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5 08:12:06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因素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B.中美关系改善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壮大了中国力量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B
2.20世纪70年代,打开我国外交新局面的关键在于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制定
【答案】C
3.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周恩来在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的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答案】D
4.下列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
②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③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
④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表现不包括
A.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B.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C.中日关系正常化
D.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A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下列属于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的是
A.“亲、诚、惠、容”
B.共商、共建、共享
C.“真、实、亲、诚”
D.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答案】A
7.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万隆精神”。这次会议
A.增强了亚非地区的经济实力
B.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消除了亚非国家的差异
【答案】B
8.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是
A.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倡议成立“亚投行”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D
9.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整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答案】D
10.1985年邓小平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这一论断的提出是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D.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
【答案】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对非洲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文明互鉴的友好关系;中国同欧洲、美洲等的关系也展开新的画卷。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积极深化与扩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注重扩大同世界其他国家利益交汇点
D.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C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并威胁我国的稳定与安全,使中苏关系迅速恶化,毛泽东及时调整外交战略;1972年2月实现了尼克松正式访华,结束了中美长达22年严重对峙的僵局。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外交战略调整
A.有利于平衡和制约国际战略力量
B.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的影响
C.促使中国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D.推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答案】A
3.1972年3月,日本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读卖新闻》上刊登了一则笑话,大致内容是:熊猫去美国/孩子问:不来日本吗?/妈妈答:佐藤(时任日本首相)靠不住,不行。对该笑话解读合理的是
A.日本社会希望改善对华关系
B.中美两国已经正式建交
C.中国对日释放改善关系意愿
D.日本政府改变外交方针
【答案】A
4.“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
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面对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全球层面倡导(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建立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
C.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答案】A
5.1955年4月,中国先后同埃及、叙利亚签订贸易与支付协定;1956年6月,中国又同尼泊尔、柬埔寨等国家签订经济援助协定。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需要
C.万隆会议的召开
D.“一边倒”方针的贯彻
【答案】C
6.近日,中国外交发言人表示“中国不是为了超越美国而是为了超越自己,不是为了挑战美国地位而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下列史实可以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①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在解决朝核问题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③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④积极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7.1969年12月3日,美国驻波兰大使在南斯拉夫时装博览会上发现了几位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尼克松总统交办的工作,他甚至不顾外交礼节,跑着追赶中方人员,请求会晤中国驻波兰大使并转达尼克松总统的愿望。收到汇报后,周恩来对毛泽东说:“有门道了,可以敲门了,拿到敲门砖了。”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趋向缓和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
【答案】D
8.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时间
事件
1980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
恢复在世界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
1988

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6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0

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C.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
D.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
【答案】A
9.2001年6月,中俄等六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同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这表明中国
A.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B.积极推进区域合作
C.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
D.奉行睦邻友好政策
【答案】B
10.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但是又希望推进世界和平事业,维护周边安全,尽快融人国际社会。为此新中国
A.构建“求同存异”的外交精神
B.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答案】D
11.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一年之内,中美外交从不可调和的冲突状态进入了总统使节去北京为总统访华筹备的阶段。其间双方避开了20年来的敌对宣传,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最重大的战略目标”是指中美两国
A.维护现有国际秩序
B.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C.共同应对苏联威胁
D.重建联合国的权威
【答案】C
12.国际组织是现代国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推动国际合作,增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福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国际组织中中国作为创始会员国的是
①亚太经合组织②上海合作组织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④世界银行
A.②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不搞同盟、不搞对抗,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界,积极编织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几乎涵盖了所有国家和地区。这说明,当今中国
A.专注于实现睦邻友好
B.意在塑造不结盟形象
C.致力于发展多边外交
D.坚持了独立自主原则
【答案】C
14.自80年代初起,我国在对外政策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实行不结盟政策,改善与苏联、蒙古、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重视搞好与美国、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关系。此次对外政策调整的依据是
A.世界格局发生剧变
B.党的工作重心发生变化
C.经济体制根本转变
D.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答案】B
15.《吴建民谈外交》一书在评价新中国初期的某项外交方针政策时,称它“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是“外交上的精彩华章”。下列关于该方针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因朝鲜战争结束和国内建设需要提出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阐述这一构想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推动我国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的到来
【答案】B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972年2月,中美两国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指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一规定
A.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限制了美国霸权行径
C.有助边境地区压力缓解
D.巩固了中美战略同盟
【答案】B
2.1990年4月,当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干涉中国内政时,邓小平说,这让他联想到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反映出
A.中国面临着与百年前类似的局势
B.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邓小平高度重视历史的重要作用
D.中国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的调整
【答案】C
3.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的讲话引起轰动性的效应。美国记者鲍大可在报道中说:“周恩来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单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发表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这次会议
A.解决了朝鲜半岛停战的遗留问题
B.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D.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影响力
【答案】D
4.1958年,为更好的带动经济建设,河北省会迁到工商业发达的天津;1966年为了备战备荒、以防万一,河北省会又从滨海的天津内迁回保定。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   )
A.社会主义阵营形势变化
B.美日由敌对转向合作反华
C.我国参加了不结盟运动
D.我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答案】A
5.根据《辛丑条约》,1901年6月25日,克林德(德国驻华公使,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枪杀)碑在其被杀处开始建设;1918年11月13日克林德碑被北京民众拆毁;1919年克林德碑在中央公园由德国重建并改称“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保卫和平牌坊”。克林德碑名字的演变反映了
A.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代理工具
B.近代中国发展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权利得以维护
【答案】B
6.“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应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物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
A.有利于建立新型国家关系
B.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C.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
D.促进了亚洲各国间友好合作
【答案】A
7.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明确规定美国官员不许和中国官员握手的历史,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得到了改变。这反映了
A.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美国外交政策彻底改变
C.中美关系受国际形势影响
D.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答案】C
8.美国在1969年7月宣布了一系列单方面主动议案,如取消不准美国人前往中国旅行的禁令,美国人可以携带一切美元的中国物品进入美国,准许某一限.量之内的美国货物输往中国。这些改变
A.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B.旨在向中国传递改善双方关系的愿望
C.推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轨道
D.主要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
【答案】B
9.1989年到1990年,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的“制裁”,同时又要应对东欧剧变、苏联动荡的重大变化,中国政府采取的对外政策是
A.坚决反击,睦邻友好
B.坚持原则,扩大开放
C.争取同情,避免对抗
D.深化改革,开拓市场
【答案】B
10.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宣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斗争,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B.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
C.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
D.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A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之下,加上华北地区连年遭受水、旱、虫等自然灾害,各抗日根据地的面积日益缩小,很多根据地的面积都缩小了1/3到1/2,……而在这种情况下,各根据地的脱产人员猛增,党政军学脱产人员数量大大超过了中央规定的不能多于人口总数3%的比例,实际已达到了5.4%。
——臧运祜《关于“精兵简政”的再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复杂的。在国际上,美帝国主义在政治上,采取不承认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的政策;军事上对我国大陆实行军事封锁和包围,1950年6月发动朝鲜战争……派第七舰队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并积极策动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另一方面,由于战争仍在进行,军费开支巨大,这就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加之投机资本的破坏活动,使国家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政权还不稳定,急需国际上的承认和支持,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摘自人民网相关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中共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针对当时国际形势制定的三大外交方针,并概述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紧迫和必要的重大决策。
【答案】(1)原因:日伪军的“扫荡”:国民党的包围封锁:连年自然灾害:脱产人员猛增。
举措: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实行“三三制”。
(2)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决策: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1644年,各交战方在威斯特伐利亚举行和谈,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体系削弱了当时几乎成为欧洲主宰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促进了多元政治体系的形成。德意志众多个诸侯邦都成为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荷兰、瑞士不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结束了全欧规模的三十年战争,在欧洲确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但并没有因之而造成欧洲真正和平、稳定的局面。各国为了巩固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地位,仍在不断地进行领土扩张和人口兼并。列强的争斗也不仅在欧洲展开,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摘编自李爱华《马克思、恩格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评析》
材料二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图
——根据中国外交部官网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影响。
(2)从材料二A、B两个时期中任选其一,指出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并分析其国际背景。
【答案】(1)进步性: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确立了相对“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局限性:没有带来了真正的和平与稳定,列强在欧洲乃至世界争夺不断。(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并没有给欧洲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稳定,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殖民与争夺。)
(2)A成就: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印度、瑞典等19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国际背景:两大阵营对抗;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出现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国际背景: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中苏关系恶化。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阴阳和顺、刚柔相济,被视为至真的宇宙规律。人伦和谐,天人协调,被视为至善的社会关系。“和”的精神,是承认、尊重、圆融。“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以合作求共赢,和睦相处,共生共长。“和”的思想,既是理想境界,又是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和”的基础与核心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在承认多元性、多样性及矛盾性的前提下,找出统一性和共同点,找出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进而求同存异,争取实现问题的解决。“和而不同”思想,是贯穿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思想脉络,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
——摘编自李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论建设》
材料二
在欧洲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欧盟各国在经济、政治上逐步趋同。欧盟委员会也一直把制定统一的欧盟文化政策视作欧洲一体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文化政策可以在欧盟范围内为各成员国构建一种统一的文化身份,有助于推进欧洲一体化这一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而言,欧盟的文化政策是欧盟经济、政治战略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在欧盟制定文化政策的同时,由于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发展轨迹,造就了欧盟各成员国的文化特点,如何保护文化多样性一直是欧盟的重要议题。欧盟历来强调尊重各成员国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并致力于保护这种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欧盟宪法条约》的重要内容,如其中第22条的重点就是尊重文化、宗教和语言的多样性。
——摘编自曹德明《欧盟文化政策的核心:多样性中的统一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贵“和”的意义,及“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答案】(1)意义:“以和为贵”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天人合一”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和万邦”有利于建立共同进步的世界。
体现:在政治领域,强调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共同协商,如提出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原则;在经济领域,强调相互促进,互利共贏,如加入WTO、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在安全领域,强调相互信任,互谅互让,如倡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在文化领域,强调要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原因:①统一性:统一的文化政策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各成员国构建一种统一的文化身份;是欧盟经济、政治战略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②多样性: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发展轨迹造就了各成员国不同的文化特点;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欧盟宪法条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缓和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欧盟区域内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
(

2


3

)
(

1


1

)第四单元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因素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B.中美关系改善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壮大了中国力量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2.20世纪70年代,打开我国外交新局面的关键在于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制定
3.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周恩来在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的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4.下列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
②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③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
④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表现不包括
A.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B.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C.中日关系正常化
D.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下列属于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的是
A.“亲、诚、惠、容”
B.共商、共建、共享
C.“真、实、亲、诚”
D.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7.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万隆精神”。这次会议
A.增强了亚非地区的经济实力
B.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消除了亚非国家的差异
8.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是
A.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倡议成立“亚投行”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整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10.1985年邓小平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这一论断的提出是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D.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对非洲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文明互鉴的友好关系;中国同欧洲、美洲等的关系也展开新的画卷。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积极深化与扩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注重扩大同世界其他国家利益交汇点
D.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并威胁我国的稳定与安全,使中苏关系迅速恶化,毛泽东及时调整外交战略;1972年2月实现了尼克松正式访华,结束了中美长达22年严重对峙的僵局。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外交战略调整
A.有利于平衡和制约国际战略力量
B.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的影响
C.促使中国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D.推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3.1972年3月,日本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读卖新闻》上刊登了一则笑话,大致内容是:熊猫去美国/孩子问:不来日本吗?/妈妈答:佐藤(时任日本首相)靠不住,不行。对该笑话解读合理的是
A.日本社会希望改善对华关系
B.中美两国已经正式建交
C.中国对日释放改善关系意愿
D.日本政府改变外交方针
4.“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
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面对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全球层面倡导(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建立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
C.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5.1955年4月,中国先后同埃及、叙利亚签订贸易与支付协定;1956年6月,中国又同尼泊尔、柬埔寨等国家签订经济援助协定。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需要
C.万隆会议的召开
D.“一边倒”方针的贯彻
6.近日,中国外交发言人表示“中国不是为了超越美国而是为了超越自己,不是为了挑战美国地位而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下列史实可以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①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在解决朝核问题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③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④积极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1969年12月3日,美国驻波兰大使在南斯拉夫时装博览会上发现了几位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尼克松总统交办的工作,他甚至不顾外交礼节,跑着追赶中方人员,请求会晤中国驻波兰大使并转达尼克松总统的愿望。收到汇报后,周恩来对毛泽东说:“有门道了,可以敲门了,拿到敲门砖了。”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趋向缓和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
8.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时间
事件
1980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
恢复在世界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
1988

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6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0

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C.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
D.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
9.2001年6月,中俄等六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同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这表明中国
A.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B.积极推进区域合作
C.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
D.奉行睦邻友好政策
10.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但是又希望推进世界和平事业,维护周边安全,尽快融人国际社会。为此新中国
A.构建“求同存异”的外交精神
B.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1.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一年之内,中美外交从不可调和的冲突状态进入了总统使节去北京为总统访华筹备的阶段。其间双方避开了20年来的敌对宣传,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最重大的战略目标”是指中美两国
A.维护现有国际秩序
B.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C.共同应对苏联威胁
D.重建联合国的权威
12.国际组织是现代国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推动国际合作,增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福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国际组织中中国作为创始会员国的是
①亚太经合组织②上海合作组织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④世界银行
A.②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不搞同盟、不搞对抗,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界,积极编织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几乎涵盖了所有国家和地区。这说明,当今中国
A.专注于实现睦邻友好
B.意在塑造不结盟形象
C.致力于发展多边外交
D.坚持了独立自主原则
14.自80年代初起,我国在对外政策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实行不结盟政策,改善与苏联、蒙古、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重视搞好与美国、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关系。此次对外政策调整的依据是
A.世界格局发生剧变
B.党的工作重心发生变化
C.经济体制根本转变
D.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15.《吴建民谈外交》一书在评价新中国初期的某项外交方针政策时,称它“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是“外交上的精彩华章”。下列关于该方针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因朝鲜战争结束和国内建设需要提出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阐述这一构想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推动我国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的到来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972年2月,中美两国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指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一规定
A.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限制了美国霸权行径
C.有助边境地区压力缓解
D.巩固了中美战略同盟
2.1990年4月,当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干涉中国内政时,邓小平说,这让他联想到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反映出
A.中国面临着与百年前类似的局势
B.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邓小平高度重视历史的重要作用
D.中国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的调整
3.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的讲话引起轰动性的效应。美国记者鲍大可在报道中说:“周恩来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单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发表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这次会议
A.解决了朝鲜半岛停战的遗留问题
B.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D.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影响力
4.1958年,为更好的带动经济建设,河北省会迁到工商业发达的天津;1966年为了备战备荒、以防万一,河北省会又从滨海的天津内迁回保定。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   )
A.社会主义阵营形势变化
B.美日由敌对转向合作反华
C.我国参加了不结盟运动
D.我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5.根据《辛丑条约》,1901年6月25日,克林德(德国驻华公使,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枪杀)碑在其被杀处开始建设;1918年11月13日克林德碑被北京民众拆毁;1919年克林德碑在中央公园由德国重建并改称“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保卫和平牌坊”。克林德碑名字的演变反映了
A.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代理工具
B.近代中国发展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权利得以维护
6.“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应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物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
A.有利于建立新型国家关系
B.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C.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
D.促进了亚洲各国间友好合作
7.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明确规定美国官员不许和中国官员握手的历史,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得到了改变。这反映了
A.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美国外交政策彻底改变
C.中美关系受国际形势影响
D.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8.美国在1969年7月宣布了一系列单方面主动议案,如取消不准美国人前往中国旅行的禁令,美国人可以携带一切美元的中国物品进入美国,准许某一限.量之内的美国货物输往中国。这些改变
A.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B.旨在向中国传递改善双方关系的愿望
C.推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轨道
D.主要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
9.1989年到1990年,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的“制裁”,同时又要应对东欧剧变、苏联动荡的重大变化,中国政府采取的对外政策是
A.坚决反击,睦邻友好
B.坚持原则,扩大开放
C.争取同情,避免对抗
D.深化改革,开拓市场
10.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宣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斗争,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B.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
C.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
D.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之下,加上华北地区连年遭受水、旱、虫等自然灾害,各抗日根据地的面积日益缩小,很多根据地的面积都缩小了1/3到1/2,……而在这种情况下,各根据地的脱产人员猛增,党政军学脱产人员数量大大超过了中央规定的不能多于人口总数3%的比例,实际已达到了5.4%。
——臧运祜《关于“精兵简政”的再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复杂的。在国际上,美帝国主义在政治上,采取不承认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的政策;军事上对我国大陆实行军事封锁和包围,1950年6月发动朝鲜战争……派第七舰队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并积极策动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另一方面,由于战争仍在进行,军费开支巨大,这就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加之投机资本的破坏活动,使国家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政权还不稳定,急需国际上的承认和支持,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摘自人民网相关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中共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针对当时国际形势制定的三大外交方针,并概述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紧迫和必要的重大决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1644年,各交战方在威斯特伐利亚举行和谈,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体系削弱了当时几乎成为欧洲主宰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促进了多元政治体系的形成。德意志众多个诸侯邦都成为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荷兰、瑞士不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结束了全欧规模的三十年战争,在欧洲确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但并没有因之而造成欧洲真正和平、稳定的局面。各国为了巩固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地位,仍在不断地进行领土扩张和人口兼并。列强的争斗也不仅在欧洲展开,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摘编自李爱华《马克思、恩格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评析》
材料二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图
——根据中国外交部官网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影响。
(2)从材料二A、B两个时期中任选其一,指出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并分析其国际背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阴阳和顺、刚柔相济,被视为至真的宇宙规律。人伦和谐,天人协调,被视为至善的社会关系。“和”的精神,是承认、尊重、圆融。“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以合作求共赢,和睦相处,共生共长。“和”的思想,既是理想境界,又是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和”的基础与核心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在承认多元性、多样性及矛盾性的前提下,找出统一性和共同点,找出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进而求同存异,争取实现问题的解决。“和而不同”思想,是贯穿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思想脉络,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
——摘编自李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论建设》
材料二
在欧洲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欧盟各国在经济、政治上逐步趋同。欧盟委员会也一直把制定统一的欧盟文化政策视作欧洲一体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文化政策可以在欧盟范围内为各成员国构建一种统一的文化身份,有助于推进欧洲一体化这一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而言,欧盟的文化政策是欧盟经济、政治战略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在欧盟制定文化政策的同时,由于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发展轨迹,造就了欧盟各成员国的文化特点,如何保护文化多样性一直是欧盟的重要议题。欧盟历来强调尊重各成员国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并致力于保护这种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欧盟宪法条约》的重要内容,如其中第22条的重点就是尊重文化、宗教和语言的多样性。
——摘编自曹德明《欧盟文化政策的核心:多样性中的统一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贵“和”的意义,及“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

2


3

)
(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