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以祠堂、家谱、族田等手段增强家族约束力和凝聚力的现象出现在
A.西周
B.汉魏
C.隋唐
D.两宋
2.(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
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
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D.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
3.“此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如果发现陌生的或者可疑的人员,要立即报告官府”。上述办法体现了
A.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B.民众的自我管理
C.唐代推行的“刮户”
D.邻保制度的创立
4.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这说明在明代
A.出现分类扶贫观念
B.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C.慈善救助系统完善
D.政府财政出现困难
5.西汉时期政府实行编户制度,将民户的一些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一制度的实施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6.在秦代,“令长皆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由此可见,当时
A.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B.秦统一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
C.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
D.广大人民的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7.王安石面对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力图
A.长久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建立完善的政府救灾体系
C.加强对经济领域的控制
D.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压力
8.明朝法律明确规定,凡“户婚、田土、斗殴、窃盗”等涉及基层民事关系、经济纠纷、风俗教化等乡里社会事务,都必须由里甲制中的乡官处理解决,而不许径直告官。这表明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特点是
A.严密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创新性
9.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宋代以来社会治理示意图。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基层治理体现了“家国一体”
C.宗法制仍沿袭使用
D.中央对基层的管理日益强化
10.汉末迄于魏晋,士族在州郡三月青黄不接时,需要振赡匮乏;农闲时要组织修沟渎、治墙屋以备雨季,要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九月要治场圃、涂禾仓以待丰收,同时还要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外寇劫掠;十月丰收,集合宗族帮助贫弱之人。这类活动表明士家大族
A.消极避世退居农耕生活
B.地方治理中的社会责任
C.有很高的政治经济权力
D.承受着沉重的社会负担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2.西晋灭亡前后,大量北方人民流亡南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东晋政府在侨人聚居地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登记户口、进行管理,任命侨人大族为长官。侨州郡县的设置
A.妨碍了南方的开发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推动门阀政治的发展
D.促进北方的民族交融
3.族田义庄是属于某一宗族共有的土地,其设立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权力维护宗法关系,其济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由宗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也兼具慈善性质。材料说明族田义庄
A.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的权力纷争
B.确立了古代社会保障体系
C.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政府统治
D.阻碍了封建农耕经济发展
4.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
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
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
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5.《国语·齐语》记载,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职业的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均以一户一人计算)。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该规划表明当时齐国
A.农业经济高度发达
B.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细致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按职业管理社会各阶层
6.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
A.重视基层治理
B.弘扬程朱理学
C.注重民族团结
D.破坏乡村自治
7.自唐朝以来,-批占有财富和良好文化教育者崛起形成“富民阶层”。但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伴随国家赋税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富民阶层”的形成
A.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成为基层治理的倚重力量
D.表明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8.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倡导儒家义思想的官僚士人,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的佛道人员,还有以积极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的工商业者。这表明宋代
A.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B.儒家义理渗透较为广泛
C.官方救助体制形同虚设
D.三教合一淡化阶层差异
9.明太祖下旨:“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户部去教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给与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这圣旨的下达和执行,意在
A.抑制土地兼并
B.加强基层管理
C.适应战争需要
D.维护上层特权
10.北宋熙宁年间,陕西蓝田学者吕大钧四兄弟制定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则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内容全面,体系完备,其内容主要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个方面。据此可知,当时的村规乡约
A.直接来源于程朱理学思想
B.标志宋代基层治理的完善
C.靠道德教化稳定社会秩序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1.《魏书太祖纪》载:“庚子,车驾自中山行幸常山之真定,次赵郡之高邑,遂幸于邺。民有老不能自存者,诏郡县赈恤之”;《魏书肃宗纪》载肃宗熙平二年夏四月诏“京兆尹所统,百年以上赐大郡板(一种荣誉性官职),九十以上赐小郡板。”这表明北魏
A.尊老具有制度保障
B.郡县等级秩序严格
C.地方交通设施便利
D.贯彻儒家民本思想
12.中国灾荒之多之频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中国古代形成了荒政思想。(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散):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sheng)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这说明
A.先秦时期荒政思想积极有效对后世影响深远
B.先秦时期,我国天灾人祸频仍人民流离失所
C.先秦时期,我国已有了较为系统的荒政思想
D.秦汉时期,我国对天灾人祸才开始施行救济
13.明洪武三十年颁布的《教民榜文》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教民榜文》的颁布表明
A.普通民众的自主性被削弱
B.统治者重视地方基层治理
C.政令传达和执行得到落实
D.明朝法律发展到完备阶段
14.北朝时期,朝廷有军户(营户、府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户、驿户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期逐渐消解。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
B.促进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
15.明代晚期的乡村,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这反映明代晚期(
)
A.民间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
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重塑
C.社会新经济因素快速增长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明代前期的乡约主要以宣讲圣谕及所订约规来实行道德自律,但到了明中后期的乡约逐渐变成县州官府治理乡村的重要工具,承担着越来越重的行政功能。这一变动反映了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批判思潮开始涌现
C.政治军事趋于动荡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2.汉代时,公卿贵族在墓地修建的供家族祭祀的屋宇称作祠堂,而庶民家族只能“祭于寝”;从宋代起,祠堂逐渐演变成为宗族组织祭祀祖先及公共活动的场所,这反映了宋代
A.等级制度的突破
B.君主专制的衰微
C.基层权力的扩大
D.伦理观念的强化
3.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形式是实物,户刍征收的形式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有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A.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B.国家户籍制度相对严密
C.依靠赋役剥削人民
D.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4.据《句容新志》记载,绍兴九年(公元1139)三月建康府帖称:“句容、上元两县水利人户,推排堰长二人看守,及置团首二人掌管湖水(赤山湖),逐时兴葺岸埂,固护湖水,轮转交替。如遇天旱年岁,要水灌溉田苗,两县团首商议,未放水前,堰长先经县陈状,集水利人并工修作百冈堰坝,断水头,再经县过状,方始放水涌入百冈堰,次第散水入湖,下七乡四十二垾,浇灌田苗。”据此难以推断宋代
A.地方豪强把持水利设施
B.政府介入民间水利事务
C.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D.民间力量发挥一定作用
5.开皇(隋文帝)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据此可知,设立义仓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社会稳定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繁荣粮食市场
6.明洪武三十年颁布的《教民榜文》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教民榜文》的颁布表明
A.普通民众的自主性被削弱
B.统治者重视基层地方治理
C.政令传达得到了法律保障
D.明朝法律发展到完备阶段
7.过所是古代官方颁发的一种通关凭证,唐律规定“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所以勘之”,“若无公文,私从关门过,合徒一年”。唐朝的过所制度
A.体现了加强社会管理的意图
B.抑制了商业的正常发展
C.推动了法治社会的初步形成
D.反映了开明开放的风气
8.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
A.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
B.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
9.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増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
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C.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
D.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
10.鞭打春牛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传统文化民俗。明代吕坤在《题春牛图——山西示民》中,劝谕乡民:“新春一换,万物发生。女发志于纺绩,男发志于耕农,士发志而诵法贤圣,商贾发志而本分经营。”这一活动
A.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
B.开始成为竞技比赛活动
C.适应了市民群体的需求
D.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吹捧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治天下,必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一般虽止于县一级,但基层也建立了乡里行政组织。乡里依靠乡里代表性人物、宗族乡绅力量、乡规乡约协同国家治理。在乡村还树立道德人物形象,建立以年齿为中心的礼制秩序,听取并选拔乡村舆论所称颂的人物担任乡里官职。不晚于秦汉,政府在养老、救灾、济贫等方面都有相关制度措施。历史上曾有采取以年龄分层的政府养老救助制。政府大力提倡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政府给予老人较高的社会地位,鼓励家庭养老。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国家行政权力与民间自治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历史来看,中央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既非“皇权不下县”的“地方自治”,也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集权控制”。中央集权体制的下移,以及地方民间秩序的自我运行,两者相辅而行,相互为用,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官民合治的治理模式。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唐入宋,……经过五代的厮杀,门阀世族土崩瓦解,消失于历史烟尘之中。从前的贱民,不管是部曲,还是奴婢,获得良民的身份,纳入国家的编户齐民。宋朝的户籍制度也不再将国民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宋朝的税制,完成了从以人头税为主到以财产税为主的转变。建立在“均产”理想上的“租庸调”此时已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贫富为差”的“两税法”,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户籍对于老百姓的人身束缚,也正在减弱中。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宁静而安定的小农社会秩序已被打破,农民弃耕从商的事很常见。客户没有田产,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如建康府曾为“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宋朝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材料二
朱元璋严禁农人弃耕从商,令民专守田业,“市村绝不许有逸夫”,否则,“逸民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朱元璋重建了一个以小农为本的宁静秩序。体现在户籍制度上,明政府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民户务农,并向国家纳农业税、服徭役。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朱元璋以明代元,于洪武二年下诏:“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户籍登记完全照抄元朝的“诸色户记”。次年,朱元璋下令进行全国人口普查,登记造册,一册两份,户籍保存于官府,户帖交给居民。同时,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控制也进一步加强,明政府规定农民的活动范围限于户籍所在地的一里之间;商人外出经商,也必须领取官府颁发的“路引”,否则按游民处置,“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商人户籍所在地的邻里被要求务必知道外出经商之人的归期,若两载不归,要向官方报告。
——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与宋朝相比,明朝户籍制度有哪些新特点及其成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宋明户籍制度为例,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救济工作,并且注重对症下药。早在周朝,政府经常派出使者深入民间考察民情,以便及时对百姓实施救助。汉代则采取了包括放账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在内十多项扶贫措施。以及限民田、屯田制和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同时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兴修水利、编制农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教助贫户,并设立“纳业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美国,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应对经济危机,推行“新政”,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联邦紧急救助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开创了公共救济模式。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将社会救济纳入美国救济体系。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同年,实施了面向儿童、单亲家庭或失能父母家庭儿童的“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中所列举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救济措施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两国的国家救济措施得出哪些启示。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以祠堂、家谱、族田等手段增强家族约束力和凝聚力的现象出现在
A.西周
B.汉魏
C.隋唐
D.两宋
【答案】D
2.(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
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
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D.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
【答案】D
3.“此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如果发现陌生的或者可疑的人员,要立即报告官府”。上述办法体现了
A.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B.民众的自我管理
C.唐代推行的“刮户”
D.邻保制度的创立
【答案】B
4.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这说明在明代
A.出现分类扶贫观念
B.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C.慈善救助系统完善
D.政府财政出现困难
【答案】A
5.西汉时期政府实行编户制度,将民户的一些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一制度的实施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答案】A
6.在秦代,“令长皆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由此可见,当时
A.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B.秦统一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
C.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
D.广大人民的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答案】C
7.王安石面对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力图
A.长久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建立完善的政府救灾体系
C.加强对经济领域的控制
D.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压力
【答案】A
8.明朝法律明确规定,凡“户婚、田土、斗殴、窃盗”等涉及基层民事关系、经济纠纷、风俗教化等乡里社会事务,都必须由里甲制中的乡官处理解决,而不许径直告官。这表明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特点是
A.严密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创新性
【答案】B
9.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宋代以来社会治理示意图。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基层治理体现了“家国一体”
C.宗法制仍沿袭使用
D.中央对基层的管理日益强化
【答案】B
10.汉末迄于魏晋,士族在州郡三月青黄不接时,需要振赡匮乏;农闲时要组织修沟渎、治墙屋以备雨季,要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九月要治场圃、涂禾仓以待丰收,同时还要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外寇劫掠;十月丰收,集合宗族帮助贫弱之人。这类活动表明士家大族
A.消极避世退居农耕生活
B.地方治理中的社会责任
C.有很高的政治经济权力
D.承受着沉重的社会负担
【答案】B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答案】D
2.西晋灭亡前后,大量北方人民流亡南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东晋政府在侨人聚居地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登记户口、进行管理,任命侨人大族为长官。侨州郡县的设置
A.妨碍了南方的开发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推动门阀政治的发展
D.促进北方的民族交融
【答案】B
3.族田义庄是属于某一宗族共有的土地,其设立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权力维护宗法关系,其济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由宗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也兼具慈善性质。材料说明族田义庄
A.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的权力纷争
B.确立了古代社会保障体系
C.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政府统治
D.阻碍了封建农耕经济发展
【答案】C
4.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
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
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
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答案】D
5.《国语·齐语》记载,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职业的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均以一户一人计算)。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该规划表明当时齐国
A.农业经济高度发达
B.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细致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按职业管理社会各阶层
【答案】D
6.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
A.重视基层治理
B.弘扬程朱理学
C.注重民族团结
D.破坏乡村自治
【答案】A
7.自唐朝以来,-批占有财富和良好文化教育者崛起形成“富民阶层”。但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伴随国家赋税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富民阶层”的形成
A.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成为基层治理的倚重力量
D.表明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C
8.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倡导儒家义思想的官僚士人,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的佛道人员,还有以积极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的工商业者。这表明宋代
A.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B.儒家义理渗透较为广泛
C.官方救助体制形同虚设
D.三教合一淡化阶层差异
【答案】A
9.明太祖下旨:“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户部去教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给与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这圣旨的下达和执行,意在
A.抑制土地兼并
B.加强基层管理
C.适应战争需要
D.维护上层特权
【答案】B
10.北宋熙宁年间,陕西蓝田学者吕大钧四兄弟制定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则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内容全面,体系完备,其内容主要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个方面。据此可知,当时的村规乡约
A.直接来源于程朱理学思想
B.标志宋代基层治理的完善
C.靠道德教化稳定社会秩序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C
11.《魏书太祖纪》载:“庚子,车驾自中山行幸常山之真定,次赵郡之高邑,遂幸于邺。民有老不能自存者,诏郡县赈恤之”;《魏书肃宗纪》载肃宗熙平二年夏四月诏“京兆尹所统,百年以上赐大郡板(一种荣誉性官职),九十以上赐小郡板。”这表明北魏
A.尊老具有制度保障
B.郡县等级秩序严格
C.地方交通设施便利
D.贯彻儒家民本思想
【答案】A
12.中国灾荒之多之频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中国古代形成了荒政思想。(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散):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sheng)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这说明
A.先秦时期荒政思想积极有效对后世影响深远
B.先秦时期,我国天灾人祸频仍人民流离失所
C.先秦时期,我国已有了较为系统的荒政思想
D.秦汉时期,我国对天灾人祸才开始施行救济
【答案】C
13.明洪武三十年颁布的《教民榜文》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教民榜文》的颁布表明
A.普通民众的自主性被削弱
B.统治者重视地方基层治理
C.政令传达和执行得到落实
D.明朝法律发展到完备阶段
【答案】B
14.北朝时期,朝廷有军户(营户、府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户、驿户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期逐渐消解。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
B.促进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
【答案】C
15.明代晚期的乡村,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这反映明代晚期(
)
A.民间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
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重塑
C.社会新经济因素快速增长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答案】A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明代前期的乡约主要以宣讲圣谕及所订约规来实行道德自律,但到了明中后期的乡约逐渐变成县州官府治理乡村的重要工具,承担着越来越重的行政功能。这一变动反映了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批判思潮开始涌现
C.政治军事趋于动荡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答案】C
2.汉代时,公卿贵族在墓地修建的供家族祭祀的屋宇称作祠堂,而庶民家族只能“祭于寝”;从宋代起,祠堂逐渐演变成为宗族组织祭祀祖先及公共活动的场所,这反映了宋代
A.等级制度的突破
B.君主专制的衰微
C.基层权力的扩大
D.伦理观念的强化
【答案】D
3.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形式是实物,户刍征收的形式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有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A.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B.国家户籍制度相对严密
C.依靠赋役剥削人民
D.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答案】B
4.据《句容新志》记载,绍兴九年(公元1139)三月建康府帖称:“句容、上元两县水利人户,推排堰长二人看守,及置团首二人掌管湖水(赤山湖),逐时兴葺岸埂,固护湖水,轮转交替。如遇天旱年岁,要水灌溉田苗,两县团首商议,未放水前,堰长先经县陈状,集水利人并工修作百冈堰坝,断水头,再经县过状,方始放水涌入百冈堰,次第散水入湖,下七乡四十二垾,浇灌田苗。”据此难以推断宋代
A.地方豪强把持水利设施
B.政府介入民间水利事务
C.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D.民间力量发挥一定作用
【答案】A
5.开皇(隋文帝)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据此可知,设立义仓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社会稳定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繁荣粮食市场
【答案】B
6.明洪武三十年颁布的《教民榜文》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教民榜文》的颁布表明
A.普通民众的自主性被削弱
B.统治者重视基层地方治理
C.政令传达得到了法律保障
D.明朝法律发展到完备阶段
【答案】B
7.过所是古代官方颁发的一种通关凭证,唐律规定“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所以勘之”,“若无公文,私从关门过,合徒一年”。唐朝的过所制度
A.体现了加强社会管理的意图
B.抑制了商业的正常发展
C.推动了法治社会的初步形成
D.反映了开明开放的风气
【答案】A
8.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
A.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
B.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
【答案】D
9.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増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
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C.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
D.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
【答案】B
10.鞭打春牛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传统文化民俗。明代吕坤在《题春牛图——山西示民》中,劝谕乡民:“新春一换,万物发生。女发志于纺绩,男发志于耕农,士发志而诵法贤圣,商贾发志而本分经营。”这一活动
A.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
B.开始成为竞技比赛活动
C.适应了市民群体的需求
D.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吹捧
【答案】A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治天下,必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一般虽止于县一级,但基层也建立了乡里行政组织。乡里依靠乡里代表性人物、宗族乡绅力量、乡规乡约协同国家治理。在乡村还树立道德人物形象,建立以年齿为中心的礼制秩序,听取并选拔乡村舆论所称颂的人物担任乡里官职。不晚于秦汉,政府在养老、救灾、济贫等方面都有相关制度措施。历史上曾有采取以年龄分层的政府养老救助制。政府大力提倡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政府给予老人较高的社会地位,鼓励家庭养老。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国家行政权力与民间自治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历史来看,中央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既非“皇权不下县”的“地方自治”,也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集权控制”。中央集权体制的下移,以及地方民间秩序的自我运行,两者相辅而行,相互为用,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官民合治的治理模式。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
【答案】(1)乡里纳人了国家行政治理体制;依靠乡规乡约强化基层治理;充分发挥民间道德人物的引领作用;注重规范基层礼制;政府救助和宗族与民间互助结合;提倡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体现了儒家“大同”“仁政”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
(2)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治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贯彻国家的意志;宗族乡绅成为国家力所不及的乡村事务的补充;古代基层治理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地方治理经验。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唐入宋,……经过五代的厮杀,门阀世族土崩瓦解,消失于历史烟尘之中。从前的贱民,不管是部曲,还是奴婢,获得良民的身份,纳入国家的编户齐民。宋朝的户籍制度也不再将国民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宋朝的税制,完成了从以人头税为主到以财产税为主的转变。建立在“均产”理想上的“租庸调”此时已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贫富为差”的“两税法”,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户籍对于老百姓的人身束缚,也正在减弱中。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宁静而安定的小农社会秩序已被打破,农民弃耕从商的事很常见。客户没有田产,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如建康府曾为“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宋朝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材料二
朱元璋严禁农人弃耕从商,令民专守田业,“市村绝不许有逸夫”,否则,“逸民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朱元璋重建了一个以小农为本的宁静秩序。体现在户籍制度上,明政府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民户务农,并向国家纳农业税、服徭役。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朱元璋以明代元,于洪武二年下诏:“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户籍登记完全照抄元朝的“诸色户记”。次年,朱元璋下令进行全国人口普查,登记造册,一册两份,户籍保存于官府,户帖交给居民。同时,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控制也进一步加强,明政府规定农民的活动范围限于户籍所在地的一里之间;商人外出经商,也必须领取官府颁发的“路引”,否则按游民处置,“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商人户籍所在地的邻里被要求务必知道外出经商之人的归期,若两载不归,要向官方报告。
——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与宋朝相比,明朝户籍制度有哪些新特点及其成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宋明户籍制度为例,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
【答案】(1)特点:宋朝:贱民等阶层纳入到国家编户(社会地位提高);城乡分治;财产多少划分户籍的标准;控制不严格;具有开放性,就地附籍。
原因:世家大族瓦解;商品经经济发展;赋税制度变革;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政策的实施;政府放松对人口控制
(2)特点:以职业划分;户籍世袭;严格限制人口流动;有封闭性;邻里相互监督。
原因:承袭前代;重农抑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功能:统计人口;征收赋税;维护统治;征发民力。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救济工作,并且注重对症下药。早在周朝,政府经常派出使者深入民间考察民情,以便及时对百姓实施救助。汉代则采取了包括放账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在内十多项扶贫措施。以及限民田、屯田制和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同时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兴修水利、编制农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教助贫户,并设立“纳业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美国,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应对经济危机,推行“新政”,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联邦紧急救助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开创了公共救济模式。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将社会救济纳入美国救济体系。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同年,实施了面向儿童、单亲家庭或失能父母家庭儿童的“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中所列举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救济措施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两国的国家救济措施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1)历史悠久(起步早);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方式或措施多样;分类定级,分类扶持;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
(2)联邦政府参与到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中来;使慈善性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改革后救济的做法为贫困的预防);是美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有助于改善民众生活,缓和社会矛盾。
(3)国家救济应注重政府与社会两方面的配合;国家救济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相关救济法规和制度。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