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掌握作者及其作品,积累“劫掠、箱箧、丰功伟绩、富丽堂皇”等易考词语。
2.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重点)
3.理解文章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
4.体味作者义正词严的态度,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重点)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理解文章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
2.体味作者义正词严的态度,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重点)
课时目标
第3段园林之美:艺术价值
作者认定的圆明园的艺术价值是什么?
世界奇迹
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亚洲文明的剪影
精读探究
园林之美:物质载体
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建筑材料和装饰?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
神殿,后宫,城楼;
琉璃、珐琅、黄金;
花园,水池,喷泉;
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一个梦
精读探究
雨果凭借超人的想象来形容圆明园的辉煌
写法之妙:铺陈
铺陈: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
在第3段,作者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
精读探究
写法之妙:类比
作者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亚洲文明的代表”。
类比:对比的一种。
精读探究
铺陈、类比
铺陈,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讴歌等,以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
类比,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进行类比的事物本质属性必须相同,否则就不能构成类比。
知识卡片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圆明园之美;如夸张、设问,加之作者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写法之妙:多种修辞手法
精读探究
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想象圆明园的景象,将大量碎片化的细节有序化,使之构成有机生动的整体,既抽象又具体,既写实又朦胧。
写法之妙
精读探究
你从雨果的文字里读出圆明园美在哪里?
我读出圆明园美在
,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丽堂皇
它是用大理石、玉石、青铜筑成的
我读出圆明园美在__________,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探究
第4段的内容极为简单,有人觉得直接去掉并不影响文章的表达,你的意见呢?
不能。
它是作者动情描摹圆明园的戛然而止;
表达了无限地惋惜和愤怒之情;
是上下文内容情感转变的过渡。
转接有力
精读探究
第5、6段突出运用了反语,找一找它们在哪里,说一说有何作用?
反语,即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可收到辛辣讽刺的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
第5、6段
写法之妙
“文明”和“野蛮”运用反语,批判和讽刺了侵略者恬不知耻、颠倒黑白、厚颜无耻的丑态,表现出作者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怀。
写法之妙:反语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精读探究
在文中找一找其他运用反语的句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均为反语,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丑恶行径。
精读探究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运用反语,且对比鲜明,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罪行。
精读探究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句话描画出了两个强盗肆意掠夺、得意忘形的丑态,讽刺力强。
精读探究
“两个强盗”的比喻,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国家、政府是抽象的,用“两个强盗”来比喻英法政府,则其形象具体化、贬义化,自然衍生出“洗劫”、“分赃”等行径。这说明,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就是侵略和掠夺,突出了作者对英法侵略者罪行的批判和强烈愤慨。
写法之妙:比喻
精读探究
如何理解作者特意加的一笔,把政府与人民分开?
在情感上:雨果没有就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做全面理性分析,仅以圆明园,加上英法两个强盗为中心图景展开形象化的浓烈抒情。
深邃思想:情感与理性的共鸣
精读探究
如何理解作者特意加的一笔,把政府与人民分开?
在理性上:政府并不就是人民,强盗只是法国的当权者和那些参与了抢劫的人。雨果补上一笔,把政府与人民分开,文章的情与理不会矛盾,反而更客观公正,容易得到英法读者的认可与同情。
深邃思想:情感与理性的共鸣
精读探究
作者的理性光芒和人道主义思想,还体现在哪里?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额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雨果对人和人性充满了理想。英法联军犯下如此的滔天罪行,中国当局内忧外患,他仍然对未来寄予希望。
深邃思想:情感与理性的共鸣
精读探究
说一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体现了作者明确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精读探究
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理所当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他是爱国的。他不畏强权,态度公正,对祖国和人民爱得清醒和深沉。表现了他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胸怀博大,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的品格。
价值与意义
合作探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关于书信正文
赞美:圆明园——奇迹(铺陈、类比)
抗议:侵略者——强盗(反语、比喻)
表达:对英法联军——愤慨
对中国——同情
关于人格魅力
雨果对英法联军——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对法国——深沉而清醒的爱
关于语言的魅力——反语表现出的愤怒与批判
结构梳理
课堂小结
这封书信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主旨归纳
课堂小结
1.铺陈类比,爱憎分明。
文章善于采用铺陈、类比的手法,细致描绘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在书信正文第3段,作者发挥想象,运用铺陈手法,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做了铺垫。同时作者采用类比手法,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是亚洲文明的代表。在铺陈、类比的过程中,作者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展现出浪漫主义作家行文的语言风格,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2.运用反语,讽刺辛辣。
本文巧用反语,形成讽刺辛辣的表达效果。面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雨果在书信中巧用反语,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与批判。比如,在描述圆明园被洗劫时,作者用“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极具嘲讽与批判意味。
课堂小结
简
简古代书信曾写在竹简上,故名
尺牍
古代书写用的长而厚的木片,通常长约一尺,因而亦称尺牍,引申为书信
札
原指古代写字用的薄薄的小木片,后引申为书信
函
本指书信的封套,人们写的信须装入封套,因而函也引申为信件
笺
原指写信题诗用的纸,引申为信件
书信的别称
书信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人对其有不同的称谓,常见的几种别称如下:
拓展延伸
“万园之园”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主要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有“万园之园”之称。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圆明园内还珍藏了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拓展延伸
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时,用了“漂亮”“丰功伟绩”等反语,极具讽刺和批判意味。请你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论述“好奇心”的价值和意义。
运用反语推进论证
写作指导:
运用反语这种修辞手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分清对象,注意态度和分寸;②适当进行铺垫和交代,有时可借助引号等标点符号防止读者误解。
布置作业
写作示范:
如果“好奇心”永远消失了,那就“有意思”了。葛优躺,就是这种情况的表现。好奇心是所有美味的调味剂,没有好奇心,这个世界仿佛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好奇心是内心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尽管带给我们焦灼、痛苦,但正是它让我们真正意识到活着的状态。火焰一旦消失,我们将是行尸走肉般的存在。世界也将毫无生机。
反语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及其作品,积累“劫掠、箱箧、丰功伟绩、富丽堂皇”等易考词语。
2.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重点)
3.理解文章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
4.体味作者义正词严的态度,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重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文章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
2.体味作者义正词严的态度,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重点)
一、精读探究
(一)第3段园林之美
1.作者认定的圆明园的艺术价值是什么?
世界奇迹
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亚洲文明的剪影
2.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建筑材料和装饰?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
神殿,后宫,城楼;
琉璃、珐琅、黄金;
花园,水池,喷泉;
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3.写法之妙
(1)铺陈
雨果凭借超人的想象来形容圆明园的辉煌。在第3段,作者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
(2)类比
作者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亚洲文明的代表”。
【知识卡片】
铺陈,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讴歌等,以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
类比,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进行类比的事物本质属性必须相同,否则就不能构成类比。
(3)多种修辞手法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圆明园之美;如夸张、设问,加之作者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4)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想象圆明园的景象,将大量碎片化的细节有序化,使之构成有机生动的整体,既抽象又具体,既写实又朦胧。
4.美读欣赏
你从雨果的文字里读出圆明园美在哪里?
我读出圆明园美在
,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4段转接有力
第4段的内容极为简单,有人觉得直接去掉并不影响文章的表达,你的意见呢?
不能。
它是作者动情描摹圆明园的戛然而止;
表达了无限地惋惜和愤怒之情;
是上下文内容情感转变的过渡。
(三)学习5、6段
1.第5、6段突出运用了反语,找一找它们在哪里,说一说有何作用?
【知识卡片】
反语,即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可收到辛辣讽刺的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和“野蛮”运用反语,批判和讽刺了侵略者恬不知耻、颠倒黑白、厚颜无耻的丑态,表现出作者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怀。
2.在文中找一找其他运用反语的句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均为反语,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丑恶行径。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运用反语,且对比鲜明,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罪行。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句话描画出了两个强盗肆意掠夺、得意忘形的丑态,讽刺力强。
3.“两个强盗”的比喻,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国家、政府是抽象的,用“两个强盗”来比喻英法政府,则其形象具体化、贬义化,自然衍生出“洗劫”、“分赃”等行径。这说明,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就是侵略和掠夺,突出了作者对英法侵略者罪行的批判和强烈愤慨。
(四)深邃思想:情感与理性的共鸣
1.如何理解作者特意加的一笔,把政府与人民分开?
在情感上:雨果没有就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做全面理性分析,仅以圆明园,加上英法两个强盗为中心图景展开形象化的浓烈抒情。
在理性上:政府并不就是人民,强盗只是法国的当权者和那些参与了抢劫的人。雨果补上一笔,把政府与人民分开,文章的情与理不会矛盾,反而更客观公正,容易得到英法读者的认可与同情。
2.作者的理性光芒和人道主义思想,还体现在哪里?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额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雨果对人和人性充满了理想。英法联军犯下如此的滔天罪行,中国当局内忧外患,他仍然对未来寄予希望。
3.说一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体现了作者明确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合作探究
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理所当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他是爱国的。他不畏强权,态度公正,对祖国和人民爱得清醒和深沉。表现了他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胸怀博大,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的品格。
三、课堂小结
1.结构梳理
2.主旨归纳
这封书信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3.写作特色
(1)铺陈类比,爱憎分明。
文章善于采用铺陈、类比的手法,细致描绘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在书信正文第3段,作者发挥想象,运用铺陈手法,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做了铺垫。同时作者采用类比手法,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是亚洲文明的代表。在铺陈、类比的过程中,作者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展现出浪漫主义作家行文的语言风格,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2)运用反语,讽刺辛辣。
本文巧用反语,形成讽刺辛辣的表达效果。面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雨果在书信中巧用反语,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与批判。比如,在描述圆明园被洗劫时,作者用“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极具嘲讽与批判意味。
四、拓展延伸
1.书信的别称
书信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人对其有不同的称谓,常见的几种别称如下:
2.“万园之园”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主要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有“万园之园”之称。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圆明园内还珍藏了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五、布置作业:运用反语推进论证
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时,用了“漂亮”“丰功伟绩”等反语,极具讽刺和批判意味。请你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论述“好奇心”的价值和意义。
写作指导:
运用反语这种修辞手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分清对象,注意态度和分寸;②适当进行铺垫和交代,有时可借助引号等标点符号防止读者误解。
写作示范:
如果“好奇心”永远消失了,那就“有意思”了。葛优躺,就是这种情况的表现。好奇心是所有美味的调味剂,没有好奇心,这个世界仿佛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好奇心是内心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尽管带给我们焦灼、痛苦,但正是它让我们真正意识到活着的状态。火焰一旦消失,我们将是行尸走肉般的存在。世界也将毫无生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参考答案: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分析:“更漂亮”原本是赞美的词语,这里正话反说,讽刺、批判了额尔金等人对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讽刺和愤慨。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分析:按照常理,文明人应该有文明的样子,但是自称文明人的英法两国却对中国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动——侵略,对圆明园这个人类文明的典范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径——劫掠和焚毁,这里作者用讽刺辛辣的语言道出了英法侵略者野蛮、无耻的实质。
五、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所谓爱国,是指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非是指政府,尤其是当政府成为侵略者的帮凶甚至侵略的主谋的时候。所以,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说出了“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愤怒地谴责了政府的罪行。
【示例二】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圆明园确实是中国的皇家花园,但它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全人类的共有财富。雨果站在人类高度盛赞这座花园,抨击侵略者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他的公正与良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