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1982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对军队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及其性质、职能、任务等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
A.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B.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C.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D.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答案】B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答案】D
3.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新时期的标志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为加强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体改革的重点
D.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答案】D
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是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民主政治建设要制度化、法律化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答案】A
5.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法制建设成就有
①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
②颁布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③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被誉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
A.《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B.“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C
7.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恢复了刘少奇的名誉。这
A.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B.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
C.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D.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下列法律文件,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9.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关于这部法典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②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④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10.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78年12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展开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B
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C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
我国宪法与时俱进
A.A
B.B
C.C
D.D
【答案】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部分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
时间
法律
意义
1950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确定婚姻自由、一夫—妻、男女平等,移风易俗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确立劳资两利和民主原则,用协商的方法解决企业中劳资双方利益的问.题,形成新型劳资关系
A.巩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推动了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
C.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动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答案】B
2.下图反映的是1986~1998年我国开展依法治县(区、市)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我国
A.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注重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D.民主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D
3.下表是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A.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B.体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法治原则
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答案】D
4.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使新中国第一代律师蒙受深重灾难,大多数律师因为曾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而以“丧失阶级立场”被划为右派。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律师业迅速发展,截止1996年底,北京共有3105名律师,律师事务所257家,到1997年4月底全国律师已达10万人。律师业的迅速发展实质上反映出我国新时期
A.民主法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有效贯彻
C.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D.高素质法律人才队伍的壮大
【答案】A
5.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异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
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答案】D
6.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几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
【答案】B
7.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其意义是( )
A.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
B.把党的思想转化为国家的思想
C.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D.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
【答案】C
8.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由此可知
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答案】B
9.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2010年春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代表名额比例的变化
A.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完善
B.说明民主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快
C.反映出城镇化发展对政治的影响
D.折射出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平等发展
【答案】B
10.下表所示为我国1993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由此可知,1993年宪法修正案
序号
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
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
二
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等
三
删去“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
四
将县级人大每届任期由3年改为5年
A.加强了基层民主建设
B.凸显了宪法的根本地位
C.肯定了市场经济体制
D.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答案】D
11.进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为“努力发扬民主”
A.我国开始了普选人大代表的工作
B.人大会议取代了政协会议职能
C.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
【答案】D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
①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③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④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13.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编纂民法典作为重要的立法任务;此后立法机关逐步对原有民法中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规则进行纠正,并补充必要的规则;2017年作为开篇之作的民法总则获全国人大表决通过;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些举措
A.为社会主义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
D.标志着我国开始依法治国
【答案】C
14.它是“对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它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C
15.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
A.国家法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B.党内民主集中制被破坏
C.“依法治国”方针已写入宪法
D.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
【答案】A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国籍立法工作,直至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最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下图是这部法律的内容节选,它反映了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完备
B.中国实行有条件的双国籍政策
C.国家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D.国籍选择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
【答案】D
2.阅读下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速减缓的原因是
A.户籍管理的放宽,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宗法影响越来越淡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D.全球化趋势加强,移民数量持续稳定增加
【答案】C
3.1982年宪法颁布后,先后于1988年和1993年修订,分别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和“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A.立法缺乏稳定和延续性
B.基层民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改革开放推动法制建设
D.已经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C
4.1962年3月,毛泽东针对公安工作指出:“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1964年7月形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该草案共3编、24章、262条,包括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这反映出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C.依法治国方针正式形成
D.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答案】D
5.1956年,王砚香从北京回到山区的供销店工作,他和同伴们长期坚持用背篓为农民送货,同时把农民的农副产品背下山。以他为原型的电影《红色背篓》公映,“背篓精神”也由此风靡全国。这
A.反映了艺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B.倡导了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C.说明对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D.展现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
【答案】B
6.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
【答案】B
7.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
通过年份
法律名称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2004年6月1日新修订的该条例正式施行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A.形成完整的的法律体系
B.发挥法律的监督作用
C.国家对市场的全面控制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8.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A
9.1953年5月,中共中央确定了各科教材的编写原则和体系安排,设立了编审制度。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于1956年编写完成新中国第二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这些举措
A.使国民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B.使“双百”方针得到贯彻
C.有利于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D.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答案】C
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商标法》等法律;1982年宪法颁布后,又通过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此后,全国人大又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这反映了我国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B.引进外资是对外开放的重点
C.法制建设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答案】C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中华民国的国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
——摘编自郭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研究》
材料二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反映了全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意愿。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分析《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宪法”的主要原则。
【答案】(1)时间:1912年。
表现:是国家根本大法,建立宪法理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人民主权理念。
(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墓论》中说:“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侯王分土,各自为政,而皆以放恣渔猎之情,听耕战刑名殃民之说。”洋务派人物李鸿章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栽,亘古所未道,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胥:皆,都)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材料二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的变革时代。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倉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大变革”和清末“大变局”的突出表现,并分别指出两次“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欧洲发生了哪些历史性的变革,根据这些变革指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呈现的基本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
【答案】(1)表现:战国: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争霸;清末: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答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原因:战国:生产力发展,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清末:列强侵略加深,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2)变革:工业革命,欧洲开始走向工业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社会思想不断的解放;工人运动兴起。趋势: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
(3)趋势:民主化、法制化
3.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78年,我国主要产品产量是:粮食6095.3亿斤,棉花4334担,布330.9亿尺,钢3178万吨,原煤6.18亿吨,原油10405吨,铁路5.17万公里,各类轻重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有显增长。1978年,我国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按人均收入在世界最贫穷国家之列,而我国的教育发展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摘编自李文《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打下的坚实基础》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事立法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以下四部法律:一是1986年《民法通则》,确立了民事行为和民事权利保护的基本规则;二是1999年《合同法》,实现了我国合同立法的统一化、体系化与科学化,构建了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三是2007年《物权法》,构建了我国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市场的正运行奠定了法律基础;四是2009年《侵权责任法》,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合理的侵权法体系和规则。最高立法机关还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公司法》、《保险法》等民商事法律。不论是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以及人格权法等基本民事制度,还是民法方法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都进步迅速,民法著述更是汗牛充栋,蔚为壮观。在短短的四十年内,我国民事立法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法治发展道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摘编自王利明《中国民法学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打下的坚实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学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答案】(1)创立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显著提高人口素质。
(2)特征:内容不断丰富:体系日益完善;发展迅速:具有中国特色。
意义: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最后两点必答其中一点)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第三单元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1982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对军队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及其性质、职能、任务等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
A.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B.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C.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D.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新时期的标志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为加强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体改革的重点
D.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是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民主政治建设要制度化、法律化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5.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法制建设成就有
①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
②颁布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③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被誉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
A.《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B.“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7.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恢复了刘少奇的名誉。这
A.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B.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
C.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D.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下列法律文件,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关于这部法典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②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④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78年12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展开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B
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C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
我国宪法与时俱进
A.A
B.B
C.C
D.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部分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
时间
法律
意义
1950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确定婚姻自由、一夫—妻、男女平等,移风易俗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确立劳资两利和民主原则,用协商的方法解决企业中劳资双方利益的问.题,形成新型劳资关系
A.巩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推动了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
C.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动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2.下图反映的是1986~1998年我国开展依法治县(区、市)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我国
A.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注重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D.民主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
3.下表是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A.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B.体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法治原则
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4.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使新中国第一代律师蒙受深重灾难,大多数律师因为曾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而以“丧失阶级立场”被划为右派。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律师业迅速发展,截止1996年底,北京共有3105名律师,律师事务所257家,到1997年4月底全国律师已达10万人。律师业的迅速发展实质上反映出我国新时期
A.民主法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有效贯彻
C.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D.高素质法律人才队伍的壮大
5.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异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
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6.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几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
7.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其意义是( )
A.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
B.把党的思想转化为国家的思想
C.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D.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
8.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由此可知
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9.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2010年春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代表名额比例的变化
A.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完善
B.说明民主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快
C.反映出城镇化发展对政治的影响
D.折射出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平等发展
10.下表所示为我国1993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由此可知,1993年宪法修正案
序号
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
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
二
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等
三
删去“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
四
将县级人大每届任期由3年改为5年
A.加强了基层民主建设
B.凸显了宪法的根本地位
C.肯定了市场经济体制
D.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11.进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为“努力发扬民主”
A.我国开始了普选人大代表的工作
B.人大会议取代了政协会议职能
C.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
①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③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④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编纂民法典作为重要的立法任务;此后立法机关逐步对原有民法中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规则进行纠正,并补充必要的规则;2017年作为开篇之作的民法总则获全国人大表决通过;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些举措
A.为社会主义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
D.标志着我国开始依法治国
14.它是“对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它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
A.国家法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B.党内民主集中制被破坏
C.“依法治国”方针已写入宪法
D.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国籍立法工作,直至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最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下图是这部法律的内容节选,它反映了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完备
B.中国实行有条件的双国籍政策
C.国家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D.国籍选择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
2.阅读下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速减缓的原因是
A.户籍管理的放宽,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宗法影响越来越淡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D.全球化趋势加强,移民数量持续稳定增加
3.1982年宪法颁布后,先后于1988年和1993年修订,分别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和“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A.立法缺乏稳定和延续性
B.基层民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改革开放推动法制建设
D.已经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4.1962年3月,毛泽东针对公安工作指出:“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1964年7月形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该草案共3编、24章、262条,包括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这反映出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C.依法治国方针正式形成
D.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5.1956年,王砚香从北京回到山区的供销店工作,他和同伴们长期坚持用背篓为农民送货,同时把农民的农副产品背下山。以他为原型的电影《红色背篓》公映,“背篓精神”也由此风靡全国。这
A.反映了艺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B.倡导了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C.说明对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D.展现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
6.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
7.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
通过年份
法律名称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2004年6月1日新修订的该条例正式施行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A.形成完整的的法律体系
B.发挥法律的监督作用
C.国家对市场的全面控制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9.1953年5月,中共中央确定了各科教材的编写原则和体系安排,设立了编审制度。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于1956年编写完成新中国第二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这些举措
A.使国民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B.使“双百”方针得到贯彻
C.有利于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D.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商标法》等法律;1982年宪法颁布后,又通过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此后,全国人大又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这反映了我国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B.引进外资是对外开放的重点
C.法制建设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中华民国的国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
——摘编自郭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研究》
材料二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反映了全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意愿。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分析《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宪法”的主要原则。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墓论》中说:“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侯王分土,各自为政,而皆以放恣渔猎之情,听耕战刑名殃民之说。”洋务派人物李鸿章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栽,亘古所未道,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胥:皆,都)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材料二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的变革时代。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倉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大变革”和清末“大变局”的突出表现,并分别指出两次“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欧洲发生了哪些历史性的变革,根据这些变革指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呈现的基本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
3.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78年,我国主要产品产量是:粮食6095.3亿斤,棉花4334担,布330.9亿尺,钢3178万吨,原煤6.18亿吨,原油10405吨,铁路5.17万公里,各类轻重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有显增长。1978年,我国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按人均收入在世界最贫穷国家之列,而我国的教育发展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摘编自李文《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打下的坚实基础》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事立法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以下四部法律:一是1986年《民法通则》,确立了民事行为和民事权利保护的基本规则;二是1999年《合同法》,实现了我国合同立法的统一化、体系化与科学化,构建了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三是2007年《物权法》,构建了我国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市场的正运行奠定了法律基础;四是2009年《侵权责任法》,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合理的侵权法体系和规则。最高立法机关还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公司法》、《保险法》等民商事法律。不论是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以及人格权法等基本民事制度,还是民法方法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都进步迅速,民法著述更是汗牛充栋,蔚为壮观。在短短的四十年内,我国民事立法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法治发展道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摘编自王利明《中国民法学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打下的坚实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学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