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5 08:14:31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改为两税法。唐朝统治者改变赋税制度意在
A.放松对农民人身控制
B.简化赋税征收名目
C.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D.减轻百姓税收负担
【答案】C
2.北魏颁布均田令,推动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
A.地主停止土地兼并
B.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C.政府减少财政收入
D.北方各族掌握了农耕拄术
【答案】B
3.下列唐朝实行的赋役制度有
①租庸调制
②一条鞭法
③两税法
④摊丁入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4.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表述,能反映战国至唐朝税制变化特征的是
A.君主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征税的标准由财产转为人丁
C.社会底层成员的税负日趋严重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日趋松弛
【答案】D
5.下列制度中,开始改变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收税标准的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答案】D
6.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以规避赋税。在此背景之下唐朝政府实行了
A.土地私有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答案】D
7.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其实质都是
A.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B.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C.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答案】D
8.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中期又实行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A.赋税制度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趋向衰落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D.中国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答案】A
9.北魏至唐初,政府都出台颁授土地给成年人的相关法令。这些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
A.扩大国家赋税来源
B.实现儒家社会理想
C.应对地方藩镇割据
D.促进农耕技术改良
【答案】A
10.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人丁税被彻底废除
B.税收时间从不固定到固定
C.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D.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答案】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唐朝法律规定,每丁男受田100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80亩为口分田。永业田可以传承、买卖。口分田不得买卖,受田人死亡之后须归还朝廷。同时,即便是符合买卖条件的土地,统治者也规定了严格的买卖程序。唐朝如此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B.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限制土地买卖,维护土地公有
D.调整土地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A
2.元代匠户世袭为官府工作,实际上是官奴隶。明朝匠户虽仍不自由,但可以银代役。官府可以银雇役,最后甚至不再追究匠户隐为民籍。材料反映出明代社会的现象有
①一条鞭法的实施②工匠赋役负担沉重
③户籍管理逐渐放松④官营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3.西晋实行占田荫客制,按照官吏的品级确定占田与荫亲族为佃客的数量;东晋有送兵制,州郡长官离任,官府以兵送给离职的官吏;北齐时,皇帝也常将大量人口送给官吏作为其劳动人口。这
A.承认了私人依附人口的做法
B.消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因素
C.有利于政府官员队伍的稳定
D.促进了官僚阶层的均衡发展
【答案】A
4.宋宁宗嘉定十七年,有臣僚在上言中指出,浙江湖州乌青镇的商铺为了逃避商税,在镇外数里设置仓库,收购和储存外地客商运来之货。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
B.政府城镇管理的失控
C.政府重视商税的征收
D.南方经济实力的上升
【答案】C
5.在汉初文帝时代,直接从事耕作的农民负担得以减轻,朝廷曾多次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据此可知汉初
A.基本沿袭了秦朝的经济政策
B.政府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比较清醒
C.郡国并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答案】B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出现了大量荒废土地。北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男子、妇女、奴婢,耕牛,甚至一些特殊群体(孤寡老人等)都能授田。其主要目的是
A.发挥耕牛在农业中的作用
B.获得门阀士族的大力支持
C.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
D.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负担
【答案】C
7.唐初有诏令,男20、女15就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已进考第”。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扩大官僚队伍
B.增加赋税收入
C.考核官员政绩
D.缓和人地矛盾
【答案】B
8.《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医移退一,使之与居者均,无侥利。”该制度的实施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增加了农民缴纳赋税的经济负担
D.实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答案】A
9.西汉时期,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做法
A.表明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全免田租
B.表明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将加剧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流亡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答案】C
10.780年,唐朝开始推行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推行
A.迅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C
11.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人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社会发展影响国家政策
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答案】C
12.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A.遏制了门阀政治的形成
B.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C.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D.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答案】B
13.“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该政策在一段时间内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消除了农民人身控制③扩大了税收对象④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14.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征税标准的变化
A.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有
B.实现了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C.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D
15.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念“今海宇承平已久”,“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故令各省官员“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増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由此可知,清朝初期
A.农业生产渐趋衰落
B.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主体
C.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D.赋税征收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D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答案】B
2.如表是清雍正年间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这反映出当时
府、直隶州
顺天府
永平府
保定府
天津府
大名府
……
总计
原征丁银
36264
26783
42789
8278
47188
……
400171
摊入丁银
26903
14357
38996
17183
56760
……
404854
负担变化
—9360
—12425
—3793
+8905
+9572
……
+4683
A.官吏贪污腐败盛行
B.地域经济类型不同
C.丁银折算摊派不均
D.百姓赋税负担加重
【答案】C
3.明代首辅张居正将原来力役与银役两种差役改为一律征银,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以银役代替力役,在客观上
A.除弊振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改变丁役部分摊入土地征收
C.赋税征调方法上化繁为简
D.使封建依附关系有了松动
【答案】D
4.唐宋之后的封建政府对农民的脱户、逃亡等脱离户籍的现象逐渐漠视,而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对土地面积登记是否属实,是否存在土地隐报上。这反映出当时
A.民本思想得到有效贯彻
B.政府管理职能渐趋弱化
C.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C
5.学者吕思勉认为:“历代收酒税认真的,莫如宋朝……宋时,诸州多置‘务’自酿。县和镇乡,则有许民酿而收其税的。官吏为维持税收起见,往往不许其停业。”由此可以推知
A.增加收入放弃抑商政策
B.酒税补充地方经费不足
C.酒税是财政最主要来源
D.政府加强对商人的控制
【答案】B
6.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朝廷下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该诏令反映出
A.农村人口逐渐转向城市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D.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答案】B
7.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颖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一规定的实施
A.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
B.瓦解了士族的经济基础
C.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D.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答案】C
8.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自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
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收入
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答案】A
9.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决定将部分地区的税粮四百余万石折银征收,谓之“金花银”。随后,将这一做法在全国推行,并以为永例。这一做法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标志着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刺激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D
10.《魏书·食货志》记载:“旧制,民间所织绢、布,不依尺度。”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诏令:“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改革后长度单位有端、匹、丈、尺、寸;重量单位有石、斤、两;容量单位有斗、斛、升。这一改革
A.有利于经济生活的开展
B.开创了度量衡统一局面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制定了明确的赋役标准
【答案】A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人物
成就或地位
东晋

“书圣”
北朝
贾思勰



西晋

《禹贡地域图》
唐朝
孙思邈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子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资治通鉴》卷206
材料三
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将材料一表格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出台的背景,并指出此后征税的主要标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的特点及发挥的积极作用?
【答案】(1)王羲之、《齐民要术》、裴秀、《千金方》。
(2)背景:户籍记录失真;赋税征税失准(随意加征);财政困境;土地兼并、均田制无法推行
标准:贫富或财产。
(3)特点:自由报考;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取士
作用:选官更加公开和公平;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扩大统治基础或加强中央集权。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初沿用明代后期实行一条鞭法,将代役丁银逐渐摊入田亩征收,将各种赋役合并征银。地方各种差役杂派有增无减,各级官吏贪污勒索,人民又遭受沉重的赋役之苦,被迫抗税、逃亡、隐匿地丁,以致了额无定,丁银难征,中央财政收入日益减少。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依照上年各地的报丁数,固定税额,为以后征丁银的标准,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减少时,以新增人丁抵补,税额不变。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开始在广东、四川等地实行摊丁入地的税制。摊丁入地的主要内容,以府或县为单位,把康熙五十年征收丁银的总额,按亩全部分摊到田赋中。由于各府县丁银和田赋的比数不同,每两银的田赋所摊加的丁银也不同,多数地区所摊数额,大致是每两银的田赋摊入丁银一、二钱。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从而彻底废除对人口的征课,完成了封建后期以来历次税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入土地税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
(1)原因:苛捐杂税增多;百姓赋税负担沉重;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2)意义: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亩纳税,使无地农民在法律上不再纳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大量剩余劳力可以流动,从事租佃、佣工、经营工商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接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整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渍。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孤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龚汝富、曾耀辉、戴丽华《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赋税制度呈现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特征及原因。
【答案】(1)趋势:征收标准以财产、土地为主;征收形态以货币为主。
(2)特征:具有半殖民地性质,原有的财税制度弊端越来越大;推行体制改革,实行分税制,力图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改革阻力大,未能推行下去;客观上有利于我国税收制度的规范和统一。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适应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使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推动;原有税收制度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人士的推动。
(

2


3

)
(

1


1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改为两税法。唐朝统治者改变赋税制度意在
A.放松对农民人身控制
B.简化赋税征收名目
C.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D.减轻百姓税收负担
2.北魏颁布均田令,推动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
A.地主停止土地兼并
B.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C.政府减少财政收入
D.北方各族掌握了农耕拄术
3.下列唐朝实行的赋役制度有
①租庸调制
②一条鞭法
③两税法
④摊丁入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表述,能反映战国至唐朝税制变化特征的是
A.君主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征税的标准由财产转为人丁
C.社会底层成员的税负日趋严重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日趋松弛
5.下列制度中,开始改变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收税标准的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6.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以规避赋税。在此背景之下唐朝政府实行了
A.土地私有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7.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其实质都是
A.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B.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C.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8.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中期又实行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A.赋税制度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趋向衰落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D.中国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9.北魏至唐初,政府都出台颁授土地给成年人的相关法令。这些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
A.扩大国家赋税来源
B.实现儒家社会理想
C.应对地方藩镇割据
D.促进农耕技术改良
10.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人丁税被彻底废除
B.税收时间从不固定到固定
C.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D.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唐朝法律规定,每丁男受田100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80亩为口分田。永业田可以传承、买卖。口分田不得买卖,受田人死亡之后须归还朝廷。同时,即便是符合买卖条件的土地,统治者也规定了严格的买卖程序。唐朝如此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B.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限制土地买卖,维护土地公有
D.调整土地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2.元代匠户世袭为官府工作,实际上是官奴隶。明朝匠户虽仍不自由,但可以银代役。官府可以银雇役,最后甚至不再追究匠户隐为民籍。材料反映出明代社会的现象有
①一条鞭法的实施②工匠赋役负担沉重
③户籍管理逐渐放松④官营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西晋实行占田荫客制,按照官吏的品级确定占田与荫亲族为佃客的数量;东晋有送兵制,州郡长官离任,官府以兵送给离职的官吏;北齐时,皇帝也常将大量人口送给官吏作为其劳动人口。这
A.承认了私人依附人口的做法
B.消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因素
C.有利于政府官员队伍的稳定
D.促进了官僚阶层的均衡发展
4.宋宁宗嘉定十七年,有臣僚在上言中指出,浙江湖州乌青镇的商铺为了逃避商税,在镇外数里设置仓库,收购和储存外地客商运来之货。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
B.政府城镇管理的失控
C.政府重视商税的征收
D.南方经济实力的上升
5.在汉初文帝时代,直接从事耕作的农民负担得以减轻,朝廷曾多次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据此可知汉初
A.基本沿袭了秦朝的经济政策
B.政府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比较清醒
C.郡国并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出现了大量荒废土地。北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男子、妇女、奴婢,耕牛,甚至一些特殊群体(孤寡老人等)都能授田。其主要目的是
A.发挥耕牛在农业中的作用
B.获得门阀士族的大力支持
C.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
D.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负担
7.唐初有诏令,男20、女15就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已进考第”。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扩大官僚队伍
B.增加赋税收入
C.考核官员政绩
D.缓和人地矛盾
8.《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医移退一,使之与居者均,无侥利。”该制度的实施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增加了农民缴纳赋税的经济负担
D.实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9.西汉时期,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做法
A.表明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全免田租
B.表明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将加剧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流亡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10.780年,唐朝开始推行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推行
A.迅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1.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人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社会发展影响国家政策
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12.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A.遏制了门阀政治的形成
B.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C.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D.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13.“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该政策在一段时间内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消除了农民人身控制③扩大了税收对象④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征税标准的变化
A.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有
B.实现了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C.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5.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念“今海宇承平已久”,“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故令各省官员“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増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由此可知,清朝初期
A.农业生产渐趋衰落
B.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主体
C.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D.赋税征收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2.如表是清雍正年间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这反映出当时
府、直隶州
顺天府
永平府
保定府
天津府
大名府
……
总计
原征丁银
36264
26783
42789
8278
47188
……
400171
摊入丁银
26903
14357
38996
17183
56760
……
404854
负担变化
—9360
—12425
—3793
+8905
+9572
……
+4683
A.官吏贪污腐败盛行
B.地域经济类型不同
C.丁银折算摊派不均
D.百姓赋税负担加重
3.明代首辅张居正将原来力役与银役两种差役改为一律征银,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以银役代替力役,在客观上
A.除弊振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改变丁役部分摊入土地征收
C.赋税征调方法上化繁为简
D.使封建依附关系有了松动
4.唐宋之后的封建政府对农民的脱户、逃亡等脱离户籍的现象逐渐漠视,而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对土地面积登记是否属实,是否存在土地隐报上。这反映出当时
A.民本思想得到有效贯彻
B.政府管理职能渐趋弱化
C.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5.学者吕思勉认为:“历代收酒税认真的,莫如宋朝……宋时,诸州多置‘务’自酿。县和镇乡,则有许民酿而收其税的。官吏为维持税收起见,往往不许其停业。”由此可以推知
A.增加收入放弃抑商政策
B.酒税补充地方经费不足
C.酒税是财政最主要来源
D.政府加强对商人的控制
6.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朝廷下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该诏令反映出
A.农村人口逐渐转向城市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D.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7.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颖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一规定的实施
A.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
B.瓦解了士族的经济基础
C.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D.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8.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自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
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收入
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9.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决定将部分地区的税粮四百余万石折银征收,谓之“金花银”。随后,将这一做法在全国推行,并以为永例。这一做法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标志着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刺激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0.《魏书·食货志》记载:“旧制,民间所织绢、布,不依尺度。”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诏令:“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改革后长度单位有端、匹、丈、尺、寸;重量单位有石、斤、两;容量单位有斗、斛、升。这一改革
A.有利于经济生活的开展
B.开创了度量衡统一局面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制定了明确的赋役标准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人物
成就或地位
东晋

“书圣”
北朝
贾思勰



西晋

《禹贡地域图》
唐朝
孙思邈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子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资治通鉴》卷206
材料三
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将材料一表格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出台的背景,并指出此后征税的主要标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的特点及发挥的积极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初沿用明代后期实行一条鞭法,将代役丁银逐渐摊入田亩征收,将各种赋役合并征银。地方各种差役杂派有增无减,各级官吏贪污勒索,人民又遭受沉重的赋役之苦,被迫抗税、逃亡、隐匿地丁,以致了额无定,丁银难征,中央财政收入日益减少。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依照上年各地的报丁数,固定税额,为以后征丁银的标准,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减少时,以新增人丁抵补,税额不变。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开始在广东、四川等地实行摊丁入地的税制。摊丁入地的主要内容,以府或县为单位,把康熙五十年征收丁银的总额,按亩全部分摊到田赋中。由于各府县丁银和田赋的比数不同,每两银的田赋所摊加的丁银也不同,多数地区所摊数额,大致是每两银的田赋摊入丁银一、二钱。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从而彻底废除对人口的征课,完成了封建后期以来历次税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入土地税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3.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接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整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渍。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孤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龚汝富、曾耀辉、戴丽华《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赋税制度呈现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特征及原因。
(

2


9

)
(

1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