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课件及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闻两则》课件及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3 09:53:14

文档简介

“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课 题 新闻两则 授课时间 9月3日
学习目标 目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了解导语的作用。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了解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难点 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尤其是了解导语的作用。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1.知识探究: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征。3、新闻的结构是怎样的?4、新闻内容的六个要素是什么?5、新闻的语言特点2.习题精选: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锐不可当( ) 歼灭( ) 阻遏( ) 溃退( ) 高屋建瓴( ) 气势磅礴( )( ) 回肠( )荡气2、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3、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暑假期间我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其实这部电视的名字出自于一首诗歌,这首诗歌的标题是什么?这首诗歌又是谁写的呢?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我。新课标第一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对,出自我们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歌是毛泽东写的,他是何许人也?同学们知道吗?对,他是我们当时的国家主席,作为一个伟人他的诗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和我们的政治联系的非常紧密。不信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这首诗歌。毛泽东的诗歌写的好,不过呢今天要学习的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他写的新闻,这则新闻的内容其实和我们诗歌的内容是相近的。相信会同样精彩。二、预习展示:1、什么是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2、新闻的特征。让事实说话 —— 真实性; 报道迅速及时—— 时效性; 简明扼要 ------- 简洁性3、新闻的结构是怎样的?标题:(分为引题 正题 副题)导语: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 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主体:新闻主干、事实的叙述和展开;背景:事件发生的原因、环境、历史条件;结语:对消息内容做一小结。注:背景、结语未必每篇都有,且可暗含在主体中4、新闻内容的六个要素是什么?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5、新闻的语言特点新闻语言要准确、简明,这是由新闻的真实性和简明性决定的。三、质疑点拨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文的六要素。时间:从20日夜起——发电时止;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人 民解放军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结果:人民解放军取得辉煌的胜利。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品析本文的语言特点(1)准确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www.xkb1.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四、一课一得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第二课时一、预习展示:1、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 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2、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二、质疑点拨1、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句子。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三、当堂训练1、到报纸上找一篇新闻,找出六要素和画出新闻的结构。 2、新闻阅读方法指导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四、作业完成作业本
教后反思:第一遍教八年级教材,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熟悉在学生,陌生在教材。《新闻两则》的背景离现在比较远,预计学生有距离感,不大喜欢这篇课文。预设的时候考虑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新闻的文体特征,二是新闻语言的品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设计了“当当播音员”和“当当主持人”两个环节。
www.xkb1.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共30张PPT)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预习展示
1、什么是新闻?
2、新闻的特征。
3、新闻的结构是怎样的?
4、新闻内容的六个要素是什么?
5、新闻的语言特点
什么是新闻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
(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
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
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消息):
特点:让事实说话 —— 真实性;
报道迅速及时—— 时效性;
简明扼要 ------- 简洁性
新闻的结构
标题:(分为引题 正题 副题)
导语: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
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
主体:新闻主干、事实的叙述和展开;
背景:事件发生的原因、环境、历史条件;
结语:对消息内容做一小结。
注:背景、结语未必每篇都有,且可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的六要素
结果。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标题:概括全文
导语: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详细阐述渡江战役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二、质疑点拨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从20日夜起——发电时止;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人
民解放军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结果:人民解放军取得辉煌的胜利。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
课文的内容。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新闻的结构: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
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篇新闻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
 标题: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大众。
 导语: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报道内容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大众。
 主体: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详细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大众。
新闻的语言:
  
新闻语言要准确、简明,这是由新闻的
真实性和简明性决定的。
3、品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
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1)准确: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 ?去掉“二十四小
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①句中“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
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
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
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
我军突破了。
加划线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可从语句的感彩入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
那一天”,有嘲讽意味。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中心思想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
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
志和英雄气概。
三、一课一得
毛泽东
1、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一、预习展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标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
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 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2、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1、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句子。
二、质疑点拨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
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
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三、当堂训练
1、到报纸上找一篇新闻,找出六要素和画出新闻的结构。
2、阅读方法指导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