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
①文官考试
②留学毕业生
③学堂考试
④甄别留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务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这里的“国家行政机关”是指
A.我国的各级党政机关
B.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C.村(居)委会到中央政府
D.乡镇及以上各级行政部门
3.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的标志是
A.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B.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D.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建立
4.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是
A.按军功选拔官员
B.以考试选拔官员
C.以接受新式教育选拔官员
D.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5.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于( )
A.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之年
B.蒋介石对红军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之年
C.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年
D.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之年
6.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思想基础源自
A.“中体西用”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三权分立”思想
D.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7.有学者指出,清末文官录用方式的改变,均未经过周密筹划,多数为填补因科举制度废除后选官制度出现的真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反映了
A.文官制对官员结构并未改善
B.废除科举制才能实行文官制
C.西方文官制度已经融入中国
D.文官制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8.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对此结论理解正确的是
A.公务员制度开始
B.北洋政府近代化
C.文官考试法制化
D.文官考试制开始
9.新中国新型干部人事制度在形成与发展时期的主要表现为
A.改革人事管理体制
B.建各级人事管理机构
C.人事法规制度建设
D.确立起党管干部原则
10.下列有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
②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④禁绝了任用私人的现象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梁启超在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时指出“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二者相符,缺一不可。不讲义理,绝无根底,则浮慕西学,必无心得”。能全面准确体现粱启超办学理念的是(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B.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D.借助传统文化宜传西学
2.有学者认为,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体现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这体现了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是
A.民主化
B.科学化
C.法制化
D.规范化
3.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A.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B.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4.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新式学堂的出现导致
A.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多元
B.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湖
C.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D.学堂选官制度得以正式确立
5.近代中国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种官员任用方式形成于
A.清末“新政”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6.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政务院人事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人事部。总体来说,各政府系统设立人事管理部门,是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管理干部的一种基本形式,同级党委组织部对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干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这种干部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
B.不能适应经济复苏和稳固政权的需要
C.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影响深远
D.有利于加强对各级人事部干部的管理
7.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也无法通过考试得到任官资格,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可以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民国初期相比,这一规定反映出
A.文官考试与选拔功能难以实现
B.政府因文官缺失导致决策失误
C.文官考试与任用的开放性降低
D.政治环境影响文官制度的实施
8.民国初,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深受西方文官制影响而具有开创性
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
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
A.政府管干部是我国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B.已经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
D.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10.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亦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这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A.延续了封建的选官制度
B.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
C.实践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D.照搬了西方的文官制度
11.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的(局部)内容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篇,并问经史实务、政治。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12.2005年,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公务员制与西方公务员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
C.西方公务员制存在重大缺陷
D.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13.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付托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分设平行的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国民政府总持全局。这说明
A.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以实现
B.选官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权正式建立
D.西方近代政权模式在中国发生异化
14.甄别是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对经常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一做法旨在
A.保持行政的稳定性
B.完善文官考试制度
C.选拔经世济变之才
D.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15.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
A.强调德才兼备和择优录取
B.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
C.禁止公务员参加党派活动
D.捍卫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
考试名称
考试日期
应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留学生甄选考试
1915年2月
239
151
63.18%
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6年6月
不详
194
不详
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
1917年4月
2482
405
16.32%
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9年10月
5600
480
8.57%
第二届文官普通考试
1920年10月
3800
400
10.53%
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
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
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
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
2.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
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1906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宣称认同三权分立等原则。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11个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
A.是实行预备立宪的核心
B.动摇了晚清的统治基础
C.导致其统治的日趋孤立
D.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
4.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5.据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的选拔经历了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发展到现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经济实力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村干部选任受时代因素影响
6.根据光绪年间官员的档案数据统计,在4498个历史人物的信息中,具有捐纳经历的官员人数达到2674人,占总数的59.45%,形成了所谓的近代新兴官僚阶层。他们大多有商业背景,熟悉洋务,主要代表人物有伍廷芳、徐天麟等。据此可知,清末捐纳制度的实施
A.是科举制被废除的主要原因
B.客观上利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C.是清廷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
D.解决了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
7.北洋政府的文官考核主要有甄别和考试两种途径,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予以免职,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由此可知,北洋政府实行甄别制的用意在于(
)
A.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
B.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C.为部分权贵打开绿色通道
D.推动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8.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
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
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
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
9.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
A.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
B.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
C.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
D.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10.
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
A.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
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
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
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选官,视科举为“正途”。洋务运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如北京同文馆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总理衙门主持大考,分授九品至七品官职。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和到欧洲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1898年初,朝廷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拆》,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等六门科目,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到戍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彻底注销。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
——整理自《科举制废除利弊之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选官制度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1905年10月23日)
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
——刘大鹏(山西太原县举人)《退想斋日记》
材料二
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本馆记者不禁为此额手,爰取此次谕折,冠于时局之首,以明其关系之。大。
——《万国公报》1905年10月号《中国振兴之新纪元》
(编者注:《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废除科举制的不同论调及其原因。
(2)以上两则材料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若进一步研究废科举问题,还需要收集哪些史料作为证据来相互印证?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
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
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
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
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
化等。
——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
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
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
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
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
《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
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特点。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第二单元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
①文官考试
②留学毕业生
③学堂考试
④甄别留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2.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务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这里的“国家行政机关”是指
A.我国的各级党政机关
B.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C.村(居)委会到中央政府
D.乡镇及以上各级行政部门
【答案】D
3.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的标志是
A.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B.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D.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建立
【答案】B
4.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是
A.按军功选拔官员
B.以考试选拔官员
C.以接受新式教育选拔官员
D.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答案】B
5.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于( )
A.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之年
B.蒋介石对红军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之年
C.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年
D.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之年
【答案】B
6.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思想基础源自
A.“中体西用”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三权分立”思想
D.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答案】D
7.有学者指出,清末文官录用方式的改变,均未经过周密筹划,多数为填补因科举制度废除后选官制度出现的真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反映了
A.文官制对官员结构并未改善
B.废除科举制才能实行文官制
C.西方文官制度已经融入中国
D.文官制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答案】C
8.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对此结论理解正确的是
A.公务员制度开始
B.北洋政府近代化
C.文官考试法制化
D.文官考试制开始
【答案】C
9.新中国新型干部人事制度在形成与发展时期的主要表现为
A.改革人事管理体制
B.建各级人事管理机构
C.人事法规制度建设
D.确立起党管干部原则
【答案】B
10.下列有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
②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④禁绝了任用私人的现象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梁启超在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时指出“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二者相符,缺一不可。不讲义理,绝无根底,则浮慕西学,必无心得”。能全面准确体现粱启超办学理念的是(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B.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D.借助传统文化宜传西学
【答案】C
2.有学者认为,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体现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这体现了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是
A.民主化
B.科学化
C.法制化
D.规范化
【答案】A
3.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A.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B.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答案】D
4.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新式学堂的出现导致
A.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多元
B.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湖
C.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D.学堂选官制度得以正式确立
【答案】A
5.近代中国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种官员任用方式形成于
A.清末“新政”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B
6.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政务院人事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人事部。总体来说,各政府系统设立人事管理部门,是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管理干部的一种基本形式,同级党委组织部对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干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这种干部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
B.不能适应经济复苏和稳固政权的需要
C.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影响深远
D.有利于加强对各级人事部干部的管理
【答案】B
7.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也无法通过考试得到任官资格,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可以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民国初期相比,这一规定反映出
A.文官考试与选拔功能难以实现
B.政府因文官缺失导致决策失误
C.文官考试与任用的开放性降低
D.政治环境影响文官制度的实施
【答案】C
8.民国初,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深受西方文官制影响而具有开创性
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
【答案】D
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
A.政府管干部是我国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B.已经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
D.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答案】D
10.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亦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这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A.延续了封建的选官制度
B.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
C.实践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D.照搬了西方的文官制度
【答案】B
11.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的(局部)内容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篇,并问经史实务、政治。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B
12.2005年,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公务员制与西方公务员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
C.西方公务员制存在重大缺陷
D.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答案】B
13.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付托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分设平行的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国民政府总持全局。这说明
A.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以实现
B.选官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权正式建立
D.西方近代政权模式在中国发生异化
【答案】B
14.甄别是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对经常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一做法旨在
A.保持行政的稳定性
B.完善文官考试制度
C.选拔经世济变之才
D.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A
15.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
A.强调德才兼备和择优录取
B.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
C.禁止公务员参加党派活动
D.捍卫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答案】D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
考试名称
考试日期
应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留学生甄选考试
1915年2月
239
151
63.18%
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6年6月
不详
194
不详
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
1917年4月
2482
405
16.32%
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9年10月
5600
480
8.57%
第二届文官普通考试
1920年10月
3800
400
10.53%
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
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
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
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
【答案】A
2.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
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B
3.1906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宣称认同三权分立等原则。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11个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
A.是实行预备立宪的核心
B.动摇了晚清的统治基础
C.导致其统治的日趋孤立
D.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
【答案】C
4.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答案】C
5.据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的选拔经历了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发展到现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经济实力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村干部选任受时代因素影响
【答案】D
6.根据光绪年间官员的档案数据统计,在4498个历史人物的信息中,具有捐纳经历的官员人数达到2674人,占总数的59.45%,形成了所谓的近代新兴官僚阶层。他们大多有商业背景,熟悉洋务,主要代表人物有伍廷芳、徐天麟等。据此可知,清末捐纳制度的实施
A.是科举制被废除的主要原因
B.客观上利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C.是清廷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
D.解决了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
【答案】B
7.北洋政府的文官考核主要有甄别和考试两种途径,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予以免职,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由此可知,北洋政府实行甄别制的用意在于(
)
A.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
B.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C.为部分权贵打开绿色通道
D.推动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B
8.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
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
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
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
【答案】C
9.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
A.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
B.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
C.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
D.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答案】B
10.
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
A.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
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
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
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
【答案】C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选官,视科举为“正途”。洋务运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如北京同文馆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总理衙门主持大考,分授九品至七品官职。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和到欧洲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1898年初,朝廷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拆》,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等六门科目,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到戍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彻底注销。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
——整理自《科举制废除利弊之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选官制度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答案】(1)变化:从以科举为主要选拔途径发展为科举考试和新的选拔方式相结合,再到废除科举制。原因:科举制不能满足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向现代社会转型,科举制成为障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社会舆论的抨击及权臣的奏请对清政府有很大触动。
(2)影响:培养出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式人才;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1905年10月23日)
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
——刘大鹏(山西太原县举人)《退想斋日记》
材料二
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本馆记者不禁为此额手,爰取此次谕折,冠于时局之首,以明其关系之。大。
——《万国公报》1905年10月号《中国振兴之新纪元》
(编者注:《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废除科举制的不同论调及其原因。
(2)以上两则材料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若进一步研究废科举问题,还需要收集哪些史料作为证据来相互印证?
【答案】
(1)材料一:反对。原因:刘大鹏是当时的举人,废除科举对他本身造成了影响,不利于他的发展。材料二:赞成。原因:《万国公报》代表维新派立场,维新派倡导废除科举;《万国公报》
代表客观立场,认为废除科举是清政府进步的表现。
(2)类型:第一手文献史料。其他史料:可继续收集其他不同立场的第一手史料,也可以收集学者关于废除科举的其他论述。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
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
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
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
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
化等。
——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
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
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
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
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
《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
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特点。
【答案】(1)特点:立法保障;不受党派控制;实行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保持政治中立;考核制度完备,
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全面;不断完善。
原因: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推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受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影响(欧洲政治制度影响);
政府对文官素质要求提高;两党轮流执政导致行政动荡、政府效率低下、腐败盛行问题(政党利益);启蒙思想影响
(2)特点:依法推进;程序严格,体系完备,突出了公务员考试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内容政党色彩深
厚(或服从于国民党统治、或突显政党意志、或本土化色彩);重视实际能力;考核上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执行不力,官僚主义盛行。
评价:积极: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推动制度近代化;有利于人才选拔
消极: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造成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腐败现象严重;为南京国民政府灭亡埋下伏笔。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