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冀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15 07:2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综合运用等积变换的方法,解决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前各小组准备好测量的物体和工具:杯子、一瓶水、一把尺子、计算器、土豆等物体。
教学过程:
故事引入:
教师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
学生观看并交流,“为什么石子放进水瓶乌鸦就能喝到水?”
教师小结:石子占据一部分水的空间,就是石子的体积。
【设计意图: 具体问题的讨论,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实践操作:
1.教师带来一些物体(牙膏、土豆、魔方、茶叶桶、石块等),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你会测量并计算哪些物体的体积吗?
学生交流。
预设:牙膏、魔方、茶叶桶都可以通过测量得到相关的数据,再利用公式计算出体积。
教师随机小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可以用公式V=SH进行计算。(板书)
教师:其他物体的体积该怎样测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常见的物品了解“不规则物体”的意义,自然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2.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水、水杯和尺子,想一想如何利用这些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体积?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xxx想到的方法可以测量出土豆的体积吗?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下面同学们先在小组里研究测量方案,再按照确定的方案进行操作。
3.小组开始实验,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1)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2)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减小误差。
(3)随时记录实验数据,计算物体体积(可以使用计算器)。?
(4)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操作情况。
4.全班交流各组测量方法和结果,给各组充分交流不同方法的机会。
预设:(1)先测出水杯的底面直径和杯中的水有多高,计算出水的体积 ;然后放入土豆(没入水面以下),测出这时水的高度,再利用圆柱体体体积公式计算出这时杯中水和土豆的体积,最后用杯中水和土豆的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土豆体积。
(2)先把土豆放进杯中(没入水面以下),测出杯中的水面有多高和水杯的底面直径。计算出水和土豆的体积;然后拿出土豆,测出这时水面的高度,并利用圆柱体体体积公式计算出这时水的体积;最后同(1)
(3)先测出杯中的水面的高度,再放进土豆,测出这时水面的高度,求出上升的高度,再测出水杯的底面直径,用圆柱的底面积乘上升的高度就是土豆的体积。
最后一种方法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如果出现,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并及时参与交流。
师:为什么用圆柱的底面积乘以上升的高度就是土豆的体积?
预设:因为原来水面刻度为XX厘米,放入土豆后,使水面上升,水面的刻度才到达XX厘米,所以这时的体积是水和土豆体积的和,所以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也就是土豆的体积。(学生叙述结束后,教师用课件演示测量方法)?
板书: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土豆的体积
师:刚才大家借助水杯中的水测量出了土豆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把不规则物体体积转化成了可以测量的水的体积。(板书:转化)这种方法叫做排水法。大家想一想,在利用排水法时我们必须要注意什么?(物体要完全没入水中)
【设计意图:1.提示研究测量方案,体现合作研究的过程,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使学生获得合作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丰富测量活动经验。】
三、堂清检测。
课件出示:
1.一个底面半径为10厘米的水杯,原来杯中水面的高度是12厘米,放进一个苹果后水面高度上升为17厘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只列式不计算)
2.有一个底面直径为8厘米的圆柱形水杯,里面有5个相同的玻璃球,倒入半杯水后,水面的高度为8厘米。取出5个玻璃球后,水面下降为6厘米,那么一个玻璃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了解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
1.议一议:我们可以利用水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想一想,还有哪些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设:可以用沙子、用小米代替水来测量。
2.了解阿基米德原理:教师课件播放。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教师: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我们应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