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5 07:46:53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美国历史学教授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中讲道:“欧洲人发现南北美洲并来此定居时,带到新大陆来的禽畜和作物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带来的杂草种子,所有这些组成一个生物旅行箱,这个旅行箱由原产于欧洲的和来自亚非的一些物种组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①促进了不同大陆间的物种交流
②推动了各大陆的城市化进程
③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
④促进了美洲的原始资本积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A.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C.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D.工业化食品符合了国人饮食习惯
3.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上述材料反映了印度确保粮食供给的主要经验是
A.政府主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B.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
C.农业生产商品化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4.从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到白酒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违法使用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6.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
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8.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20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有
①优良品种育成推广
②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③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④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食品安全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愤论:“真是伤天理”了,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此无关的是
A.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B.畜禽过度使用抗生素
C.过度使用添加剂
D.人口的快速增加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四合一”储粮技术在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是指综合运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保管粮食的方法。这种储粮技术
A.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
C.体现了中国科技独立研发能力
D.说明粮食储备完全实现智能化
2.1979年至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086万吨增加到5912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为21.9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千克),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说明我国
A.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
B.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C.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
D.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
3.我国著名学者王武指出,现今我国养殖业约占47%,种植业占53%,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应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王武主张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原因是
A.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B.确保粮食安全的考量
C.国人饮食习惯的落后
D.增加渔民及国家收入
4.如图为我国某地四个家庭农场2008—2011年面积变化示意图。由此可以推知
A.农业生产合作社出现了新趋向
B.农业生产日趋走向集约化经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被淘汰
D.多元经营更能解放农村劳动力
5.据学者研究,在希腊的经济结构中以葡萄、橄榄的种植、加工和海外贸易为代表的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与工商业有关的生产;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知,当时希腊
A.注重物质生活
B.产业结构单一
C.海外贸易发达
D.商业特征突出
6.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甘薯、玉米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羊等,也传入了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
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
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
7.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据此可知(  )
A.古典主义对人们影响深远
B.工业革命利于社会文化发展
C.自由主义使文化趋于活跃
D.城市化带来教育观念的转变
8.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马铃薯。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了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这说明
A.新物种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B.新物种的传播是曲折的
C.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很严格
D.当时欧洲阶级矛盾尖锐
9.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它比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要严苛很多,如规定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贫民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而贫民习艺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英国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B.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经济衰退
C.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D.惩戒工人运动以维护民主政治
10.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由此可见,汉口镇
A.是各商业城市之首
B.城市布局严整有序
C.商帮活跃,贸易兴盛
D.是著名的手工业市镇
11.在某一时期,英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由传统的香料、茶及瓷器等,变为大量进口金属、染料及棉花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世界市场形成
C.中国闭关锁国
D.生产方式变化
1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13.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800
48
52
法国
约3600
75
25
中国
约43200
89
11
A.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D.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14.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威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
B.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15.甘蔗的种植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在中世纪蔗糖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造成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与医疗设施的完善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贸易便捷
C.工业革命提高民众消费水平
D.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2.汉高祖刘邦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同时还规定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A.愚民弱民政策
B.限制商人政策
C.禁止经商政策
D.反腐倡廉政策
3.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随葬品很多,有的墓穴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说明了
A.社会财富的数量不断增加
B.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C.当时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D.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4.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可以推论
A.西班牙从此崛起并成为殖民强国
B.新航路促进欧美之间的商品流通
C.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饮食传统
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
5.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
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
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发展
B.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C.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提高
7.考古表明,原始社会时,水稻亩产约50千克。清代时太湖流域水稻平均亩产约278千克。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至1998年,亩产达450千克。2017年,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1149.02千克。袁隆平院士的研究
A.推动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B.使得我国农业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C.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D.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8.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C.铁犁牛耕
D.谷蔬轮作
9.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A.农业的出现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手工业的产生
D.火的使用
10.下列哪一种农作物是由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来的
A.花生
B.小麦
C.玉米
D.番薯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中外粮食安全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年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由于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节选)
时间
事件
目的
1947年
马歌尔计划
向西欧、日本等国家运送粮食等农产品,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巩固美国的政治领导地位
1951年
实行共同安全法
用粮食等农产品配合军事“援助”,作为实行侵略政策的工具
1954年
国会通过第480号公法
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粮食援助,力图使其在粮食上依赖美国,在国内外政策上受美国控制,并把它们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内
1974年
通过“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
以削减粮食等供应相威胁,要求苏联在中东问题上让步
1980年
卡特总统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
制裁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行为
——据魏崇寿《关于美苏粮食贸易问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以及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政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依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中共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的一篇关于马铃薯淀粉营养问题的论文在征文中获奖,并被法王注意到,据说他的一次宫廷宴会以马铃薯为食材烹调了二十多种美味莱肴。当历史迈过19世纪的门槛时,马铃薯已经传遍了全欧洲。
——摘编自《土豆的悲喜剧》
材料二
《奉节县志》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宜都县志》载:“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马铃薯片的同义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条开始流行起来。“薯片(条)”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菜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在一些欧洲人眼中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1)依据材料,指出宜都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
(2)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

2


3

)
(

1


1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美国历史学教授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中讲道:“欧洲人发现南北美洲并来此定居时,带到新大陆来的禽畜和作物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带来的杂草种子,所有这些组成一个生物旅行箱,这个旅行箱由原产于欧洲的和来自亚非的一些物种组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①促进了不同大陆间的物种交流
②推动了各大陆的城市化进程
③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
④促进了美洲的原始资本积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2.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A.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C.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D.工业化食品符合了国人饮食习惯
【答案】C
3.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上述材料反映了印度确保粮食供给的主要经验是
A.政府主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B.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
C.农业生产商品化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答案】A
4.从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到白酒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违法使用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答案】C
5.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答案】B
6.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
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7.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答案】C
8.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A
9.20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有
①优良品种育成推广
②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③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④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10.食品安全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愤论:“真是伤天理”了,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此无关的是
A.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B.畜禽过度使用抗生素
C.过度使用添加剂
D.人口的快速增加
【答案】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四合一”储粮技术在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是指综合运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保管粮食的方法。这种储粮技术
A.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
C.体现了中国科技独立研发能力
D.说明粮食储备完全实现智能化
【答案】B
2.1979年至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086万吨增加到5912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为21.9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千克),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说明我国
A.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
B.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C.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
D.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
【答案】C
3.我国著名学者王武指出,现今我国养殖业约占47%,种植业占53%,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应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王武主张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原因是
A.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B.确保粮食安全的考量
C.国人饮食习惯的落后
D.增加渔民及国家收入
【答案】B
4.如图为我国某地四个家庭农场2008—2011年面积变化示意图。由此可以推知
A.农业生产合作社出现了新趋向
B.农业生产日趋走向集约化经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被淘汰
D.多元经营更能解放农村劳动力
【答案】B
5.据学者研究,在希腊的经济结构中以葡萄、橄榄的种植、加工和海外贸易为代表的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与工商业有关的生产;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知,当时希腊
A.注重物质生活
B.产业结构单一
C.海外贸易发达
D.商业特征突出
【答案】D
6.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甘薯、玉米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羊等,也传入了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
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
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
【答案】C
7.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据此可知(  )
A.古典主义对人们影响深远
B.工业革命利于社会文化发展
C.自由主义使文化趋于活跃
D.城市化带来教育观念的转变
【答案】B
8.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马铃薯。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了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这说明
A.新物种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B.新物种的传播是曲折的
C.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很严格
D.当时欧洲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B
9.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它比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要严苛很多,如规定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贫民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而贫民习艺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英国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B.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经济衰退
C.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D.惩戒工人运动以维护民主政治
【答案】C
10.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由此可见,汉口镇
A.是各商业城市之首
B.城市布局严整有序
C.商帮活跃,贸易兴盛
D.是著名的手工业市镇
【答案】C
11.在某一时期,英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由传统的香料、茶及瓷器等,变为大量进口金属、染料及棉花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世界市场形成
C.中国闭关锁国
D.生产方式变化
【答案】D
1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答案】B
13.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800
48
52
法国
约3600
75
25
中国
约43200
89
11
A.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D.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答案】A
14.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威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
B.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答案】B
15.甘蔗的种植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在中世纪蔗糖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造成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与医疗设施的完善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贸易便捷
C.工业革命提高民众消费水平
D.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
【答案】D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答案】C
2.汉高祖刘邦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同时还规定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A.愚民弱民政策
B.限制商人政策
C.禁止经商政策
D.反腐倡廉政策
【答案】B
3.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随葬品很多,有的墓穴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说明了
A.社会财富的数量不断增加
B.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C.当时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D.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答案】B
4.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可以推论
A.西班牙从此崛起并成为殖民强国
B.新航路促进欧美之间的商品流通
C.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饮食传统
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
【答案】B
5.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
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
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答案】D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发展
B.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C.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提高
【答案】D
7.考古表明,原始社会时,水稻亩产约50千克。清代时太湖流域水稻平均亩产约278千克。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至1998年,亩产达450千克。2017年,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1149.02千克。袁隆平院士的研究
A.推动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B.使得我国农业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C.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D.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答案】D
8.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C.铁犁牛耕
D.谷蔬轮作
【答案】C
9.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A.农业的出现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手工业的产生
D.火的使用
【答案】A
10.下列哪一种农作物是由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来的
A.花生
B.小麦
C.玉米
D.番薯
【答案】B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中外粮食安全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年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由于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节选)
时间
事件
目的
1947年
马歌尔计划
向西欧、日本等国家运送粮食等农产品,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巩固美国的政治领导地位
1951年
实行共同安全法
用粮食等农产品配合军事“援助”,作为实行侵略政策的工具
1954年
国会通过第480号公法
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粮食援助,力图使其在粮食上依赖美国,在国内外政策上受美国控制,并把它们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内
1974年
通过“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
以削减粮食等供应相威胁,要求苏联在中东问题上让步
1980年
卡特总统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
制裁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行为
——据魏崇寿《关于美苏粮食贸易问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以及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政策。
【答案】(1)特点:粮食仓储制度化、法制化;确立三级管理制度;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仓主体多样化;农仓功能多样化,业务范围扩大。
原因:政局混乱、外来侵略、政策不稳定;生产力低下、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导致收购粮源有限、自然灾害、仓储设施简陋、政府财力匮乏。
(2)评述:对西欧、日本等地运送粮食,巩固美国政治领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粮食援助,使之受制于美国并纳入其势力范围内;对苏联粮食禁运,遏制苏联军事行动。可见,二战后美国利用粮食作为重要武器,为其战略利益服务,巩固世界霸主地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依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中共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
【答案】(1)措施:开荒垦辟,增加产量;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
(2)特点:阶段性;突出国家主导;不断总结经验,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维护人民利益;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的一篇关于马铃薯淀粉营养问题的论文在征文中获奖,并被法王注意到,据说他的一次宫廷宴会以马铃薯为食材烹调了二十多种美味莱肴。当历史迈过19世纪的门槛时,马铃薯已经传遍了全欧洲。
——摘编自《土豆的悲喜剧》
材料二
《奉节县志》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宜都县志》载:“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马铃薯片的同义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条开始流行起来。“薯片(条)”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菜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在一些欧洲人眼中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1)依据材料,指出宜都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
(2)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答案】(1)15世纪末,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将马铃薯带到中国;宜都地区环境恶劣(或地理、气候条件恶劣或地处深山苦寒),无法种植稻麦、玉米;农民以之代饭。
(2)经济领域:推动农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社会生活领域:改变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国际关系领域:加速全球化进程;扩大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或文化影响力)。
(

2


3

)
(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