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
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给这首唐诗作者带来好心情的应是
A.召入太学
B.科举中榜
C.加入厂卫
D.入选内阁
2.下列制度属于汉代选官制度的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转变。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龙生龙,凤生凤”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4.下述选项中,体现科举制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下列哪几个阶段
A.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B.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世官制
C.世官制、科举制、征辟制
D.征辟制、世官制、科举制
6.据载,唐高祖继位后,“诏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覆,岁随方物入贡,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这表明唐代实行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国并行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8.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
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的开创性举措(
)
A.选拔了最优秀的人才
B.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9.有人讲到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时,指出:“流风所及,绝对的道德化更易令奸狡之徒竞相奔逐,以刻意伪饰的德行示人,沽名钓誉,以此来博揽声望,求取名利,由此投机矫饰行径渐起,士风为之败坏。”下列选项中,关于此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B.其形式是以德举士
C.促成了社会重学风气
D.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
10.孙中山曾指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制度。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开始于魏晋时期
B.以门第作为标准
C.扩大了选官来源
D.实现了绝对公平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陈寅恪在其文章中写道:“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他意在强调科举制
A.形成对官员的有效约束
B.反映了新旧势力间的冲突
C.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D.给世家大族以毁灭性打击
2.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士族积极追求个人功绩
3.据统计,昌蒙正、范仲淹、韩琦、王安石等北宋名臣的十名女婿中有五人门第卑微,甚至连家世都难于考索。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北宋
A.市民阶层地位提高
B.门第观念有所淡化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士族门阀势力膨胀
4.如表是三国曹魏时期通过察举入仕的社会成分统计,据如表可推知,曹魏时期
项目
高官贵
戚子弟
中级官
僚子弟
下级官
吏子弟
普通士人
合计
汉代官僚名族子弟
23.9%
8.7%
13%
10.9%
56.5%
家族在汉无官位族望者
8.7%
8.7%
2.2%
23.9%
43.5%
A.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
B.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存在
C.阶层固化现象相当严重
D.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
5.唐代科举制发展,诗人姚合说“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
B.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
C.科举制能够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能够提高官员素质
6.下表为南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土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宋代的科举制
南宋理宗宝祜四年(570名进士)
三代不仕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其他
53.86%
22.63%
24.51%
A.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
B.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C.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D.有利于选拔大量优秀人才
7.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言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做法
A.制约皇权防止专制独裁
B.保证了监察工作公平公正
C.防止了官员的腐败行为
D.使监察工作失去了严肃性
8.没有科举制,官吏的选拔势必会充满乌烟瘴气和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肮脏。有了科举制之后,通过考试做官的人,就变得令人钦佩。凡是正途出身、尤其是两榜进士出身的进士,不仅上司高看一眼,连百姓也高看一眼。这说明科举制
A.杜绝了选官制度的弊端
B.保证了官员的德才兼备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提升了官府的公众形象
9.下表为历代科举取士数额统计。对其分析合理的是
朝代
年数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进士)
唐
290
266
6603
23
宋
320
130
正奏名42588+
314
特奏名50352
元
98
16
1139(左右榜)
12
明
277
93
24624
89
清
268
114
26888
100
A.唐代科举制度初创取士较少
B.宋代取士最多门第观念淡化
C.元代左右榜体现了公平竞争
D.明清八股取士推动文化发展
10.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
B.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
C.世族是新生产模式的代表
D.汉朝在权力继承上仍采用宗法制制
11.保障君主在选官问题上的最终决定权以及官位的开放性,避免因官僚变相世袭、自我生成而危及集权统治,这一治理目标的达成,最终是经由
A.军功爵制度的推广
B.中外朝制度的创设
C.察举制的成功实践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12.春秋战国时期,私门养士之风盛行,其人数众多,用人标准往往“不分贵贱,客无所择”。有限的土地难以供养数量庞大的家臣,家臣酬劳的分配打破了以往的传统,由原先的“士食田”向供给俸禄、粟米转变。这表明这一时期
A.郡县制逐渐确定
B.家国同构逐渐强化
C.贵族政治日益瓦解
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13.科举考试设有主考官,唐宋时称“知贡举”,科举中试或及第者称主考为“座主”,自称“门生”,唐代开始将同榜及第进士称为“同年”,这是科举制造成的特殊的人际关系。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座主、门生、同年关系越来越多被人们视为必然,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照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一定的利益集团。据此可知,科举制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B.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
C.易于形成朋党集团斗争
D.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14.科举制虽然在清末才被彻底废除,但从唐朝到清末间有代表性的科举存废之争就有过六次。这表明
A.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B.科举制的公平公正最终得到了社会认可
C.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斗争日趋激烈
D.科举制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面
15.下表是明朝出身于两类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比例,这主要反映出
明初
明末
平民家庭出生
75%
45%
官员家庭出身
24%
53%
A.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B.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C.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D.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466年,明朝政府规定"举人不许怀挟并越舍互录及况托军匠人等夹带文字;其军匠人等亦不许替带及纵容怀挟互录文字;违者各治以罪"。这一规定
A.避免了科考舞弊的发生
B.完善了考试录取的程序
C.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
D.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平
2.有学者指出“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延康元年,曹丕接受陈群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
A.以门第族望作为选官标准
B.折射出士族精于为官之道
C.体现寒、士族间某种妥协
D.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3.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社会阶层的流动
B.中央集权的弱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市民文化的兴盛
4.清代科举考试中朝廷主持的会试,废除了明朝以来的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录取的办法,按照各省应试人数旳多寡,由朝廷核定会试的录取指标。这一做法意在
A.打破南方对科举的垄断
B.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势力分配
C.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D.进一步完爵科挙录取的程序
5.鉴于儒生长于经义,疏于吏事,宋神宗革新科举和铨选内容,罢诗、赋、论,改试策问,“取士兼习律令,故儒者经术润饰吏事,举能其官”。宋神宗此举旨在
A.扩大科举考试范围
B.提升官员行政能力
C.突破祖宗家法束缚
D.抑制朝野保守势力
6.唐代通过科举者,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有四条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反映出唐朝选官
A.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B.以科举考试为主
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D.加强了中央集权
7.在唐代,文人进身仕途除了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外,通过“干谒”即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而入仕,也是科举制的重要途径。这表明唐代
A.深受汉代察举制影响
B.科举制度的高度成熟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人才选拔的灵活多样
8.西晋初年,重臣卫瓘认为九品中正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谏言皇帝废除该制度;大臣刘毅也认为这一制度“未见得人,而有八损”,只是权宜之策。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
A.脱离了魏晋政治实际
B.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
C.弱化了人才选拔功能
D.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9.据统计,元代共举行乡试17次,会试、殿试各16次,共取状元32人,进士1139人。会试、殿试中,最多的一次录取了100人,最少的一次只录取了35人。这一状况
A.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阻碍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C.说明知识分子相对匮乏
D.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多样性
10.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家世,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其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是什么?选官制度是什么?据材料四分析这一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第二单
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给这首唐诗作者带来好心情的应是
A.召入太学
B.科举中榜
C.加入厂卫
D.入选内阁
【答案】B
2.下列制度属于汉代选官制度的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A
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转变。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龙生龙,凤生凤”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C
4.下述选项中,体现科举制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答案】B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下列哪几个阶段
A.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B.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世官制
C.世官制、科举制、征辟制
D.征辟制、世官制、科举制
【答案】A
6.据载,唐高祖继位后,“诏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覆,岁随方物入贡,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这表明唐代实行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国并行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答案】D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答案】A
8.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
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的开创性举措(
)
A.选拔了最优秀的人才
B.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C
9.有人讲到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时,指出:“流风所及,绝对的道德化更易令奸狡之徒竞相奔逐,以刻意伪饰的德行示人,沽名钓誉,以此来博揽声望,求取名利,由此投机矫饰行径渐起,士风为之败坏。”下列选项中,关于此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B.其形式是以德举士
C.促成了社会重学风气
D.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
【答案】B
10.孙中山曾指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制度。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开始于魏晋时期
B.以门第作为标准
C.扩大了选官来源
D.实现了绝对公平
【答案】C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陈寅恪在其文章中写道:“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他意在强调科举制
A.形成对官员的有效约束
B.反映了新旧势力间的冲突
C.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D.给世家大族以毁灭性打击
【答案】B
2.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士族积极追求个人功绩
【答案】C
3.据统计,昌蒙正、范仲淹、韩琦、王安石等北宋名臣的十名女婿中有五人门第卑微,甚至连家世都难于考索。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北宋
A.市民阶层地位提高
B.门第观念有所淡化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士族门阀势力膨胀
【答案】B
4.如表是三国曹魏时期通过察举入仕的社会成分统计,据如表可推知,曹魏时期
项目
高官贵
戚子弟
中级官
僚子弟
下级官
吏子弟
普通士人
合计
汉代官僚名族子弟
23.9%
8.7%
13%
10.9%
56.5%
家族在汉无官位族望者
8.7%
8.7%
2.2%
23.9%
43.5%
A.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
B.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存在
C.阶层固化现象相当严重
D.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
【答案】B
5.唐代科举制发展,诗人姚合说“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
B.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
C.科举制能够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能够提高官员素质
【答案】A
6.下表为南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土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宋代的科举制
南宋理宗宝祜四年(570名进士)
三代不仕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其他
53.86%
22.63%
24.51%
A.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
B.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C.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D.有利于选拔大量优秀人才
【答案】A
7.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言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做法
A.制约皇权防止专制独裁
B.保证了监察工作公平公正
C.防止了官员的腐败行为
D.使监察工作失去了严肃性
【答案】D
8.没有科举制,官吏的选拔势必会充满乌烟瘴气和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肮脏。有了科举制之后,通过考试做官的人,就变得令人钦佩。凡是正途出身、尤其是两榜进士出身的进士,不仅上司高看一眼,连百姓也高看一眼。这说明科举制
A.杜绝了选官制度的弊端
B.保证了官员的德才兼备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提升了官府的公众形象
【答案】D
9.下表为历代科举取士数额统计。对其分析合理的是
朝代
年数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进士)
唐
290
266
6603
23
宋
320
130
正奏名42588+
314
特奏名50352
元
98
16
1139(左右榜)
12
明
277
93
24624
89
清
268
114
26888
100
A.唐代科举制度初创取士较少
B.宋代取士最多门第观念淡化
C.元代左右榜体现了公平竞争
D.明清八股取士推动文化发展
【答案】B
10.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
B.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
C.世族是新生产模式的代表
D.汉朝在权力继承上仍采用宗法制制
【答案】B
11.保障君主在选官问题上的最终决定权以及官位的开放性,避免因官僚变相世袭、自我生成而危及集权统治,这一治理目标的达成,最终是经由
A.军功爵制度的推广
B.中外朝制度的创设
C.察举制的成功实践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答案】D
12.春秋战国时期,私门养士之风盛行,其人数众多,用人标准往往“不分贵贱,客无所择”。有限的土地难以供养数量庞大的家臣,家臣酬劳的分配打破了以往的传统,由原先的“士食田”向供给俸禄、粟米转变。这表明这一时期
A.郡县制逐渐确定
B.家国同构逐渐强化
C.贵族政治日益瓦解
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答案】C
13.科举考试设有主考官,唐宋时称“知贡举”,科举中试或及第者称主考为“座主”,自称“门生”,唐代开始将同榜及第进士称为“同年”,这是科举制造成的特殊的人际关系。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座主、门生、同年关系越来越多被人们视为必然,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照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一定的利益集团。据此可知,科举制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B.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
C.易于形成朋党集团斗争
D.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答案】C
14.科举制虽然在清末才被彻底废除,但从唐朝到清末间有代表性的科举存废之争就有过六次。这表明
A.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B.科举制的公平公正最终得到了社会认可
C.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斗争日趋激烈
D.科举制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面
【答案】D
15.下表是明朝出身于两类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比例,这主要反映出
明初
明末
平民家庭出生
75%
45%
官员家庭出身
24%
53%
A.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B.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C.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D.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答案】D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466年,明朝政府规定"举人不许怀挟并越舍互录及况托军匠人等夹带文字;其军匠人等亦不许替带及纵容怀挟互录文字;违者各治以罪"。这一规定
A.避免了科考舞弊的发生
B.完善了考试录取的程序
C.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
D.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平
【答案】D
2.有学者指出“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延康元年,曹丕接受陈群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
A.以门第族望作为选官标准
B.折射出士族精于为官之道
C.体现寒、士族间某种妥协
D.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答案】C
3.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社会阶层的流动
B.中央集权的弱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市民文化的兴盛
【答案】A
4.清代科举考试中朝廷主持的会试,废除了明朝以来的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录取的办法,按照各省应试人数旳多寡,由朝廷核定会试的录取指标。这一做法意在
A.打破南方对科举的垄断
B.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势力分配
C.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D.进一步完爵科挙录取的程序
【答案】B
5.鉴于儒生长于经义,疏于吏事,宋神宗革新科举和铨选内容,罢诗、赋、论,改试策问,“取士兼习律令,故儒者经术润饰吏事,举能其官”。宋神宗此举旨在
A.扩大科举考试范围
B.提升官员行政能力
C.突破祖宗家法束缚
D.抑制朝野保守势力
【答案】B
6.唐代通过科举者,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有四条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反映出唐朝选官
A.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B.以科举考试为主
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A
7.在唐代,文人进身仕途除了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外,通过“干谒”即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而入仕,也是科举制的重要途径。这表明唐代
A.深受汉代察举制影响
B.科举制度的高度成熟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人才选拔的灵活多样
【答案】D
8.西晋初年,重臣卫瓘认为九品中正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谏言皇帝废除该制度;大臣刘毅也认为这一制度“未见得人,而有八损”,只是权宜之策。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
A.脱离了魏晋政治实际
B.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
C.弱化了人才选拔功能
D.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答案】B
9.据统计,元代共举行乡试17次,会试、殿试各16次,共取状元32人,进士1139人。会试、殿试中,最多的一次录取了100人,最少的一次只录取了35人。这一状况
A.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阻碍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C.说明知识分子相对匮乏
D.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多样性
【答案】A
10.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答案】C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家世,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演变:由以孝廉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门阀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
特点: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相对公平公正
(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其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是什么?选官制度是什么?据材料四分析这一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世卿世禄制;血缘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变化: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科举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不同特点:古代中国,为皇权服务,依赖于皇权;监察体系严密,相对独立;注重法规制度建设;监察百官与地方事务;以卑察尊;监督形式多样。古罗马,服务于罗马宪政;具有传统礼教色彩;监察内容丰富,监察范围广泛;监察公民与百官,影响元老遴选。
(2)原因: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受儒、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古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推动;罗马疆域的扩展以及巩固统治的需要;罗马法的影响。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