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16 22:5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第1课时 地理位置优越 疆域辽阔
课题
地理位置优越 疆域辽阔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我国的领土面积,邻国和濒临的海洋,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新课
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打一国家名称。谜底: 中国。
伴随音乐欣赏祖国秀美山川河流
过渡:伴随着这首深情隽永、荡气回肠的赞美祖国之歌,我们饱览了祖国山河之壮美,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为这样的母亲而骄傲,为有幸成为她的儿女而自豪。对于母亲,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在新学年里我们将了解她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最该了解的是她的位置、疆域。




一、地理位置优越
读教材第3页的“图1 - 1 - 1 中国的位置”和第4页的“图1 - 1 - 2 中国与四国地理位置的比较”,回答下列问题。
1.按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划分,分别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半球。
2.找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指出我国陆地大部分属于五带中的哪个带。
3.找出亚洲和太平洋,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特点。
4.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5.与日本、蒙古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6.我们家乡(云南省)南部被北回归线穿过,属于内陆省,不濒临海洋。
二、疆域辽阔
阅读教材第5页“图1 - 1 - 3 中国的疆域与邻国”,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我国领土四至点,说说我国领土跨越的经度和纬度。
2.找出我国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3.找出我国两大岛屿——台湾岛和海南岛。
4.在图中指出与我国相邻的14个国家及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
5.我们家乡(云南省)与东南亚的越南、老挝和缅甸相邻。




探究点、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阅读图文资料思考问题,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并共同总结。
【学生总结】 1.我国跨纬度广,大部分在温带,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2.我国是一个临海国,它的特点是海陆兼备。
3.我国海上和陆地的交通都比较便利,有利于国际交往与合作;海岸线漫长曲折,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教师总结】
发展农业生产
疆域辽阔,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多样的条件
对外交往与合作
海上:东部是太平洋,多优良港湾,便于海上运输。陆上: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陆上往来。海陆兼备,交通便利,利于对外交往与合作
发展海洋事业
海岸线长,海域广阔,海洋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有着广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其他
(1)纬度适中,气候温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2)东部是太平洋,受夏季风湿润气流影响显著,降水丰富,形成了江南“鱼米之乡”;西部降水较少,气候多样,有利于多种农业部门的发展








1.从半球位置来看,我国位于 ( A )
A.东半球、北半球 B.西半球、南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北半球、西半球
2.关于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我国大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 B.我国南北跨纬度广,陆地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C.我国有一部分位于寒带,夏季凉爽 D.我国全部位于北温带,气候温和
3.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地理位置有很多优越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与俄罗斯相比,我国气候更寒冷
B.与印度尼西亚相比,我国气候更炎热
C.与蒙古相比,我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利的海运条件
D.与日本相比,我国气候受海洋影响更显著
4.下面有关我国领土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
A.我国领土面积就是960万平方千米
B.我国领土范围中不包括领空
C.我国领海面积广阔,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D.我国领土范围不包括领水




5.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2)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课堂
总结
本课中我设置了大量学生活动。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我致力于提高活动“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尽量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多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每节课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日积月累,量变引发质变。)
第2课时 行政区划
课题
行政区划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特征及在中国行政区图中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有关内容(如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香港和澳门已回归祖国;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2.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
识记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特征及在中国行政区图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新课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疆域十分辽阔的国家。为了便于国家对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们要进行行政区域的划分。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域的划分
1.了解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域。
2.知道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含哪些具体的行政单位。
二、省级行政区域
读教材第8页的“图1 - 1 - 5 中国的行政区划”及第9页的“表1 - 1 - 1 中国省级行政区域简表”,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1 - 1 - 5中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明确其位置。
2.在表1 - 1 - 1中明确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3.运用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各省区的轮廓。




探究点、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轮廓。
阅读中国政区图,沿各个旅游线路记忆所经过的省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轮廓。
1.沿海省区自游行。
2.陆上边疆省区行。
3.长江干流省区行。
4.黄河干流省区行。
5.沿北回归线之旅。
【教师总结】 
沿海省区
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沿边省区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长江干流
流经省区
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
黄河干流
流经省区
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
北回归线
穿过省区
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1.三级行政区域的划分三级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5+4+2)
2.省级行政区域位置行政中心简称轮廓




1.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 ( C )
A.省、自治区、直辖市
B.县(自治区、市)、乡(镇)、村
C.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镇(乡、民族乡)
D.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2.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省区是 ( B )
A.滇、粤、闽、台 B.滇、桂、粤、台
C.滇、桂、闽、台 D.台、粤、桂、滇
3.春节期间,湘南某镇街道上出现大量车牌以粤B开头的车辆,这些车辆来自 ( B )
A.福建省 B.广东省
C.辽宁省 D.吉林省
4. 下列省区有两个简称的是 ( A )
A.云南 B.广西
C.黑龙江 D.海南
5.下列省区与省级行政中心连线正确的是 ( B )
A.江西—福州 B.河北—石家庄
C.广西—广州 D.山西—西安
6.位于我国最北端和最南端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 C )
A.黑龙江省、广东省 B.内蒙古自治区、海南省
C.黑龙江省、海南省 D.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
7.下列关于省区轮廓与其名称、简称、行政中心搭配正确的是一组是 ( B )
A.云南—滇—西宁 B.广东—粤—广州
C.湖北—鄂—长沙 D.黑龙江—龙—哈尔滨
课堂
总结
由于本节是学习以后内容的基础,所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堂提问,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加强本节内容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