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能成为“亚圣”,多得力于他母亲的教诲。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一生克勤克俭,含辛茹苦,抚育儿子。孟母教子故事如“孟母三迁”、“断织教子”、 “为儿媳训子”等广为流传。
孟母林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有一天,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回家了。母亲正在家里织绸子,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回来了呢?”孟子回答说:“我不愿意念书了!” 母亲听了很生气,拿起刀来就把没织完的绸子割断了,对孟子说:“绸子是一根一根的丝织起来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绸子割断了,不能再成为一匹绸子;学业荒废了,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后来孟子发愤读书,后来终于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孟母断机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深刻。 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孟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孟子》的散文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对于既主张以文载道,又重视文学的美感,喜欢在说理中包蕴个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为绝好的典范。试看韩愈的文章,雄肆而严整,喜用排比、博喻,与孟文关系最大。
(1)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
(3)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成语精选: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 出类拔萃 《公孙丑章句上》
自暴自弃 好为人师 《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 《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声玉振 《万章句下》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 《告子章句上》
言近指远 同流合污 《尽心章句下》
出尔反尔 《梁惠王章句下》
绰绰有余 《公孙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 《万章句上》
不言而喻 《心章句上》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府
孟府
孟庙
孟母林
本文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
助词,的
周围,方圆
●
●
内城
●
外城
●
围
●
表顺接
代词,它
●
●
表转折
fú
●
文言发语词
一定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
●
可是
表转折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
表修饰
精良
武器装备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也。
●
城墙
●
不是
●
表判断
●
护城河
●
兵器
盔甲
粮食供给
●
充足
●
放弃
●
表承接
●
离开
●
这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
代这座城池
违背道义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所以
(使)……居住
●
●
凭借、依靠
●
疆界
●
的
●
使……稳固
●
险要
●
震慑
●
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
●
的人
●
放弃
●
少
●
到
●
极点
●
内外亲戚
通叛,背叛
●
代失道者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
支持
●
归附
●
用、拿
●
助词,不译
●
归附的力量
●
指众叛亲离者
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
●
一定
●
表肯定语气
进一步深入说明“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摆出观点
论证观点
得出结论
结构图解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补充事例
1、秦朝施行残暴的统治,失去了百姓的“人和”,所以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
2、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不义战争,失去了“人和”,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3、陈水扁等台独分子想把台湾分裂,失去了“人和”,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谴责。
4、11月15日,中国女排姑娘们齐心协力,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获得了阔别17年的世界杯冠军。
二、请补充例子来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1、背诵课文,以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单的演讲。
2、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录吗?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
练习:多音字
夫
fú
fū
说
降
将
曾
拂
空
shuō
shuì
yuè
jiàng
xiáng
kōng
kòng
jiāng
jiàng
zēng
céng
bì
fú
夫人、夫妇、车夫
表示感叹
将来、将军
帝王将相、上将
说话、说笑
说客、说服
通假“悦”
空旷、天空
空地、空格
降落
投降、招降
曾经、曾几何时
曾孙
拂晓、拂逆
通假“弼”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
5、人和
6、域民
7、固国
8、威天下
9、寡助之至
10、亲戚畔之
11、亲戚畔之
代词,这(就是)
护城河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委:放弃 去:离开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使……巩固
威慑
到
通“叛”,背叛
他,指寡助之君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亲戚畔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何陋之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动词:到、去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代词:它,指代驴子
1
2
3
4
5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一词多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
C
D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C
B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共56张PPT)
故事一: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的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故事二:挪威渔民出海捕沙丁鱼,如果抵港时鱼仍活着,卖价要比死鱼高出许多倍.因此,渔民们千方百计想法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失败了.只有一艘渔船却总能带着活鱼回到港内,收入丰厚,但原因一直未明,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揭开了这个谜.原来这艘船捕了沙丁鱼,在返港之前,每次都要在鱼槽里放一条大鲶鱼,放鲶鱼有什么用呢?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向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听了这两则小故事,你的何想法和启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
1、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
管 夷 吾 举 于 士 -------
2、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
/
/
/
/
/
/
/
/
/
/
/
/
/
/
/
/
/
⒊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曾 益 其 所 不 能
⒋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
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
/
/
/
/
/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
管夷吾举于士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
管仲( —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
春秋第一相
管仲
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
图为孙叔敖除去两头蛇的传说
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起,被任用; 畎亩:农田; 举:被举用;
士:狱官; 市:市井之中。
舜是从田野中被提拔任用的,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提拔举用的,胶鬲是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是从囚徒中被提拔录用的,孙叔敖是隐居海边被提拔任用的,百里奚从市上(被赎买后)提拔任用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意使动词的用法;
空乏:资材缺乏,这里用如动词.
拂:违背. 曾益:增加. 曾:同“增”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思想受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使他这个人身受贫困,在行事上使他受到扰乱和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强他(过去)做不到的能力。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常. 衡:通“横”,堵塞,不顺.作:奋起,有所作为.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受到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流露到脸上,抒发于声音里,人们才能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既然这样,由此可知,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 (使......饥饿) 空乏 (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 (使......惊动)心忍 (使.......坚韧)性
行拂乱 (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⑴举于士
古义: 今义: ;
⑵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
⑶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今义: ;
狱官 士兵
用这些方法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这样的 判断动词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征于色
④生于忧患
发 ①发于畎亩
② 发于声
而: ①而后作
② 而死于安乐也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法家拂士
(从)
(给)
(在)
(在)
(承接连词)
(并列连词 )
(阻挠,违反)
(同“弼”,辅佐,辅弼)
(举,被任用)
(表露、表现)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曾 通“增”,增加
衡 通“横”,梗塞,不顺
拂 通“弼”,辅弼,辅佐
请你
找一找
思 考: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
第二层与第一层有什么联系?论证了什么内容?
思 考: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一层
第二层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第1自然段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人,作者用历史事实为例,论证中心论点.第二层归纳出了第一层的结论: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现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并指明了磨练的益处: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具体地说: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的益处。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振作有为。治国的道理也如此.国无内忧外患,易遭亡国。
第一段论述了什么?是怎样论述的?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磨炼的益处
个人
国家
作者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
商 纣: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名辛,为帝乙的儿子,史称为纣王.筷子的发明者,曾平定东夷,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虽材力过人,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商者八百;战于牧野,纣军败,自焚于鹿台.
隋炀帝
隋炀帝 杨广(560-618)隋文帝杨
坚的次子.他是个很有才华、头
脑精明的人,却以残暴著称于世.
有人拿秦始皇与他相比.他一直
在父亲和母亲独孤皇后面前装得
很朴素,以讨其欢心,终于令文帝废长子杨勇.当杨坚病重时,他才露出真面目,最后东窗事发,杀掉杨坚.他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终激乱败国,为宇文化及弒于江都.
1、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举例证法、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归纳论证。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第三层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层
第二层
第四层
(个别)
(一般)
(客观)
(主观)
(个人)
(国家)
(中心论点)
(正面)
(反面)
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 你的人才观怎么?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1、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2、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3、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与文章相关的名人名言
5、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7、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孔子厄而作《春秋》
韩非囚秦,《说难》、《弧愤》.
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2、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它们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两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第一篇:
第二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时
而
环
攻
之
地利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攻城:
守方
守城: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粮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
人和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施行“仁政”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排比
类比论证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死于安乐
事实
正面
论人
反面
论国家
天将大任
(思想)
(生活)
(行为)
例举舜、傅说等六人事例
道理
人恒过
改
作
喻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类比
对比
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篇短文都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处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它们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则:
第二则:
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多用排比句式,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也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个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
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