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5 08:20:24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新中国成立初,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中不包括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2.罗马的兴衰成败虽已成为过去,但罗马人创造的文明成果却千古犹存。古罗马的基本法是
A.《查士丁尼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D.《查士丁尼新敕》
3.《人权宣言》的进步意义最主要体现在(  )
A.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宣扬人生来是自由的,权利是平等的
D.体现摧毁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4.下列国家中属于大陆法系的是
①美国
②德国
③英国
④法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西方两大法律体系。从其形成过程来看,两者
A.没有共性
B.趋于一统
C.源于国情
D.相互对抗
6.这个文件“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宪法。”该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1954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7.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合理的不一定合法,合法的不一定合理。他意在强调法律制定必须
A.与国情相结合
B.关注弱势群体
C.与当权者一致
D.体现理性公正
8.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这部宪法(
 )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是一部临时宪法
C.表明新时期法制建设走向健全
D.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
9.2009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部行政法规作出修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废止了455部地方性法规,对1417部地方性法规作出修改。这反映了我国
A.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B.法律体系基本成熟
C.法律法规行之有效
D.民众法制观念增强
10.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下列关于1982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
B.属于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C.为中国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D.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以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史上的重要法律,被实施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A.①③④②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2.至2021年3月,我国现有宪法和法律文件551件,行政法规659件,地方性法规15454件。这表明
A.依法治国得到了有力保障
B.基层民主得到贯彻落实
C.法律保障了改革开放成果
D.民众对法律的认识提高
3.邓小平说:“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重要讲话发表于
A.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B.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全国人大常委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4.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中,除立法与司法独立外,还特别强调
A.法律至上
B.律师权利
C.保护个人的权利
D.基督教的教化作用
5.“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据此可知,“这个宪法”(  )
A.指的是《共同纲领》
B.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C.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
D.表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这表明我国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为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7.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由此可知《民法典》
A.旨在打击王党复辟维护共和体制
B.以法律形式维护了革命成果
C.为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提供法律依据
D.否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
8.下表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1954年宪法目录序言
1982年宪法目录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A.更加重视公民的权利
B.确立了依法治国方向
C.凸显了保障人权理念
D.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则
9.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过的宪法都包括序言和四章。1954年宪法的目录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宪法结构顺序的这一变动
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昭示着人民当家作主
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完善了国家民主法治
10.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不断完善中。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进行了修订。该修正案可能包括下列哪一内容
A.确立了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B.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11.《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体现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
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12.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形成过程,据此可知我国
A.法制建设逐渐体系化、完备化
B.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C.法制建设在曲折发展中逐步完善
D.新时期法制建设逐渐走向正规
13.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进行五次修正,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人宪法。由此可知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随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D.法律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14.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的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说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到完备阶段
C.依法治国成为党的“治国方略”
D.法治成为世界各国的治理诉求
15.成书于西汉的《礼记·曲礼》有言:“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唐代《唐律疏议》规定:“文选君子行诗曰,君子防未然……言国家制刑,惩一而诫百,使之畏于未犯之先,不幸而丽于法,则宽平其徽纆(木工所用的绳墨),而心则主于博爱之仁也。”据此可知汉唐以来古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是
A.礼法并用
B.以民为本
C.为政以德
D.以法治国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757年,李白作诗《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这体现了唐朝
A.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C.盛唐时期边塞诗人英武豪放
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
2.《大清律例》由体现法律总则的“名例律"和按照六部管理范围划分的“六律”组成,是清代最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在财产继承方面,户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B.法律制定程序趋向近代化
C.传统宗法观念淡化
D.土地兼并之风日益盛行
3.清代的《大清律例》和《六部则例》中规定:不仅雇工、佃户手工业者商人具有较完整的民事权利,即使改变身份的贱民也作为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这些规定反映出清代法
A.具有民主主义色彩
B.注重以人为本
C.民事权利主体扩大
D.体现重农抑商
4.在唐代对女子继承权法律化的基础上,宋代各种法律、敕和案例对女子财产的继承范围、继承方式及继承份额都作了较为详备的规定,使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这表明
A.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
C.政府对商业活动加强控制
D.男女获得了同等的继承权
5.唐律规定∶官员必须做到"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否则触犯刑法。官员不得援引皇帝的权宜处分断案,一切定刑量罪只能依据法典律条。这些规定表明唐代
A.司法公正观念备受重视
B.官吏的政治特权被废除
C.君权神授理论受到冲击
D.官吏违法审判现象严重
6.唐律以丧服礼中的五服作为量刑定罪的重要参考标准.将亲属关系由近及远分为五等。犯罪连坐,先亲后疏。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面视其亲疏关系量刑大异。这说明唐律
A.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总结了前代法律的实践经验
C.深受儒家宗法伦理影响
D.体现了量刑定罪的公正原则
7.在罗马,审判官可以通过告示创设新的诉权,这种做法叫做裁判官法诉权。例如,针对欺诈行为和恐吓行为,创设出“欺诈之诉”和“恐吓之诉”。这些诉权的创设体现了
A.罗马法充分保护了平民权益
B.罗马法维护了裁判官的权威
C.罗马法的立法主观随意性强
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8.唐制规定五品以上得立庙,庙数按官品规定不一。本来立庙者应是嫡系的宗子,但是庶子如果官品达到标准,可以为其父另立别庙,称为“祢庙”。祭祀时“兄陪于位,以庙由弟立,己不得延神也”,家族祭祀时嫡兄只能陪祭,地位反而低于庶弟。这说明唐代
A.宗族嫡庶观念强化
B.嫡庶之间地位平等
C.官品超越血缘关系
D.立庙制度混乱无序
9.《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大清律》中将刑罚改为“杖一百”,而父母许令分产者则不予追究。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A.父母对子女的严格控制
B.儒家伦理遭遇严重冲击
C.法律彰显人文主义思想
D.儒法相结合的治国思想
10.《晋律》确立了"准五服制罪"的制度,即九族以内的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这一规定体现了
A.律令儒家化的特点
B.礼法融合的开始
C.法律与教化的冲突
D.宗法观念的淡化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宪法成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雏形。“五四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拥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等十四项职权,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常设机构,并赋予其“解释法律”“制定法律”等权力。直到1975年1月底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部宪法,这部“文革”时期的宪法深刻着“左倾”的烙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存在着缺陷和错误,标志着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出现了曲折。
——摘编自王鸽《从宪法的发展历程看民主法治建设的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颁布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对公民在诉讼中的民主权利作了明确规定。1979年颁布的新选举法将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将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并规定每个少数民族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1986年、1995年又三次修改了选举法,使我国选举法更加完备和切合实际。
——摘编自贾春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积极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发展的趋势。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简单释义为: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的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
——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材料二
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和司法实践而言,几乎完全因袭秦王朝。当时以贾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建议汉王朝约法省刑以安定民心。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案子是这样的: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而误伤乙。按当时法律,杀人者死,甲殴父当枭首。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原心”(根据动机)诛罪原则分析,甲的本意是保护自己父亲,既属于正当防卫,又本意不是为了伤害自己父亲,故只能属于误伤,而不能算犯罪。由于这种司法原则合乎以血缘、伦理、宗法、地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需要,因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
——摘编自马勇《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秦朝法律简要评价。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法制观的特点,并分析其法制观对后世法制建设的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节选)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年
《大宪章》
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89年
《权利法案》
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议会有权力决定国王的继承人
——据《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整理
材料二
1787年美国通过联邦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规定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以后又陆续补充了17条宪法修正案,最终这27条修正案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200多年来,美国宪法通过宪法修正案等方式加以改变,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摘编自《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共同纲领》所规定的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则,多阶级、多党派合作的基本精神,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规定了“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最高原则;保障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确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的颁布使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性质得到了更为完整和规范的法律体现,具备了更为完备的法律形式。
——摘编自臧嵘主编《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影响。
(4)请结合以上各国宪政发展历程谈谈你的看法。
(

2


3

)
(

1


1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新中国成立初,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中不包括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答案】D
2.罗马的兴衰成败虽已成为过去,但罗马人创造的文明成果却千古犹存。古罗马的基本法是
A.《查士丁尼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D.《查士丁尼新敕》
【答案】B
3.《人权宣言》的进步意义最主要体现在(  )
A.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宣扬人生来是自由的,权利是平等的
D.体现摧毁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答案】D
4.下列国家中属于大陆法系的是
①美国
②德国
③英国
④法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5.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西方两大法律体系。从其形成过程来看,两者
A.没有共性
B.趋于一统
C.源于国情
D.相互对抗
【答案】C
6.这个文件“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宪法。”该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1954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答案】D
7.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合理的不一定合法,合法的不一定合理。他意在强调法律制定必须
A.与国情相结合
B.关注弱势群体
C.与当权者一致
D.体现理性公正
【答案】D
8.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这部宪法(
 )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是一部临时宪法
C.表明新时期法制建设走向健全
D.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C
9.2009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部行政法规作出修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废止了455部地方性法规,对1417部地方性法规作出修改。这反映了我国
A.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B.法律体系基本成熟
C.法律法规行之有效
D.民众法制观念增强
【答案】A
10.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下列关于1982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
B.属于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C.为中国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D.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以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史上的重要法律,被实施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A.①③④②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答案】C
2.至2021年3月,我国现有宪法和法律文件551件,行政法规659件,地方性法规15454件。这表明
A.依法治国得到了有力保障
B.基层民主得到贯彻落实
C.法律保障了改革开放成果
D.民众对法律的认识提高
【答案】A
3.邓小平说:“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重要讲话发表于
A.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B.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全国人大常委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答案】C
4.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中,除立法与司法独立外,还特别强调
A.法律至上
B.律师权利
C.保护个人的权利
D.基督教的教化作用
【答案】C
5.“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据此可知,“这个宪法”(  )
A.指的是《共同纲领》
B.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C.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
D.表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B
6.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这表明我国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为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答案】B
7.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由此可知《民法典》
A.旨在打击王党复辟维护共和体制
B.以法律形式维护了革命成果
C.为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提供法律依据
D.否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
【答案】B
8.下表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1954年宪法目录序言
1982年宪法目录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A.更加重视公民的权利
B.确立了依法治国方向
C.凸显了保障人权理念
D.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A
9.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过的宪法都包括序言和四章。1954年宪法的目录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宪法结构顺序的这一变动
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昭示着人民当家作主
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完善了国家民主法治
【答案】A
10.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不断完善中。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进行了修订。该修正案可能包括下列哪一内容
A.确立了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B.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答案】D
11.《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体现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
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答案】A
12.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形成过程,据此可知我国
A.法制建设逐渐体系化、完备化
B.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C.法制建设在曲折发展中逐步完善
D.新时期法制建设逐渐走向正规
【答案】C
13.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进行五次修正,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人宪法。由此可知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随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D.法律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答案】C
14.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的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说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到完备阶段
C.依法治国成为党的“治国方略”
D.法治成为世界各国的治理诉求
【答案】C
15.成书于西汉的《礼记·曲礼》有言:“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唐代《唐律疏议》规定:“文选君子行诗曰,君子防未然……言国家制刑,惩一而诫百,使之畏于未犯之先,不幸而丽于法,则宽平其徽纆(木工所用的绳墨),而心则主于博爱之仁也。”据此可知汉唐以来古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是
A.礼法并用
B.以民为本
C.为政以德
D.以法治国
【答案】A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757年,李白作诗《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这体现了唐朝
A.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C.盛唐时期边塞诗人英武豪放
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
【答案】A
2.《大清律例》由体现法律总则的“名例律"和按照六部管理范围划分的“六律”组成,是清代最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在财产继承方面,户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B.法律制定程序趋向近代化
C.传统宗法观念淡化
D.土地兼并之风日益盛行
【答案】C
3.清代的《大清律例》和《六部则例》中规定:不仅雇工、佃户手工业者商人具有较完整的民事权利,即使改变身份的贱民也作为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这些规定反映出清代法
A.具有民主主义色彩
B.注重以人为本
C.民事权利主体扩大
D.体现重农抑商
【答案】C
4.在唐代对女子继承权法律化的基础上,宋代各种法律、敕和案例对女子财产的继承范围、继承方式及继承份额都作了较为详备的规定,使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这表明
A.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
C.政府对商业活动加强控制
D.男女获得了同等的继承权
【答案】B
5.唐律规定∶官员必须做到"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否则触犯刑法。官员不得援引皇帝的权宜处分断案,一切定刑量罪只能依据法典律条。这些规定表明唐代
A.司法公正观念备受重视
B.官吏的政治特权被废除
C.君权神授理论受到冲击
D.官吏违法审判现象严重
【答案】A
6.唐律以丧服礼中的五服作为量刑定罪的重要参考标准.将亲属关系由近及远分为五等。犯罪连坐,先亲后疏。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面视其亲疏关系量刑大异。这说明唐律
A.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总结了前代法律的实践经验
C.深受儒家宗法伦理影响
D.体现了量刑定罪的公正原则
【答案】C
7.在罗马,审判官可以通过告示创设新的诉权,这种做法叫做裁判官法诉权。例如,针对欺诈行为和恐吓行为,创设出“欺诈之诉”和“恐吓之诉”。这些诉权的创设体现了
A.罗马法充分保护了平民权益
B.罗马法维护了裁判官的权威
C.罗马法的立法主观随意性强
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答案】D
8.唐制规定五品以上得立庙,庙数按官品规定不一。本来立庙者应是嫡系的宗子,但是庶子如果官品达到标准,可以为其父另立别庙,称为“祢庙”。祭祀时“兄陪于位,以庙由弟立,己不得延神也”,家族祭祀时嫡兄只能陪祭,地位反而低于庶弟。这说明唐代
A.宗族嫡庶观念强化
B.嫡庶之间地位平等
C.官品超越血缘关系
D.立庙制度混乱无序
【答案】C
9.《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大清律》中将刑罚改为“杖一百”,而父母许令分产者则不予追究。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A.父母对子女的严格控制
B.儒家伦理遭遇严重冲击
C.法律彰显人文主义思想
D.儒法相结合的治国思想
【答案】D
10.《晋律》确立了"准五服制罪"的制度,即九族以内的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这一规定体现了
A.律令儒家化的特点
B.礼法融合的开始
C.法律与教化的冲突
D.宗法观念的淡化
【答案】A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宪法成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雏形。“五四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拥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等十四项职权,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常设机构,并赋予其“解释法律”“制定法律”等权力。直到1975年1月底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部宪法,这部“文革”时期的宪法深刻着“左倾”的烙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存在着缺陷和错误,标志着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出现了曲折。
——摘编自王鸽《从宪法的发展历程看民主法治建设的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颁布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对公民在诉讼中的民主权利作了明确规定。1979年颁布的新选举法将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将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并规定每个少数民族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1986年、1995年又三次修改了选举法,使我国选举法更加完备和切合实际。
——摘编自贾春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积极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发展的趋势。
【答案】(1)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原因:鉴于“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趋势:由不完善、不健全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简单释义为: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的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
——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材料二
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和司法实践而言,几乎完全因袭秦王朝。当时以贾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建议汉王朝约法省刑以安定民心。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案子是这样的: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而误伤乙。按当时法律,杀人者死,甲殴父当枭首。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原心”(根据动机)诛罪原则分析,甲的本意是保护自己父亲,既属于正当防卫,又本意不是为了伤害自己父亲,故只能属于误伤,而不能算犯罪。由于这种司法原则合乎以血缘、伦理、宗法、地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需要,因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
——摘编自马勇《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秦朝法律简要评价。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法制观的特点,并分析其法制观对后世法制建设的影响。
【答案】(1)特点:涉及范围广;关注农业(关注生态);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对后世影响大。
评价:积极:秦法内容十分丰富、细致,有利于秦王朝巩固统一;
消极:严刑峻法,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致使秦朝速亡。
(2)特点: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等级;关注动机,原心定罪.
影响:改变了汉初严刑峻法局面;引礼入法,推动法律制度的伦理化,推动中华法系的发展;法律具有伸缩性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节选)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年
《大宪章》
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89年
《权利法案》
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议会有权力决定国王的继承人
——据《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整理
材料二
1787年美国通过联邦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规定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以后又陆续补充了17条宪法修正案,最终这27条修正案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200多年来,美国宪法通过宪法修正案等方式加以改变,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摘编自《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共同纲领》所规定的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则,多阶级、多党派合作的基本精神,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规定了“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最高原则;保障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确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的颁布使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性质得到了更为完整和规范的法律体现,具备了更为完备的法律形式。
——摘编自臧嵘主编《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影响。
(4)请结合以上各国宪政发展历程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尊重传统;渐进性;国王权力越来越受到限制。
(2)实行联邦制;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保障公民权利。
(3)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巩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保障了公民权利;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了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4)宪法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宪法的修正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

2


3

)
(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