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5 07:47:17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唐代劳动人民对耕作工具进行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之后最先进的工具,它是
A.直辕犁
B.二牛抬杠
C.曲辕犁
D.郑国渠
【答案】C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农业上开始使用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制农具
【答案】D
3.某班高一学生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为《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他梳理的目录如下,你认为合理的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4.秦汉时期有“种麦得时,无不善”“桑葚赤,可种大豆”。这说明秦汉时期
A.统治者重视小麦的生产
B.铁犁牛耕提高了小麦产量
C.农民积累了丰富农耕经验
D.经济作物的品种较为丰富
【答案】C
5.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下列对古代农耕技术演进的表述,符合汉代的是
①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②在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③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④出现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的曲辕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6.东汉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上》记载:“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据此可知,耦犁
A.开始于东汉时期
B.提高了农业的产量
C.便于山地的开垦
D.可以控制耕土深浅
【答案】B
7.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1969年阿波罗登月成功。这反映了
A.美国对苏联科技全面超越
B.美苏争霸中美国攻势强劲
C.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
D.科技领域是美苏争霸焦点
【答案】C
8.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932家,毛纺织厂1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这表明当时英国
A.轻工业生产最发达
B.工厂制度已确立
C.工业革命率先完成
D.城市化进程加快
【答案】B
9.《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这一现象说明
A.特色手工业生产出现
B.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
C.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
D.区域性经济竞争激烈
【答案】A
10.美国科学界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五个方向:新材料、基因工程、AI(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核聚变。美国由于科技积累优势,肯定是第一梯队。中国有工业4.0计划、中国智造2025战略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的种种打压行为,表明
A.高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B.中美冷战在经济文化的斗争
C.大国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竞争
D.中美博弈于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C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差距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答案】D
2.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表明
A.铁农具制造技术趋向成熟
B.铁农具已经被普遍使用
C.铁农具生产占有重要地位
D.铁犁技术得到普遍推广
【答案】C
3.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
A.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
B.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
C.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
【答案】D
4.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由此可知,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由工场制发展到工厂制,后发展到大企业制,根本原因是
A.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
B.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C.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D.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答案】B
5.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
A.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B.富国强兵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思想碰撞
D.铁器使用牛耕推广
【答案】D
6.“日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C.致使贫富矛盾激化
D.推动了垄断组织产生
【答案】B
7.19世纪最初几十年间,相对工资基本上没有变化,但饮茶取代喝啤酒成为英国劳动者主要的消遣方式,茶叶消费成为家庭预算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恩格斯甚至说“只有穷得一无所有的地方,才看不到茶的影子”。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城市化的水平显著提高
B.工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C.与东方的贸易规模扩大
D.社会贫富差距逐步缩小
【答案】C
8.19世纪初,在英国的约克郡、诺丁汉郡等地,大批工人在“卢德王”号召下进行了“捣毁机器运动",许多涉及其中的机器被手摇纺织织工焚毁。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卢德分子集结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与英国陆军发生了冲突。该运动
A.希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受到启蒙思潮影响
C.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
D.影响了近代化进程
【答案】D
9.欧洲经过16世纪宗教和政治改革的大变动之后,至17世纪下半叶进入了一个政治上转为安宁,经济上趋于繁荣的时期。欧洲的主要国家特别是英、法两国的政府和统治阶级对于贸易、航海、制造业和农业都给予共同的关切,这就给科学的发展以推动力。这充分说明
A.科学发展需要统治阶级的支持
B.思想解放是科学发展的必备条件
C.社会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决定条件
D.科学发展受特定时代和环境影响
【答案】D
10.如图是1831年英国经济各部门收入分布情况
A.推动资本集中和垄断组织产生
B.使农牧业等产业开始走向衰退
C.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说明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主导
【答案】C
11.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这种变化折射出
A.产业结构的变化
B.能源结构的变化
C.社会结构的变化
D.城乡结构的变化
【答案】B
12.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仍然保守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各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
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响
B.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
C.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C
13.“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了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据此,20世纪以来美国食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发明了新交通工具
B.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影响
C.工业生产方法的改进
D.政府的推动作用
【答案】B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钢铁、石油、铁路、汽车、采煤、制糖、火柴、烟草等各个部门,都先后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托拉斯。1910年,托拉斯在美国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中所占比重是:纺织工业为50%,玻璃制造业为54%,棉布印染业为60%,食品制造业为60%,酿酒业为72%,金属工业(不包括钢铁)为77%,化学工业为81%,钢铁工业为84%。这则材料说明美国
A.钢铁工业竞争最为激烈
B.许多行业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C.纺织工业规模保持稳定
D.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唯一形式
【答案】B
15.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
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
【答案】A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其中牛耕图占有较大的比例。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具体区域
出土省份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2幅壁画)
江苏
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A.牛耕技术已在全国普及
B.牛耕图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C.汉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D.出土文物不-定能佐证真实历史
【答案】B
2.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答案】C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答案】B
4.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开沟排水、锄草、培肥、灭蝗,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推广……这些史实说明
A.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缓慢
B.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C.古代农业的重要地位
D.古代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答案】B
5.一艘货船在1910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答的小麦。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材料中信息错误,当时无电报
B.英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C.材料表明英国以商品输出为主
D.科技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发展
【答案】D
6.17世纪,随着美洲金银矿的大量开采和种植园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黑人奴隶的需求急剧增加,欧洲奴隶贩子从事大规模的奴隶贩卖活动。到19世纪初,西欧一些主要贩卖奴隶的国家先后禁止奴隶贸易。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B.欧洲奴隶贩子的良心发现
C.美洲黑人的起义斗争
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答案】A
7.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逐渐对贫困问题形成共识,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个人,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努力勤奋工作就不会出现贫困,市场会自动调节一切社会关系至最佳状态。反对政府的济贫,即使救济,也必须建立在自助基础上。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A.基本摆脱贫困问题
B.奉行经济自由主义
C.社会救济体系完善
D.形成勤劳刻苦风气
【答案】B
8.1780-1851年英国从北美洲进口棉花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完成需要大量原料
B.北美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
C.世界市场形成各国联系加强
D.棉纺织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答案】D
9.19世纪中期在英国被称为“法制时代”,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这说明英国政府
A.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B.立法深受重商主义影响
C.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环境
D.日益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答案】C
10.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知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供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庞公夫妻相敬如宾,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
(东汉)王充《论衡》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D.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A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三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
——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影响文明转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答案】(1)表现: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特点: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性别分工简单。
(3)进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游牧、农耕文明。
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
2.10-12世纪前后,中西方封建社会的城市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两者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北宋末年,杭州只是大运河的一个终点,但在南宋(临安成了它的都城)它成了运河南端的起点。通过这条水路,周边广阔的内地农产品和其他商品被运到了杭州。各地的造船工场给运河提供了船只,使运河成为高效的船运系统……(由于宋代统治者特别重视商业)市场逐渐扩展到了整个京城,商贸的繁荣几乎是不受限制的。杭州城的作坊、市场和家庭企业的发展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马可波罗认为杭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具有市民特权那种意义的西欧城市,确实是西方以外任何地方所未有的。在中世纪的西欧,市民意味着有--定的政治权利,而城市有着自己的法律和法庭并享有不同程度的行政自治。西欧中世纪城市最重要的标志不是城墙,也不是钟楼,而是相对于庄园农奴制而言的自由劳动的特权。虽然中世纪城市仍然属于封建社会的一部分,但它对于建立在庄园经济基础上的贵族封建社会,更多的是一种离心力量。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迫使--切民族一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一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一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杭州城的地位。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杭州城在当时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特点。结合所学,解释西欧城市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种“离心力量"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试以重大历史事件指出《共产党宣言》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依据。以1840年一1919年间的大事件为例说明中华民族如何试图按照“资产阶级”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的?
【答案】(1)中国的政治中心、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工商业;京杭大运河交通的发展。
(2)特点:市民拥有自治特权;拥有自由劳动特权。内涵:西欧城市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加速封建农奴制的瓦解,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3)重大事件:开展工业革命、开拓世界市场。开展洋务运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追求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各阶层开展反侵略斗争,追求民族独立。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以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培养技术工人。学徒制是当时英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济贫性质的职业学校。工业革命初期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较低,英国上层阶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雅的绅士,社会上也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低下职业的代名词,职业教育渐趋弱化。机器大工业生产使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严格的工厂管理制度以及不稳定经济环境的威胁,导致工人的精力和时间大为减少,很难抽出时间去学习技术和思考问题。
材料二
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艺和技艺,受过严格训练而获得"师傅"称号是令人尊重的。18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和加工。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实科学校、专科学校接收有初等学校教育水平但不能顺利升学的学生,工业学校是半工半读学校,专为底层社会儿童开设。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经费,推动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时德国的学校职业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传授职业技能的学校,另一种是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星期日补习学校。
——摘编自黄日强《传统因素对英德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比较》等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德两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德两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答案】(1)英国∶以学徒制教育为主,类型单一;带存济贫性质,渐趋病化,由上至下缺乏重视。
德国∶类型多样;生源覆盖面广,普及程度高∶专职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政府推动,社会重视。
(2)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程度∶工业革命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和生产结合的程度);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
(

2


3

)
(

1


1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唐代劳动人民对耕作工具进行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之后最先进的工具,它是
A.直辕犁
B.二牛抬杠
C.曲辕犁
D.郑国渠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农业上开始使用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制农具
3.某班高一学生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为《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他梳理的目录如下,你认为合理的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秦汉时期有“种麦得时,无不善”“桑葚赤,可种大豆”。这说明秦汉时期
A.统治者重视小麦的生产
B.铁犁牛耕提高了小麦产量
C.农民积累了丰富农耕经验
D.经济作物的品种较为丰富
5.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下列对古代农耕技术演进的表述,符合汉代的是
①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②在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③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④出现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的曲辕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东汉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上》记载:“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据此可知,耦犁
A.开始于东汉时期
B.提高了农业的产量
C.便于山地的开垦
D.可以控制耕土深浅
7.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1969年阿波罗登月成功。这反映了
A.美国对苏联科技全面超越
B.美苏争霸中美国攻势强劲
C.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
D.科技领域是美苏争霸焦点
8.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932家,毛纺织厂1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这表明当时英国
A.轻工业生产最发达
B.工厂制度已确立
C.工业革命率先完成
D.城市化进程加快
9.《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这一现象说明
A.特色手工业生产出现
B.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
C.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
D.区域性经济竞争激烈
10.美国科学界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五个方向:新材料、基因工程、AI(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核聚变。美国由于科技积累优势,肯定是第一梯队。中国有工业4.0计划、中国智造2025战略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的种种打压行为,表明
A.高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B.中美冷战在经济文化的斗争
C.大国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竞争
D.中美博弈于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差距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2.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表明
A.铁农具制造技术趋向成熟
B.铁农具已经被普遍使用
C.铁农具生产占有重要地位
D.铁犁技术得到普遍推广
3.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
A.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
B.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
C.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
4.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由此可知,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由工场制发展到工厂制,后发展到大企业制,根本原因是
A.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
B.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C.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D.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5.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
A.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B.富国强兵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思想碰撞
D.铁器使用牛耕推广
6.“日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C.致使贫富矛盾激化
D.推动了垄断组织产生
7.19世纪最初几十年间,相对工资基本上没有变化,但饮茶取代喝啤酒成为英国劳动者主要的消遣方式,茶叶消费成为家庭预算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恩格斯甚至说“只有穷得一无所有的地方,才看不到茶的影子”。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城市化的水平显著提高
B.工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C.与东方的贸易规模扩大
D.社会贫富差距逐步缩小
8.19世纪初,在英国的约克郡、诺丁汉郡等地,大批工人在“卢德王”号召下进行了“捣毁机器运动",许多涉及其中的机器被手摇纺织织工焚毁。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卢德分子集结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与英国陆军发生了冲突。该运动
A.希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受到启蒙思潮影响
C.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
D.影响了近代化进程
9.欧洲经过16世纪宗教和政治改革的大变动之后,至17世纪下半叶进入了一个政治上转为安宁,经济上趋于繁荣的时期。欧洲的主要国家特别是英、法两国的政府和统治阶级对于贸易、航海、制造业和农业都给予共同的关切,这就给科学的发展以推动力。这充分说明
A.科学发展需要统治阶级的支持
B.思想解放是科学发展的必备条件
C.社会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决定条件
D.科学发展受特定时代和环境影响
10.如图是1831年英国经济各部门收入分布情况
A.推动资本集中和垄断组织产生
B.使农牧业等产业开始走向衰退
C.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说明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主导
11.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这种变化折射出
A.产业结构的变化
B.能源结构的变化
C.社会结构的变化
D.城乡结构的变化
12.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仍然保守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各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
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响
B.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
C.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13.“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了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据此,20世纪以来美国食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发明了新交通工具
B.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影响
C.工业生产方法的改进
D.政府的推动作用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钢铁、石油、铁路、汽车、采煤、制糖、火柴、烟草等各个部门,都先后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托拉斯。1910年,托拉斯在美国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中所占比重是:纺织工业为50%,玻璃制造业为54%,棉布印染业为60%,食品制造业为60%,酿酒业为72%,金属工业(不包括钢铁)为77%,化学工业为81%,钢铁工业为84%。这则材料说明美国
A.钢铁工业竞争最为激烈
B.许多行业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C.纺织工业规模保持稳定
D.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唯一形式
15.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
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其中牛耕图占有较大的比例。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具体区域
出土省份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2幅壁画)
江苏
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A.牛耕技术已在全国普及
B.牛耕图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C.汉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D.出土文物不-定能佐证真实历史
2.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4.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开沟排水、锄草、培肥、灭蝗,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推广……这些史实说明
A.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缓慢
B.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C.古代农业的重要地位
D.古代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5.一艘货船在1910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答的小麦。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材料中信息错误,当时无电报
B.英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C.材料表明英国以商品输出为主
D.科技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发展
6.17世纪,随着美洲金银矿的大量开采和种植园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黑人奴隶的需求急剧增加,欧洲奴隶贩子从事大规模的奴隶贩卖活动。到19世纪初,西欧一些主要贩卖奴隶的国家先后禁止奴隶贸易。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B.欧洲奴隶贩子的良心发现
C.美洲黑人的起义斗争
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7.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逐渐对贫困问题形成共识,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个人,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努力勤奋工作就不会出现贫困,市场会自动调节一切社会关系至最佳状态。反对政府的济贫,即使救济,也必须建立在自助基础上。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A.基本摆脱贫困问题
B.奉行经济自由主义
C.社会救济体系完善
D.形成勤劳刻苦风气
8.1780-1851年英国从北美洲进口棉花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完成需要大量原料
B.北美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
C.世界市场形成各国联系加强
D.棉纺织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9.19世纪中期在英国被称为“法制时代”,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这说明英国政府
A.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B.立法深受重商主义影响
C.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环境
D.日益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10.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知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供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庞公夫妻相敬如宾,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
(东汉)王充《论衡》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D.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三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
——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影响文明转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2.10-12世纪前后,中西方封建社会的城市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两者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北宋末年,杭州只是大运河的一个终点,但在南宋(临安成了它的都城)它成了运河南端的起点。通过这条水路,周边广阔的内地农产品和其他商品被运到了杭州。各地的造船工场给运河提供了船只,使运河成为高效的船运系统……(由于宋代统治者特别重视商业)市场逐渐扩展到了整个京城,商贸的繁荣几乎是不受限制的。杭州城的作坊、市场和家庭企业的发展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马可波罗认为杭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具有市民特权那种意义的西欧城市,确实是西方以外任何地方所未有的。在中世纪的西欧,市民意味着有--定的政治权利,而城市有着自己的法律和法庭并享有不同程度的行政自治。西欧中世纪城市最重要的标志不是城墙,也不是钟楼,而是相对于庄园农奴制而言的自由劳动的特权。虽然中世纪城市仍然属于封建社会的一部分,但它对于建立在庄园经济基础上的贵族封建社会,更多的是一种离心力量。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迫使--切民族一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一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一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杭州城的地位。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杭州城在当时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特点。结合所学,解释西欧城市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种“离心力量"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试以重大历史事件指出《共产党宣言》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依据。以1840年一1919年间的大事件为例说明中华民族如何试图按照“资产阶级”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的?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以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培养技术工人。学徒制是当时英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济贫性质的职业学校。工业革命初期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较低,英国上层阶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雅的绅士,社会上也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低下职业的代名词,职业教育渐趋弱化。机器大工业生产使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严格的工厂管理制度以及不稳定经济环境的威胁,导致工人的精力和时间大为减少,很难抽出时间去学习技术和思考问题。
材料二
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艺和技艺,受过严格训练而获得"师傅"称号是令人尊重的。18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和加工。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实科学校、专科学校接收有初等学校教育水平但不能顺利升学的学生,工业学校是半工半读学校,专为底层社会儿童开设。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经费,推动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时德国的学校职业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传授职业技能的学校,另一种是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星期日补习学校。
——摘编自黄日强《传统因素对英德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比较》等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德两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德两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

2


10

)
(

1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