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积累“确凿、鉴赏、人迹罕至”等易考词语。
默读课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重点)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先生”的形象,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探讨本文的主题。
一、温故知新
1.怎样理解先生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学生提问应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2.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二、合作探究
认识鲁迅,理解主题
1.通过学习本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依据是什么?
【资料链接】
在三味书屋学习了6年之后,鲁迅顺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继而入南京铁路矿务学堂学习,1902年又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这一切都离不开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打下的基础。
我看到了一个爱玩好动的童年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天真幼稚的童年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童年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聪明好学的童年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热爱自然的童年鲁迅……
2.现在的成年的“我”回忆童年时期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时有些什么感慨?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写成年的“我”的心理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2)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这两处完全是历经波折的成年人对物是人非、家道变故的感慨,对百草园、老屋、画儿有留恋,也有不幸易主的酸涩。
(3)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这是用调侃的语气,不动声色地对当时做人之险的揭露和批判。
3.结合你的阅读体会,思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味着作者怎样的转变过程?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到……的转变”句式回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幼时玩乐到少年读书的过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天真顽皮到成熟懂事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偏隅一园到走向世界的跨越。
4.关于这篇课文的主题,有多种说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三种说法可供参考。你的观点是怎样的?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我认为本文的主题是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进行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鲜明对比,提出了“儿童的成长,究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问题。鲁迅通过对自己童年的生命成长的回忆,对这一教育学的根本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个案。
三、课堂小结
1.结构梳理
2.写作特色
(1)状物写景,绘声绘色。
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角度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角度写。这真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做了多层次的描写。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天,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3)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如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物,只有寥寥数笔,却把事物的情状描绘得非常生动。
如写捕鸟时,连用:“扫”“露”“支”“撒”“系”“牵”“看”等动词,准确生动而又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彰显了作者遣词造句之功。
3.课堂结语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称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写出了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而学生乘机偷玩的乐趣,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随堂练笔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严而不厉、古板中伴有开明、读书入神的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请你也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位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让人读完之后印象深刻。
【写作指导】
①运用简洁的外貌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外貌特点,比如五官、身材、头发或者衣着打扮等,注意要抓住人物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
②运用简洁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要富有个性,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运用简洁的神态描写或动作描写来补充表现人物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1.疑难的句子资料
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ǎi)”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佳肴喝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潜龙勿用”即龙德而隐。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扬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
。
2.私塾
私塾是旧时家庭、宗族或塾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私塾产生于春秋或更早的时期,但“私塾”这一称谓是近代才有的。在古代,私塾被称为学塾、乡塾、家塾、教馆、书房、书屋等,其中有塾师自己创办的学馆,也有富裕人家聘请塾师而成的家塾,还有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的年龄差异很大,但以十三岁以下的儿童为主。私塾教育注重对学生礼仪和品德的培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是常用的启蒙教材。私塾作为启蒙教育的基本形式,两千多年来,与官学相辅相成,对文化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寿镜吾老先生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4.鲁迅小故事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用刀在书桌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以后的日子里,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中相关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
迅
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积累“确凿、鉴赏、人迹罕至”等易考词语。
默读课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重点)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先生”的形象,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学习目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探讨本文的主题。
1.怎样理解先生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学生提问应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温故知新
2.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温故知新
在三味书屋学习了6年之后,鲁迅顺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继而入南京铁路矿务学堂学习,1902年又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这一切都离不开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打下的基础。
通过学习本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依据是什么?
认识鲁迅,理解主题
合作探究
提示:
我看到了一个爱玩好动的童年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天真幼稚的童年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童年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聪明好学的童年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热爱自然的童年鲁迅……
认识鲁迅,理解主题
合作探究
现在的成年的“我”回忆童年时期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时有些什么感慨?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写成年的“我”的心理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认识鲁迅,理解主题
合作探究
(1)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2)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这两处完全是历经波折的成年人对物是人非、家道变故的感慨,对百草园、老屋、画儿有留恋,也有不幸易主的酸涩。
认识鲁迅,理解主题
合作探究
(3)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这是用调侃的语气,不动声色地对当时做人之险的揭露和批判。
认识鲁迅,理解主题
合作探究
结合你的阅读体会,思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味着作者怎样的转变过程?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到……的转变”句式回答。
认识鲁迅,理解主题
合作探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幼时玩乐到少年读书的过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天真顽皮到成熟懂事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偏隅一园到走向世界的跨越。
认识鲁迅,理解主题
合作探究
关于这篇课文的主题,有多种说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三种说法可供参考。你的观点是怎样的?
认识鲁迅,理解主题
合作探究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我认为本文的主题是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进行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鲜明对比,提出了“儿童的成长,究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问题。鲁迅通过对自己童年的生命成长的回忆,对这一教育学的根本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个案。
合作探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
赏美好景物(有趣)
听“美女蛇”的故事(神秘)
捕雪地饥鸟(快乐)
陈设、行礼(威严)
提问受斥(严厉)
读书生活(枯燥)
园中玩耍(自由)
偷偷画画(快乐)
三味书屋
欢乐有趣
恋恋不舍
新鲜好奇
天真幼稚
甜美的回忆
成长的乐园
课堂小结
1.状物写景,绘声绘色。
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角度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角度写。这真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做了多层次的描写。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天,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课堂小结
3.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如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物,只有寥寥数笔,却把事物的情状描绘得非常生动。
如写捕鸟时,连用:“扫”“露”“支”“撒”“系”“牵”“看”等动词,准确生动而又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彰显了作者遣词造句之功。
课堂小结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称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写出了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而学生乘机偷玩的乐趣,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课堂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课堂小结
一课一得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严而不厉、古板中伴有开明、读书入神的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请你也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位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让人读完之后印象深刻。
课堂练笔
【写作指导】
①运用简洁的外貌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外貌特点,比如五官、身材、头发或者衣着打扮等,注意要抓住人物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
②运用简洁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要富有个性,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运用简洁的神态描写或动作描写来补充表现人物的特点。
课堂练笔
【写作示范】
他,又瘦又高,理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寸头,瞪着一双铜铃般的大眼,走路总是风风火火,讲课像是在吵架。数学课上,他总是喜欢突然提高音调,“大家都看黑板,看好了啊!马上要提问了哈!”他大声喊着,手指“咚咚咚”地敲着黑板。“根据公式……请问y是几?”说完,他快步走下讲台,眼睛迅速地扫视着我们。“就你,回答!”一个貌似正在开小差的同学哆哆嗦嗦地站了起来,紧张地咬了咬嘴唇,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只见他皱了皱眉,用那双大眼盯着那位同学。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到了极点。但他只是轻轻地敲了敲那位同学的桌角,然后平静地报出了答案。那名同学舒了口气,而我们的心情却并没有放松,生怕下一个就轮到自己。唉,上他的课,一点儿都没有开小差的机会。可是,在他轰炸机般洪亮的声音里,我们的数学成绩却突飞猛进,每次考试的班级排名都是年级第一。
动作描写
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以及一系列动作描写将一位雷厉风行、严而不厉、认真负责的数学老师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
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ǎi)”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佳肴喝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疑难的句子资料
拓展延伸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潜龙勿用”即龙德而隐。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扬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
。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私 塾
私塾是旧时家庭、宗族或塾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私塾产生于春秋或更早的时期,但“私塾”这一称谓是近代才有的。在古代,私塾被称为学塾、乡塾、家塾、教馆、书房、书屋等,其中有塾师自己创办的学馆,也有富裕人家聘请塾师而成的家塾,还有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的年龄差异很大,但以十三岁以下的儿童为主。私塾教育注重对学生礼仪和品德的培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是常用的启蒙教材。私塾作为启蒙教育的基本形式,两千多年来,与官学相辅相成,对文化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拓展延伸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拓展延伸
鲁迅小故事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用刀在书桌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以后的日子里,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中相关练习
布置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从开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这两部分是通过一个过渡段连接起来的。
2.文中说,百草园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乐景(百草园里的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
3.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三味书屋苦中有乐。“苦”:要求严厉,不自由:①先生严肃;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乐”:①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③课间休息乐。小园捉苍蝇喂蚂蚁、偷描小说绣像、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二、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三、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
矛盾的表现:①“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先生却挺“和蔼”。②先生让“我们”读书,后来“我们”“静下去了”,他却“还大声朗读着”。
评价:对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四、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
1.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1.这段文字从多角度描写景物,妙趣横生。先是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藤、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2.“单是……”是强调的重点。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3.示例:不必说明媚妍丽的漓江,惟妙惟肖的象鼻山,变幻莫测的银子岩,风姿绰约的大榕树;也不必说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流光溢彩的两江四湖。单是满城的桂花飘香,就值得您到桂林来游览一番了。
五、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出了儿童天然的兴趣和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心儿童的真挚情怀。作者儿时,读长妈妈给“我”买的《山海经》,看闰土父亲雪地捕鸟,坐船看社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与三味书屋折蜡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儿童天性的肯定;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郭巨埋儿的故事极度反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