主干道和1.3万英里的支道。与此配合,还兴建了泰晤士河堤工程。《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是英国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法案不仅详细列举了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技术监测控制河流污染。1898年,任命由多名专家组成的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监督河流防治进度。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城市河道治理措施的共同点。
(2)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英国进行河流治理的原因。
【答案】(1)共同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设置专门机构、运用技术手段等。
(2)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
(
第
2
页
共
10
页
)
(
第
1
页
共
10
页
)第二单元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一只只银燕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现代人来说,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这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了。”材料中的交通工具发明于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2.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
B.珍妮纺纱机出现
C.机器生产从纺织扩展到采煤、冶金
D.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3.促使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直接动因是
A.海外市场对商品的强烈需求
B.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C.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动力总是得到彻底解决
D.新航路的成功开辟
4.在19世纪的英国,人们普遍认为那些在工业革命中发家致富的工业家们大多数是“自我塑造之人”。据学者统计发现,资本家的出身大多是中等阶层或者至少是下层社会的中层,但也有部分工匠经过努力最终转化为资本家。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A.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掩盖了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C.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
D.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5.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革命的最根本动因是
A.市场的不断扩大
B.工场手工业的落后
C.蒸汽机的发明
D.机器的广泛使用
6.马克思曾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段话表明
A.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成功改良
B.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蒸汽的使用
C.市场需求的扩大,引发了工业革命
D.工场手工业从来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7.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近现代英国乡村经历了兴旺发展、持续衰落、逐渐恢复的历史过程。其“持续衰落”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殖民扩张D.政府强有力的政策
8.19世纪,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
B.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优势
C.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
D.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
9.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B.《论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C.《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D.《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对人类的影响》
10.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平均寿命只有17岁。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材料旨在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背景
B.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
C.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D.社会发展呈现衰退迹象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有学者指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旧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日渐解体,家庭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相分离。这一过程是痛苦的,……在此痛苦之上,废墟之上,盛开了花朵。”以下哪些体现材料中的“盛开了花朵”
①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③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④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海关,增开通商口岸,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882年,永昌机器厂在上海成立,该厂仿造意大利式的缫丝车及丝厂用的小马力蒸汽机,产品畅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最高年产量近千台。材料可用来说明
A.洋务运动深入学习西方的技术
B.洋务运动的对外抵制作用
C.近代企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D.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
3.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
B.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4.如表英国棉纺织厂工人性别、年龄分类比例表。该表信息可以说明,当时英国
童工
成年工
女
男
1838年
41.3%
33.2%
25.5%
1847年
35.4%
37.4%
27.2%
1850年
15.7%
55.3%
29.0%
1856年
16.6%
55.9%
27.5%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棉纺织业持续高速发展
C.资本家的贪婪和冷酷
D.儿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5.1837年查尔斯·狄更斯出版了早期的经典小说《雾都孤儿》,以一个济贫院孤儿的成长为题材,生动地描述了进入济贫院的穷人被要求承担着繁重的劳动的情形,因此济贫院的救援声名狼藉,许多穷人宁死也不寻求公共援助,这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
A.工业化进程中社会问题
B.忽视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C.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倒退
D.垄断资本主义残酷剥削
6.1903年,张謇参观大阪博览会。中国置办物品前来参展的仅有湖南、湖北等六省,且展品多为古董,如“鄂品有汉瓦当、唐经幢”等,张謇对此颇为不满;“复至博览会观(日本)工业馆,织业最良,制箴最精,箴即华人所谓题”。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中国启动工业化迫在眉睫
B.民族工业春天即将到来
C.中日经济存在着巨大差距
D.中国政府不谙熟博览会
7.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
C.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D.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8.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大雾导致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影响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C.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
D.汽车尾气的污染
9.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工会鼓励工人加入行会互助组织。俾斯麦及时调整策略,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由此可知
A.工人阶级力量已有彻底性改变
B.资本主义社会面临衰退的风险
C.马克思主义已取得实践的成功
D.行会的发展迫使政府调整政策
10.19世纪末期,英国的家庭人数开始减少。这种趋势先在上层社会和自由职业中开始,不久影响到其他中产阶级,后来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中一度出现了节育浪潮。这反映了(
)
A.人们的生育观念得到修正
B.工人尽快脱贫的愿望
C.社会阶级间的价值观趋同
D.英国国内竞争日趋激烈
11.有学者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大科学家大多是业余人士,“例如1700-1800年的100多位英国杰出科学家中,以医生、技师、牧师为其生业的占到了45%”。这一现象反映出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
B.英国社会科学氛围较为浓厚
C.市场的扩张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化
D.英国工业革命以科学为先导
12.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以英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促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C.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D.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13.1908年,福特T型车面世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每辆价格降至35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导致福特T型车价格下降的原因是
A.资本家的购买力降低了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
D.苏联汽车工业的竞争
14.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15.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隆机器厂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1928年,该厂开始大量制造织布机;到1937年时,大隆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已经令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极为注意”,“诚不料中国之大隆厂,竞有如是之优良出品也”。材料表明
A.中国的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B.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
C.国民政府保护民族机器制造业
D.中国近代机器生产得到发展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如果说以前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地干出来的封建罪恶虽然没有消灭,但18世纪的法国终究已经暂时被迫收敛了,那么,以前只是暗中偷着干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更加猖獗了。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忌妒。”其意在说明
A.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达成妥协
B.民主共和制政体阻碍社会进步
C.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不切实际
D.早期工业社会的弊病日益显露
2.19世纪中期,在《谷物法》存废争执最激烈的时候,英国首相皮尔说:“铁、煤和制造业的资源给予我们在巨大的工业竞争中超越每一个对手的有利条件······我们位于那些因自由交换产品而获利的国家之首,这个国家能从竞争中退缩吗?这个国家能在禁闭的病态的环境中繁荣吗?”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重商主义政策盛行
B.经济发展推动政策调整
C.新旧势力矛盾重重
D.与列强间殖民争夺激烈
3.19世纪30年代,英国医学检查委员会描述“5岁的孩子被派去一天工作13小时,通常9岁、10岁和11岁的孩子被指派工作14和15小时”。这种现象(
)
A.推动空想社会主义理念的萌发
B.是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必然
C.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事实依据
D.表明英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危机
4.1802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规定∶“任何印花织品如不是在不列颠制造的话,都不得在王国范围内被任何人使用。”这一规定表明,此时英国
A.注重保护新兴棉纺织业
B.开始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C.加紧了对海外市场拓展
D.极力维护世界工厂地位
5.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18个邦国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并制定了统一的税制。1846年,关税同盟各邦已建成313家纺织厂,采矿业和冶金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由此可推知,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A.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B.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
C.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
D.引领了自由主义潮流
6.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缓解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A.极大改变了女性的生活
B.使得传统家庭日益稳固
C.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7.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出现了农业的彻底革命。英国乡村里的许多人变成雇佣劳动者,哪里有工作或工资较高,他们便往哪里去,他们随时可以找到工作。材料反映了(
)
A.君主立宪制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B.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C.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村面貌
D.欧洲以外的地区尚不具工业革命条件
8.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9.法国人孟克列钦认为,财富就是货币,就是金银,而商品流通则是获得金银的最重要的方法,对外贸易是一国财富增殖的源泉;英国人大卫·李嘉图认为自由贸易才能发展英国工业,从而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两位学者
A.在经济上都认同自由放任主义
B.都深受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影响
C.对获得财富渠道认识完全不同
D.对财富认识基于不同历史时期
10.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
A.民主代议制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
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摘编自《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2.5%
48.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说明“荷兰和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近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江南官营织机有3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和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家就有“织帛工及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
材料二
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エ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奥德诺与库伯联合エ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菜特的克罗坍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エ人。19世纪初一家エ厂規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エ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城市河道治理
材料一
宋朝开封、临安水系通达,居民不计其数的生活垃圾,纺织业、印刷业等手工业废水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政府一方面差雇人力定期开凿修整河道,另一方面颁布法令,禁止居民随意倾倒垃圾。在增强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将河道治理效果与官员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宋仁宗年间,先后设河渠司、都水监掌管水政,保证河道管理的有序进行。发明埽和浚川杷等最具特色的河道治理工具,并通过河道堤岸种植林木,固堤护堤、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来进行河道治理。
——摘编自王战扬《宋代河道管理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河是一个开放的下水道汇聚处,各种生活与工业污水无序排入,对伦敦公共卫生造成灾难性影响。为改变这种情况,伦敦当局着手建立一个现代下水道系统,规划建造了5条相互衔接的下水道,包括450英里的主干道和1.3万英里的支道。与此配合,还兴建了泰晤士河堤工程。《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是英国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法案不仅详细列举了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技术监测控制河流污染。1898年,任命由多名专家组成的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监督河流防治进度。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城市河道治理措施的共同点。
(2)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英国进行河流治理的原因。
(
第
2
页
共
10
页
)
(
第
1
页
共
1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